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础雷管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60405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础雷管下料装置,所述基础雷管下料装置,包括卡具、安装板、顶出机构和导向管,安装板上设有顶出机构和导向管,顶出机构和导向管均可通过安装板的移动与卡具的出口相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顶出机构的顶出高度,解决基础雷管管壳在密闭圆柱形卡具内的空间限位;卡腰后的基础雷管,安装板移动一个位置,卡具的出口对准导向管落入口,通过导向管使基础雷管顺滑滑出,使得基础雷管从卡具内的纵向出料变成导向管内的横向出料,基础雷管的头在前横向排列进入运输治具,省去人工换模工序,且实现自动化上料;减少人工操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结构紧凑,稳定传送基础雷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础雷管下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爆破元件下料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础雷管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基础雷管是由中空的圆柱体管壳及内部装填的炸药组成,将基础雷管与引火元件、延期元件等进行装配生产,制造出成品雷管。基础雷管的卡腰是指通过专用卡具的局部收口将已经装填在基础雷管中的延期元件与基础雷管壳相互紧密固定。基础雷管卡腰生产的人工操作为:取一发基础雷管放入卡头→踩下气路脚踏开关卡腰→凭个人经验判断卡腰到位→松开气路脚踏开关→取出基础雷管,放入相应的模具内→运送到下一道工序进行装配;卡腰后一般不需要进行换模,但是需要配备大量操作人员,工作环境危险且生产效率极低。采用机械化进行自动卡腰装配后,需人工进行换模,即将竖直排列的基础雷管排列成头朝前的横向排列方式后再依次通过运输治具和皮带运送到下一道工序,因此,亟需对现有的卡腰加工后的基础雷管下料方式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使卡腰后的基础雷管能沿着导向管顺滑到下一道工序,无需人工换模,且生产效率高的基础雷管下料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础雷管下料装置,包括卡具、安装板、顶出机构和导向管,所述安装板上设有顶出机构和导向管,所述顶出机构和导向管均可通过安装板的移动与卡具的出口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杆和第一气缸,所述顶杆为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所述顶杆上方装有软性胶头。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管的直径小于基础雷管的高度,所述导向管内壁光滑和防静电。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卡具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安装板可移动的安装在固定板上。进一步的,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安装板移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主体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安装板的中心位置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二气缸套设在通孔内,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固定在安装板的通孔的一个端壁上。进一步的,还包括轨道,所述轨道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板下表面上,所述安装板可沿着轨道滑动。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的两侧边上分别设有两个相对的凸起,所述凸起上固定有卡持轨道两侧边的卡块,所述轨道的两端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可卡接在凸起与安装板的侧边形成的凹槽内。进一步的,所述顶出机构和导向管平行于轨道设置在安装板上。进一步的,所述卡具、顶出机构和导向的个数相等,所述卡具、顶出机构和导向管的个数为十个以上。进一步的,所述顶出机构和导向管等间距间隔排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顶出机构的顶出高度,解决基础雷管管壳在密闭圆柱形卡具内的空间限位;卡腰后的基础雷管,安装板移动一个位置,卡具的出口对准导向管的导向管落入口,通过导向管使基础雷管顺滑滑出,使得基础雷管从卡具内的纵向出料变成导向管内的横向出料,基础雷管的头在前横向排列进入运输治具,省去人工换模工序,且实现自动化上料;减少人工操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结构紧凑,稳定传送基础雷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基础雷管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基础雷管下料装置的安装板的立体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基础雷管下料装置的安装板的仰视图。标号说明:1-固定板;2-卡具;3-顶出机构;4-导向管;5-安装板;6-驱动机构;7-限位块;8-轨道;9-凸起;31-顶杆;32-第一气缸;33-顶出机构顶出口;41-导向管落入口;51-通孔;61-第二气缸;91-卡块。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顶出机构和导向管均可通过安装板的移动与卡具的出口相对应,安装板移动一个位置后,卡腰后的基础雷管通过导向管顺滑进入运输治具,省去换模工序,实现卡腰工序的自动下料和转模工序的自动上料。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基础雷管下料装置,包括卡具2、安装板5、顶出机构3和导向管4,所述安装板5上设有顶出机构3和导向管4,所述顶出机构3和导向管4均可通过安装板5的移动与卡具2的出口相对应。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在安装板5上开设顶出机构3和导向管4的安装孔,将顶出机构3和导向管4安装在相应的安装孔上,顶出机构3的顶杆31能穿出顶出机构3的安装孔,顶出机构3和导向管4均可通过安装板5的移动与卡具2的出口相对应;卡腰工序开始时,移动安装板5,使得顶出机构3的顶出机构顶出口33与卡具2的出口相对应,开启顶出机构3控制顶杆31从顶出机构顶出口33伸入卡具2内的顶出高度,当基础雷管以基础雷管的头部进入卡具2内时,基础雷管在卡具2内的高度为顶出机构3控制的顶杆31的相应高度,使得基础雷管在卡具2内的高度达到要求,起到基础雷管落入卡具2内的高度限制,卡具2对基础雷管进行卡腰工序的加工;卡腰工序完成后,顶杆31从顶出机构顶出口33缩回到离卡具2底部有一段间隙,该间隙低于基础雷管的直径;移动安装板5,使导向管4的导向管落入口41与卡具2的出口相对应,松开卡具2,卡具2内的基础雷管通过导向管4顺滑下料,基础雷管从卡具2内的纵向下料变成导向管4内的横向出料,基础雷管的头在前横向排列进入转模治具,装入到运输治具内,省去人工换模工序,使基础雷管自动有序地进入下一个工序内,实现自动化上料。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卡具的出口与顶出机构顶出口相对时,通过控制顶出机构的顶出高度,解决基础雷管管壳在密闭圆柱形卡具内的空间限位;卡腰工序加工后的基础雷管,安装板移动一个位置,卡具的出口对准导向管的导向管落入口时,通过导向管使基础雷管顺滑滑出,使得基础雷管从卡具内的纵向出料变成导向管内的横向出料,基础雷管的头在前横向排列进入运输治具,省去人工换模工序,且实现自动化上料;减少人工操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结构紧凑,稳定传送基础雷管。进一步的,所述顶出机构3包括顶杆31和第一气缸32,所述顶杆31为第一气缸32的活塞杆,所述顶杆31上方装有软性胶头。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一气缸实现顶杆的伸出与缩回,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对卡具内基础雷管高度的限定,且顶杆上方的软性胶头有效保证基础雷管的质量。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管4的直径小于基础雷管的高度,所述导向管4内壁光滑和防静电。由上述描述可知,基础雷管落入导向管内后不会改变方向,滑出导向管后仍为头部在前的横向排列,同时导向管内壁光滑有利于基础雷管的顺畅滑动,能够提高效率。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板1,所述卡具2固定在固定板1上,所述安装板5可移动的安装在固定板1上。由上述描述可知,固定板为卡具提供承载件,也使安装板的移动过程更稳定。进一步的,还包括驱动机构6,所述驱动机构6驱动安装板5移动,所述驱动机构6包括第二气缸61,所述第二气缸61的主体固定在固定板1上,所述安装板5的中心位置上设有通孔51,所述第二气缸61套设在通孔51内,所述第二气缸61的活塞杆固定在安装板5的通孔51的一个端壁上。由上述描述可知,驱动机构为安装板的移动提供驱动力,使安装板的移动实现自动化;以第二气缸为驱动结构的驱动力,第二气缸的活塞推动安装板的直线来回移动,保证顶出机构和导向管的移动动作;第二气缸套设在安装板的通孔内,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稳定。进一步的,还包括轨道8,所述轨道8通过螺栓固定在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基础雷管下料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础雷管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卡具、安装板、顶出机构和导向管,所述安装板上设有顶出机构和导向管,所述顶出机构和导向管均可通过安装板的移动与卡具的出口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础雷管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卡具、安装板、顶出机构和导向管,所述安装板上设有顶出机构和导向管,所述顶出机构和导向管均可通过安装板的移动与卡具的出口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础雷管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杆和第一气缸,所述顶杆为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所述顶杆上方装有软性胶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础雷管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的直径小于基础雷管的高度,所述导向管内壁光滑和防静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础雷管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卡具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安装板可移动的安装在固定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础雷管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安装板移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主体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安装板的中心位置上设有通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肃伟吴承志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创者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