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71967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5 1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包括塑钢插瓶针、锁合轧口、滴斗、流量调节器、药液过滤器和单翼静脉输液针,滴斗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滴斗盖、滴斗体和滴斗座;塑钢插瓶针通过第一软管与所述滴斗盖相连,塑钢插瓶针上套接一保护套,塑钢插瓶针的一侧设置一进气座,进气座内设置有空气过滤膜;锁合轧口卡接在所述第一软管上;药液过滤器通过第二软管与滴斗座相连;流量调节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软管上;单翼静脉输液针与药液过滤器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可以有效的实现在输液过程中的自动排气效果,同时将输液器的滴斗内部的组件降低到最少,不会带入微粒、粘结剂残留等风险,有利于对产品性能的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输液器,具体涉及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自动排气用的输液器产品,在产品结构上均采用滴斗内部增加一个排液柱子,并在柱体上开槽进行引流,使得输液器产品在输注过程中液体先行封闭引流槽,并使得液面达到一定高度后再进行将液体排出,在这个过程中,气泡不能进入引流槽,避免输液器下端导管内形成气泡。同时,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在对引流槽的设计均设计在滴斗的圆心位置,通常存在当滴管内的液体直接进入到滴斗内时,会直接冲击到引流槽,一旦有水滴进入到引流槽内就会使得输液器的导管内进入气泡,使得自动排气失效。也有部分厂家的设计在避免引流槽受到冲击,在排气槽的顶部装入一个可以挡住液体下落的挡板或者挡片,这使得输液器滴斗内增加了一个配件,在增加配件的同时会引入产品装配可能存在的微粒、粘结剂的残留等风险,使得输液器整体的风险水平加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可以有效的实现在输液过程中的自动排气效果,同时将输液器的滴斗内部的组件降低到最少,不会带入微粒、粘结剂残留等风险,有利于对产品性能的提高。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包括塑钢插瓶针、锁合轧口、滴斗、流量调节器、药液过滤器和单翼静脉输液针,其中:所述滴斗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滴斗盖、滴斗体和滴斗座,所述滴斗体呈中空的筒体结构,所述滴斗盖封堵在所述滴斗体的顶端,所述滴斗座封堵在所述滴斗体的底端;所述塑钢插瓶针通过第一软管与所述滴斗盖相连,所述塑钢插瓶针上套接一保护套,所述塑钢插瓶针的一侧设置一进气座,所述进气座内设置有空气过滤膜;所述锁合轧口卡接在所述第一软管上;所述药液过滤器通过第二软管与所述滴斗座相连;所述流量调节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软管上;所述单翼静脉输液针与所述药液过滤器螺纹连接。上述的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其中,所述滴斗盖包括滴斗盖本体、导向条、导管座、滴管和挡片,所述导向条设置在所述滴斗盖本体的上表面;所述导管座和滴管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滴斗盖本体的中心的上下侧,且所述导管座和滴管的中心线分别与所述滴斗盖本体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挡片卡接在所述滴管的下端开口内,且该挡片与所述滴管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0.4mm;所述滴管的管壁上开设两个分流槽,所述两个分流槽一一对应地位于所述挡片的两侧,所述两个分流槽呈对称设置,且每个所述分流槽均沿所述滴管的轴向开设;所述滴斗座包括滴斗座本体、引流柱和导管连接座,所述引流柱和导管连接座一一对应地偏心设置在所述滴斗座本体的上下侧,且所述引流柱与导管连接座位于同一中心线上,且所述引流柱的中心线与所述滴斗座本体的中心线的距离为4-5mm;所述引流柱上开设有三条引流槽;所述滴斗座本体的上表面为一倾斜面,并且该倾斜面的最低位置位于所述引流柱的中心;所述导向条的中心线与所述引流柱的中轴线所在的垂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10度~+10度;所述塑钢插瓶针通过第一软管与所述滴斗盖的导管座相连;所述药液过滤器通过第二软管与所述滴斗座的导管连接座相连。上述的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其中,所述三条引流槽均布在所述引流柱上,且每条引流槽均沿所述引流柱的轴向开设。上述的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其中,所述引流槽的宽度为0.3-0.4mm。上述的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其中,所述导向条长度为4-5mm,宽度为1mm。上述的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其中,所述导向条沿所述滴斗盖本体的径向设置,且所述导向条垂直于所述分流槽的中心线。上述的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其中,所述导向条的中心线与所述引流柱的中轴线处于同一垂直平面上。本技术的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可以有效的实现在输液过程中的自动排气效果,同时将输液器的滴斗内部的组件降低到最少,不会带入微粒、粘结剂残留等风险,有利于对产品性能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偏心自排气输液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偏心自排气输液器的滴斗的主视图;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图;图4为图2的B-B向剖视图;图5为偏心自排气输液器的滴斗的俯视图;图6为偏心自排气输液器的滴斗的侧视图;图7为图6的C-C向剖视图的放大图;图8为滴斗盖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滴斗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9,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包括塑钢插瓶针4、锁合轧口5、滴斗、流量调节器6、药液过滤器7和单翼静脉输液针8。滴斗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滴斗盖1、滴斗体3和滴斗座2,滴斗体3呈中空的筒体结构,滴斗体3的内径为16-16.2mm,滴斗体3的外径为17.5-17.7mm,滴斗体3的长度为60-70mm。滴斗体3的材质为PVC(聚氯乙烯)、TPU(聚烯烃弹性体)或者TPE(聚氨酯弹性体)。滴斗盖1封堵在滴斗体3的顶端,滴斗座2封堵在滴斗体3的底端;再请参阅图1,塑钢插瓶针4通过第一软管91与滴斗盖1相连,塑钢插瓶针4上套接一保护套41,塑钢插瓶针4的一侧设置一进气座42,进气座42内设置有空气过滤膜;锁合轧口5卡接在第一软管91上;药液过滤器7通过第二软管92与滴斗座2相连;流量调节器6设置在第二软管92上;单翼静脉输液针8与药液过滤器6螺纹连接。再请参阅图8,滴斗盖1包括滴斗盖本体11、导向条12、导管座13、滴管14和挡片15,导向条12设置在滴斗盖本体11的上表面;导管座13和滴管14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滴斗盖本体11的中心的上下侧,且导管座13和滴管14的中心线分别与滴斗盖本体的11中心线重合;挡片15卡接在滴管14的下端开口内,且该挡片15与滴管14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0.4mm;滴管14的管壁上开设两个分流槽16,两个分流槽16一一对应地位于挡片15的两侧,两个分流槽16呈对称设置(见图4)。每个分流槽16均沿滴管14的轴向开设,导向条12沿滴斗盖本体11的径向设置,分流槽16的开设方向与导向条12的方向垂直,导向条12垂直于分流槽16的中心线。再请参阅图9,滴斗座2包括滴斗座本体21、引流柱22和导管连接座23,引流柱22和导管连接座23一一对应地偏心设置在滴斗座本体21的上下侧,且引流柱22与导管连接座23位于同一中心线上,且引流柱22的中心线与滴斗座本体21的中心线的距离h为4-5mm(见图6);引流柱22上开设有三条引流槽24(见图7);三条引流槽24均布在引流柱22上,且每条引流槽24均沿引流柱22的轴向开设。引流槽24的宽度为0.3-0.4mm。滴斗座本体21的上表面为一倾斜面,并且该倾斜面的最低位置位于引流柱22的中心。导向条12长度a为4-5mm,宽度b为1mm(见图5),导向条12的中心线与引流柱22的中轴线所在的垂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10度~+10度,优选地,导向条12的中心线与引流柱22的中轴线处于同一垂直平面上,即导向条12的中心线与引流柱22的中轴线所在的垂直平面之间的角度为0度。也就是说,导向条12与引流柱22位于同一侧,导向条12的作用在于装配时导向条12应当与滴斗座的引流柱22的偏心方向一致。本技术的偏心自排气输液器,装配时,滴斗盖1和滴斗座2应分别从两侧装入到滴管体3内,同时滴斗盖1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塑钢插瓶针、锁合轧口、滴斗、流量调节器、药液过滤器和单翼静脉输液针,其中:所述滴斗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滴斗盖、滴斗体和滴斗座,所述滴斗体呈中空的筒体结构,所述滴斗盖封堵在所述滴斗体的顶端,所述滴斗座封堵在所述滴斗体的底端;所述塑钢插瓶针通过第一软管与所述滴斗盖相连,所述塑钢插瓶针上套接一保护套,所述塑钢插瓶针的一侧设置一进气座,所述进气座内设置有空气过滤膜;所述锁合轧口卡接在所述第一软管上;所述药液过滤器通过第二软管与所述滴斗座相连;所述流量调节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软管上;所述单翼静脉输液针与所述药液过滤器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塑钢插瓶针、锁合轧口、滴斗、流量调节器、药液过滤器和单翼静脉输液针,其中:所述滴斗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滴斗盖、滴斗体和滴斗座,所述滴斗体呈中空的筒体结构,所述滴斗盖封堵在所述滴斗体的顶端,所述滴斗座封堵在所述滴斗体的底端;所述塑钢插瓶针通过第一软管与所述滴斗盖相连,所述塑钢插瓶针上套接一保护套,所述塑钢插瓶针的一侧设置一进气座,所述进气座内设置有空气过滤膜;所述锁合轧口卡接在所述第一软管上;所述药液过滤器通过第二软管与所述滴斗座相连;所述流量调节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软管上;所述单翼静脉输液针与所述药液过滤器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心自排气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斗盖包括滴斗盖本体、导向条、导管座、滴管和挡片,所述导向条设置在所述滴斗盖本体的上表面;所述导管座和滴管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滴斗盖本体的中心的上下侧,且所述导管座和滴管的中心线分别与所述滴斗盖本体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挡片卡接在所述滴管的下端开口内,且该挡片与所述滴管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0.4mm;所述滴管的管壁上开设两个分流槽,所述两个分流槽一一对应地位于所述挡片的两侧,所述两个分流槽呈对称设置,且每个所述分流槽均沿所述滴管的轴向开设;所述滴斗座包括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磊陈寿和刘华龙李云豹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