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6245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涉及发动机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包括第一油底壳体、第二油底壳体和放油组件。第一油底壳体用于形成储放机油的储油腔室,第二油底壳体环设于第一油底壳体外侧。放油组件用于排出储油腔室内的机油,放油组件包括放油管道和放油螺栓。放油管道与放油螺栓相互配合,放油管道连通储油腔室与放油螺栓。第一油底壳体的外侧壁与第二油底壳体的内侧壁形成散热腔室,散热腔室内设置有液态制冷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气缸体、上曲轴箱和发动机油底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提升了机油的散热效果,进而减少了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发动机,是将任何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其中,将燃料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量的装置称为发动机或动力机;将电能、流体动能、压缩空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称为电动机或马达,也称作发动机。发动机可以用来驱动交通工具前进,或是作为其他装置如发电机的动力来源。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的多个零部件之间进行高速的相对运动,零部件表面之间会发生摩擦,进而导致零部件产生磨损,零部件的严重磨损会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运行:为了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需要对发动机内的零部件进行润滑。一般情况下,通过飞溅润滑的方式对发动机内的零部件进行润滑,即在发动机的下方设置存储机油的油底壳。在发动机曲轴高速旋转的作用下,发动机的由拐浸入到油底壳并激起一定的油花和油雾,通过激起的油花和油雾在发动机的零部件的表面形成润滑油膜,然后发动机的零部件表面的机油在重力作用下回到油底壳中。然而,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使得发动机内机油的温度升高,由于随着机油温度的增高,机油粘度下降,以致机油不易形成润滑油膜,仍然容易造成发动机的零部件的磨损,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油底壳体、第二油底壳体和放油组件,所述第一油底壳体用于形成储放机油的储油腔室,所述第二油底壳体环设于所述第一油底壳体外侧,所述放油组件用于排出所述储油腔室内的机油,所述放油组件包括放油管道和放油螺栓,所述放油管道与所述放油螺栓相互配合,所述放油管道连通所述储油腔室与所述放油螺栓,所述第一油底壳体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油底壳体的内侧壁形成散热腔室,所述散热腔室内设置有液态制冷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油底壳体、第二油底壳体和放油组件,所述第一油底壳体用于形成储放机油的储油腔室,所述第二油底壳体环设于所述第一油底壳体外侧,所述放油组件用于排出所述储油腔室内的机油,所述放油组件包括放油管道和放油螺栓,所述放油管道与所述放油螺栓相互配合,所述放油管道连通所述储油腔室与所述放油螺栓,所述第一油底壳体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油底壳体的内侧壁形成散热腔室,所述散热腔室内设置有液态制冷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底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放油管道相互配合第一通孔,所述放油管道与所述第一油底壳体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底壳体与所述第二油底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油底壳体上开设有放入所述液态制冷剂的阀门,所述放油管道穿过所述第二油底壳体的外侧壁与所述放油螺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国蒲英海王秉翰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市万龙汽车传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