炭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80613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5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炭罐,其包括壳体、吸附管、脱附管、通大气管、挡板和过滤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炭罐内部通大气管的管口处预留一空间,当法规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严格的排放要求时,可以在预留空间内安装蜂窝状活性炭柱,若法规未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严格的排放要求时,则该空间可填装常规的活性炭,这样可以用一套模具生产出满足不同蒸发排放法规要求的炭罐,该炭罐结构简单,成本低,布置容易,通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炭罐
本技术涉及一种降低汽车燃油蒸发排放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炭罐。
技术介绍
为防止车辆燃油系统中的燃油蒸气直接排入大气污染环境,通常采用一套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该系统的主要部件为一活性炭罐总成,它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首先将燃油系统中产生的燃油蒸气吸附到活性炭罐中,以免排入大气,当发动机工作时,进气歧管内产生的负压可以将活性炭罐内燃油蒸气脱附到发动机内燃烧,脱附后的活性炭罐可以重新吸附燃油系统中产生的燃油蒸气,依次往复。目前,燃油蒸发排放法规要求较低,且未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排放要求,传统的活性炭罐即可满足要求,未来,随着燃油蒸发排放法规不断加严,将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非常严格的排放要求,传统的活性炭罐无法满足该排放要求,通常要在炭罐的通大气管口外部额外串联一段特殊结构的蜂窝状活性炭柱,该炭柱吸附能力极强。当燃油蒸气从通大气管口处泄漏时,首先进入该特殊区域,大部分燃油蒸气被吸附力极强的活性炭柱吸附,可有效降低燃油蒸气从通大气管口处的泄漏量,可满足对燃油系统提出的严苛的排放要求。但采用该种方式,需在炭罐外额外增加一蜂窝状活性炭柱总成(含外壳体),导致结构较复杂,占用空间大,且布置困难,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炭罐,其能满足不同排放法规的要求,避免了在常规的炭罐外采用额外串联活性炭柱的方式。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炭罐,其包括壳体、吸附管、脱附管、通大气管、挡板和过滤板;所述炭罐内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为常规活性炭区以及预留区,所述挡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上壁,所述挡板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具有一预定距离;所述吸附管和脱附管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壁上,并且均与所述常规活性炭区连通;所述吸附管还与油箱连通,所述脱附管还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通;所述预留区内水平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将所述预留区分为上预留区和下预留区,所述下预留区和常规活性炭区内填充有活性炭,所述上预留区内设置有活性炭柱或者填充有活性炭;所述通大气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壁上,且与所述上预留区连通。可选的,所述活性炭柱为蜂窝状活性炭柱。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施例的炭罐,在其内部通大气管的管口处预留一空间(上预留区),当法规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排放要求时,可以在上预留区内安装蜂窝状活性炭柱,有效降低燃油蒸气从通大气管口处的泄漏量,脱附时,由于蜂窝状活性炭柱紧邻通大气管的管口,可以保证首先被脱附,脱附后的蜂窝状活性炭柱又重新恢复了吸附功能。若法规未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排放要求时,则该空间可填装常规的活性炭,这样可以用一套模具生产出满足不同蒸发排放法规要求的炭罐,该炭罐结构简单,成本低,布置容易,通用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炭罐的剖面图;图中标记示意为:1-壳体;2-吸附管;3-脱附管;4-通大气管;5-挡板;6-过滤板;7-活性炭柱;8-活性炭。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炭罐,其包括壳体、吸附管、脱附管、通大气管、挡板和过滤板。所述炭罐内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为常规活性炭区(图1中挡板的右侧)以及预留区(图1中挡板的左侧),所述挡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上壁,所述挡板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具有一预定距离,从而使得所述常规活性炭区与所述预留区连通。所述吸附管和脱附管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壁上,并且均与所述常规活性炭区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管与油箱连通,所述脱附管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通;所述通大气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壁上,且与所述预留区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预留区内水平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将所述预留区分为上预留区和下预留区,所述下预留区和常规活性炭区内填充有活性炭,所述上预留区内设置有活性炭柱或者填充有活性炭。所述通大气管与所述上预留区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大气管用于吸附或脱附时的压力平衡,由于通大气管的管口直接与大气相通,管口附近已经吸附在活性炭上的燃油蒸气也会有小部分从该管口扩散出去,产生泄漏,故该管口是产生燃油蒸发排放的主要来源。本实施例的炭罐,在其内部通大气管的管口处预留一空间(上预留区),当法规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排放要求时,可以在上预留区内安装蜂窝状活性炭柱,有效降低燃油蒸气从通大气管口处的泄漏量,脱附时,由于蜂窝状活性炭柱紧邻通大气管的管口,可以保证首先被脱附,脱附后的蜂窝状活性炭柱又重新恢复了吸附功能。若法规未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排放要求时,则该空间可填装常规的活性炭,这样可以用一套模具生产出满足不同蒸发排放法规要求的炭罐,该炭罐结构简单,成本低,布置容易,通用性好。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炭罐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炭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吸附管、脱附管、通大气管、挡板和过滤板;所述炭罐内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为常规活性炭区以及预留区,所述挡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上壁,所述挡板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具有一预定距离;所述吸附管和脱附管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壁上,并且均与所述常规活性炭区连通;所述吸附管还与油箱连通,所述脱附管还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通;所述预留区内水平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将所述预留区分为上预留区和下预留区,所述下预留区和常规活性炭区内填充有活性炭,所述上预留区内设置有活性炭柱或者填充有活性炭;所述通大气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壁上,且与所述上预留区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炭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吸附管、脱附管、通大气管、挡板和过滤板;所述炭罐内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为常规活性炭区以及预留区,所述挡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上壁,所述挡板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具有一预定距离;所述吸附管和脱附管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壁上,并且均与所述常规活性炭区连通;所述吸附管还与油箱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强田立达张余民陈燕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