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2527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07: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包括主流道、分流道,模具型腔、主浇口和进胶口,所述的主流道下方垂直设有分流道,所述的模具型腔包括产品槽、筋条、贯通流道和边框,所述筋条与筋条之间平行排列,垂直于筋条设置至少一条贯通流道,筋条和贯通流道形成丰字或井字形流道结构。充分保证了进胶的平衡性,便于进胶余料和空气的排除,有效改善产品表面因缺料而缺损,从而整体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提高产品的质量。

Plastic inlet flow passage structure for injection mol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lastic injection mold runner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sprue runner, mold cavity, the main gate and gate, the main channel is below the vertical runner, the mold cavity including the product tank, ribs, through the channel and the border between the ribs the ribs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perpendicular to the ribs are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through the channel, rib and channel is formed through abundant words or well shaped channel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fully ensures the balance of the feeding glue, facilitates the removal of the glue in, the leftover material and the air, and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defect of the product surface due to lack of material, thereby reducing the unqualified rate of the whole produc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内的进胶流道结构。
技术介绍
为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多采用模具进行批量生产。那么传统模具的进胶口一般设置在产品上,在胶口与产品脱开的过程,会出现拉断或者在产品表面留下瑕疵点;即使不把进胶口设置在产品上,也会因为流道设置不合理,常常出现型腔内进料不充分或排气不彻底产生气泡点等问题造成产品表面缺损,导致产品合格率低下。因此,对于模具的流道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包括主流道、分流道,模具型腔、主浇口和进胶口,所述的主流道下方垂直设有分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型腔包括产品槽、筋条、贯通流道和边框,所述的筋条横向穿过产品槽底部,并与产品槽其他部分相通,所述分流道与筋条相交的端处为进胶口,所述筋条与筋条之间平行排列,垂直于筋条设置至少一条贯通流道,筋条和贯通流道形成丰字或井字形流道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丰字或井字形进胶流道结构,充分保证了进胶的平衡性,便于进胶余料和空气的排除,有效改善产品表面因缺料而缺损,从而整体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做如下改进:作为优选的方案,模具型腔四周设置边框。采用上述优选方案,进一步方便产品的进胶时余料和空气的排除及开模时产品的顶出。作为优选的方案,主流道包括第一主流道和第二主流道,第二主流道俯视呈放射状结构,第二主流道的中心垂直设有第一主流道,第一主流道的上端设有主浇口。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二主流道俯视呈X形结构。采用上述优选方案,保证主流道上胶料流通的平衡性。作为优选的方案,进胶口沿分流道长度方向在末端部逐渐收缩为尖嘴型,进胶口管路内壁设置气泡排出机构。采用上述优选方案,胶料经过以上气泡排出机构,不仅可以有效排出存在的气泡,还可以增加进入模板型腔的胶料压力,保证进胶的平衡性。作为优选的方案,边框四角设置定位孔。采用上述优选方案,保证上下模的合模的准确定位,提高模具精度,避免生产出产品的高度等不一致,降低产品不合格率。作为优选的方案,在所述的分流道下端管路中,设置双螺旋凹槽。采用上述优选方案,可以对胶料进行搅拌,挤出料内气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模板型腔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主、分流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进胶口气泡排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主流道,2.第二主流道,3.分流道,4.主浇口,5.进胶口,6.筋条,7.产品槽,8.贯通流道,9.边框,10.定位孔,11.模具型腔,51.第一段气泡排出机构,52.第二段气泡排出机构,53.第三段气泡排出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本实施例以手机侧键为例,对该进胶流道的实现方式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实现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注塑产品,并不限制于手机侧键。为达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包括主流道、分流道3,模具型腔11、主浇口4和进胶口5,上述的主流道下方垂直设有分流道3,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模具型腔11包括产品槽7、筋条6、贯通流道8和边框9,上述的筋条6横向穿过产品槽7底部,并与产品槽7其他部分相通,上述分流道3与筋条6相交的端处为进胶口5,上述筋条与筋条之间平行排列,垂直于筋条6设置至少一条贯通流道8,筋条6和贯通流道8形成丰字或井字形流道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丰字或井字形进胶流道结构,充分保证了进胶的平衡性,便于进胶余料和空气的排除,有效改善产品表面因缺料而缺损,从而整体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提高产品的质量。为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模具型腔11四周设置边框10。采用上述优选方案,进一步方便产品的进胶时余料和空气的排除及开模时产品的顶出。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主流道包括第一主流道1和第二主流道2,第二主流道2俯视呈放射状结构,第二主流道2的中心垂直设有第一主流道1,第一主流道1的上端设有主浇口4。如图3所示的一种实施例,第二主流道俯视呈X形结构。采用上述优选方案,保证主流道上胶料流通的均衡性。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进胶口5沿分流道长度方向在末端部逐渐收缩为尖嘴型,进胶口管路内壁设置气泡排出机构。上述气泡排出机构从上到下分为三段,第一段气泡排出机构是在管路内壁设置锯齿状凸起,且沿管路任一切面的锯齿状凸起都是相互交错的,对胶料进行搅拌;第二段气泡排出机构是在管路内壁设置环形凹槽,对胶料进行震荡,上述环形凹槽的直径沿管路内壁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本实施方式环形凹槽直径从5mm逐渐减少至1mm;第三段气泡排出机构是在管路内壁设置螺旋状凹槽。以上三段气泡排出机构可以根据胶料粘度,选择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采用上述优选方案,胶料经过以上气泡排出机构,不仅可以有效排出存在的气泡,还可以增加进入模板型腔的胶料压力,保证进胶的平衡性。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边框9四角设置定位孔10。采用上述优选方案,保证上下模合模的准确定位,提高模具精度,避免生产出产品的高度等不一致,降低产品不合格率。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在所述的分流道下端管路中,设置双螺旋凹槽(附图中未示出)。采用上述优选方案,可以对胶料进行搅拌,挤出料内气泡。以上仅以较佳实施例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采用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包括主流道、分流道,模具型腔、主浇口和进胶口,所述的主流道下方垂直设有分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型腔包括产品槽、筋条、贯通流道和边框,所述的筋条横向穿过产品槽底部,并与产品槽其他部分相通,所述分流道与筋条相交的端处为进胶口,所述筋条与筋条之间平行排列,垂直于筋条设置至少一条贯通流道,筋条和贯通流道形成丰字或井字形流道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包括主流道、分流道,模具型腔、主浇口和进胶口,所述的主流道下方垂直设有分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型腔包括产品槽、筋条、贯通流道和边框,所述的筋条横向穿过产品槽底部,并与产品槽其他部分相通,所述分流道与筋条相交的端处为进胶口,所述筋条与筋条之间平行排列,垂直于筋条设置至少一条贯通流道,筋条和贯通流道形成丰字或井字形流道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型腔四周设置边框,便于产品的进胶时余料和空气的排除及开模时产品的顶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进胶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流道包括第一主流道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亚云顾燕程洋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