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21039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0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封堵器,所述封堵器包括至少一个封堵盘;所述封堵盘包括中心端部、第一封堵面、第二封堵面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封堵面由从所述中心端部向封堵面边缘方向直接发散的多根主杆构成,所述第二封堵面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封堵面连接,所述连接部由从每根所述主杆分开的多根子杆组成,多根所述子杆交叉编织构成网格状结构,在所述子杆上设置有弯曲段,在所述网格状结构中与所述第一封堵面相邻的多根所述子杆的交叉点为第一个交叉点,所述第一封堵面被覆膜。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传统的上下交替穿插编织结构而无法实现覆膜引发的系列问题;易于覆膜,封堵完全,压缩后体形更小,解剖形态适应性更佳,制作方便。

Occlude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device, the device comprises at least one sealing plate; the sealing plate includes a center end, the first and second sealing surface and sealing surface of the connection part, wherein the first sealing surface from the center to the end of the block face edge direction directly the main divergence bar. The connection part and the first sealing surface of the sealing surface by the second, the connecting part is composed of many separate from each root rod of the main rod, a plurality of the rod cross woven to form a grid structure, the rod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of the bends. The first block in the grid structure in the adjacent plurality of the sub bar intersection point for the first intersection, the first block face film. The invention solves the problem with series of braided structure and cannot be covered by existing technology using the traditional alternating up and down; easy to film, complete closure, compressed body is smaller, better adaptability anatomy, convenient manufa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封堵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经皮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过鞘管输送技术利用介入的方法传送到人体和/或动物体内,用于封堵其缺损开口、或组织破口、内腔、器官通道等的一种封堵器。
技术介绍
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起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等)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作为介入治疗的植入物,封堵器可用于封堵人体和/或动物体内的缺损开口、或组织破口、内腔、器官通道。例如,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包括房间隔缺损(如图1所示)、室间隔缺损、动脉鞘管未闭等缺损开口的封堵,其主要的原理是将左右心房间的“漏洞”、左右心室间的″漏洞″、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通道堵住。再例如,近年来被发展用于治疗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左心耳等内腔、器官通道的口部或内部,如将封堵器置于左心耳,以阻断进入左心耳的血流,消除由于房颤而致使左心耳形成血栓的风险,预防中风。然而通过介入方法将封堵器送达人体和/或动物体内的缺损开口、或组织破口、内腔、器官通道所经过的入路途径,包括人体动静脉和/或心脏,过于迂曲,要求外径非常小的且柔性的鞘管,同时要求封堵器可轻松进入鞘管中且可轻松从鞘管中得以释放,因此封堵器应具有压缩后体形小(lowprofile)的性能。另外,封堵器应能准确到达预定部位且完全有效封堵缺损开口、内腔、器官通道,这要求封堵器具有很好的力学要求和血流动力要求,封堵器的结构必须要有很合理的设计。现有技术中,封堵器的基本结构为超弹性的镍钛合金丝经上下交替穿插密集编织而成的自膨式双盘状或蘑菇状等结构,以形成支架主体,支架主体的内部填充有聚酯或聚四氟乙烯等制成的膜,用于阻隔血液流入或流出缺损开口、或组织破口、内腔、器官通道。例如房间隔缺损类封堵器,左心耳类封堵器,其在心脏解剖结构中的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其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但存在诸多缺点,包括(1)封堵器采用传统的上下交替穿插编织结构,导致:a.封堵器的封堵盘压缩进鞘管后的压缩长度远远大于其从鞘管释放后自然状态的长度,而膜的可逆形变有限,因此无法采用覆膜(所有区域的膜与丝均固定连接)设计;b.封堵盘的丝与丝之间受到位置限制,当封堵盘放置在缺损开口、内腔、器官通道时,由于丝之间的相互牵扯,如图4a和4b所示,封堵盘难以适应口部凹凸不平的形状,形成空隙区(如标号6所示),致使不能完全封堵目标部位,如图2和图3所示,术后有残余分流,目前这种现象在临床上屡见不鲜。(2)现有封堵器只能通过在支架主体内部放置膜通过简单的数点缝合得以实现连接,导致:a.除膜的边缘外,膜与封堵盘的丝之间相对位置未固定,封堵盘压缩进入输送鞘管后,膜在鞘管中排布混乱无序导致较大空隙,因此封堵器压缩后体形(profile)较大,致使所用鞘管直径较大,如左心耳类封堵器,目前能适应的最小鞘管为8-10F;这依然对血管以及血管入路的要求偏高,即目前封堵器存在一定的适应局限性;b.膜与支架主体虽通过缝合方式进行连接,但上下交替穿插编织结构未能使膜与支架固定牢固,在出入鞘管时会使膜相对支架主体的丝滑动,甚至使缝合线断裂导致膜缩成一团,在释放封堵器时会出现膜展开不完全的现象,造成封堵不完全,有残余分流;c.封堵盘的丝之间由于位置未相对固定,封堵器植入后,随着心脏的跳动以及血液不断冲击,易导致丝之间的相互摩擦,导致丝远期疲劳断裂的高风险;d.通过已经形成的具有上下交替穿插编织结构的支架主体的细小网孔(如图4a所示)这一十分狭小的操作通道将膜放置进入支架主体内部、再将膜在支架主体内部铺开成圆盘状,以及最后将支架主体内部的膜与主体圆周边缘的丝进行缝合连接等系列操作较困难;e.由于采用的膜基本为聚酯或聚四氟乙烯类的无纺布,这种无纺布虽生物相容性良好,柔软,但不适合缝合,这极易造成膜与封堵器脱离或膜被撕裂,致使不能有效封堵,通过前期的实验与使用已得到验证;f.膜在封堵盘的内部,封堵盘的镍钛合金丝与血液等会直接接触导致镍离子析出最终导致毒性、致敏性和致畸性的风险,生物相容性欠佳;也易导致在封堵盘表面上形成血栓等并发症。(3)目前编织封堵盘所用丝的数量较多,如32对、64对,导致:a.金属覆盖率较高,镍离子析出导致毒性、致敏性和致畸性的风险高;b.封堵器压缩后整体体形较大,导致所用鞘管直径较大,即目前封堵器依然存在一定的适应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采用传统的上下交替穿插编织结构而无法实现覆膜引发的系列问题,提供一种易于覆膜,封堵完全,压缩后体形更小且解剖形态适应性更佳的封堵器。本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封堵器,所述封堵器包括至少一个封堵盘;所述封堵盘包括中心端部、第一封堵面、第二封堵面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封堵面由从所述中心端部向封堵面边缘方向直接发散的多根主杆构成,所述第二封堵面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封堵面连接,所述连接部由从每根所述主杆分开的多根子杆组成,多根所述子杆交叉编织构成网格状结构,在所述子杆上设置有弯曲段,在所述网格状结构中与所述第一封堵面相邻的多根所述子杆的交叉点为第一个交叉点,所述第一封堵面被覆膜。本专利技术目的还通过以下优选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优选的,所述弯曲段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封堵面的连接点与第一交叉点之间。优选的,所述弯曲段被设置在所述第一交叉点与所述第二封堵面和所述连接部的连接点之间。优选的,以所述第一交叉点为分界点,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面一侧的所述封堵器被覆膜。优选的,所述第一封堵面被包覆在膜内。优选的,所述第一封堵面的所述主杆被穿插固定在膜上。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多根所述子杆向远离所述第一封堵面的方向延伸,经交叉编织形成网格状结构,并向连接中心件汇聚形成所述第二封堵面。优选的,所述第二封堵面的中心设置有连接中心件,所述第二封堵面由从所述连接中心件向所述第二封堵面的边缘方向直接发散的多根主杆构成,每根所述主杆在边缘处分开成多根子杆,并与所述连接部的所述子杆对应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封堵面被覆膜。优选的,在相邻的所述主杆之间设有固定连接结构。优选的,每根所述主杆由多根杆组成,多根所述杆通过固定件合并在一起,或多根所述杆相互缠绕编织在一起。优选的,每根所述主杆上设有线孔,串联线通过所述线孔使多根所述主杆串联成一体。优选的,位于所述网格状结构的交叉点的所述子杆被固定连接。优选的,每根所述主杆由多根杆组成,多根所述杆的一部分交叉编织构成网格状结构的连接部,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封堵面的连接处的所述杆上设置有弯曲段;多根所述杆的另一部分继续延伸,并与相邻的所述主杆分离出来的继续向圆周边缘方向延伸的多根所述杆分别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封堵面的延伸部。优选的,所述第一封堵面为平面,或中部内凹的曲面,或所述第一封堵面的边缘向所述第二封堵面弯曲。优选的,所述弯曲段的设置角度能够使得在自由状态时所述第一封堵面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封堵面贴合。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封堵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器包括至少一个封堵盘(10);所述封堵盘(10)包括中心端部(100)、第一封堵面(101)、第二封堵面(101’)和连接部(103),其中所述第一封堵面(101)由从所述中心端部(100)向封堵面边缘方向直接发散的多根主杆(1010)构成,所述第二封堵面(101’)通过所述连接部(103)与所述第一封堵面(101)连接,所述连接部(103)由从每根所述主杆(1010)分开的多根子杆(1031)组成,多根所述子杆(1031)交叉编织构成网格状结构,在所述子杆(1031)上设置有弯曲段(1032),在所述网格状结构中与所述第一封堵面(101)相邻的多根所述子杆(1031)的交叉点为第一个交叉点(1033),所述第一封堵面(101)被覆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器包括至少一个封堵盘(10);所述封堵盘(10)包括中心端部(100)、第一封堵面(101)、第二封堵面(101’)和连接部(103),其中所述第一封堵面(101)由从所述中心端部(100)向封堵面边缘方向直接发散的多根主杆(1010)构成,所述第二封堵面(101’)通过所述连接部(103)与所述第一封堵面(101)连接,所述连接部(103)由从每根所述主杆(1010)分开的多根子杆(1031)组成,多根所述子杆(1031)交叉编织构成网格状结构,在所述子杆(1031)上设置有弯曲段(1032),在所述网格状结构中与所述第一封堵面(101)相邻的多根所述子杆(1031)的交叉点为第一个交叉点(1033),所述第一封堵面(101)被覆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段(1032)被设置在所述连接部(103)和所述第一封堵面(101)的连接点与第一交叉点(1033)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段(1032)被设置在所述第一交叉点(1033)与所述第二封堵面(101’)和所述连接部(103)的连接点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交叉点(1033)为分界点,位于所述第一封堵面(101)一侧的所述封堵器被覆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堵面(101)被包覆在膜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堵面(101)的所述主杆(1010)被穿插固定在膜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3)的多根所述子杆(1031)向远离所述第一封堵面(101)的方向延伸,经交叉编织形成网格状结构,并向连接中心件(105)汇聚形成所述第二封堵面(10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堵面(101’)的中心设置有连接中心件(105),所述第二封堵面(101’)由从所述连接中心件(105)向所述第二封堵面(101’)的边缘方向直接发散的多根主杆(1010’)构成,每根所述主杆(1010’)在边缘处分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彪葛均波周达新叶金华沈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迪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