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9054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保护元件,其包括一基板;一发热体,设置于该基板上;一保险丝,设置于该发热体上方,受该发热体加热后熔断;以及一外罩,设于该基板之上,包含上板及侧壁,形成容纳该发热体和该保险丝的内部空间;一吸附板,设于该上板下表面且位于该保险丝上方,吸附该保险丝熔断时的融熔金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过电压、过电流及/或过温度保护的功能,可以提升其中保险丝的熔断效果,使熔断时间更为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保护元件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防止过电压、过电流或过温度功能的保护元件。
技术介绍
近年来移动装置高度普及,举凡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信息产品随处可见,使得人们对信息产品的使用量大增。然而,不时出现有关于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爆炸的新闻。因此,制造商逐步改良前述过电流和过电压保护元件的设计,提升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以防止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因过电压或过电流而烧毁。关于过电流保护,广泛周知有由铅、锡、锑等低熔点金属体所构成的保险丝。之后,在防止过电流和过电压方面,持续发展出保护元件,其包含在一个基板上按序积层发热体及保险丝。在过电压时发热体会发热,热从底部向上传递,将承载保险丝的电极加热,而熔断该保险丝,切断流经的电流,以保护相关的电路或电子装置。就详细结构而言,现有的保护元件具有基板、发热体、保险丝及外罩。外罩外缘设置于基板表面,而提供内部空间容纳发热体和保险丝。发热体配置于基板上,且电连接两发热体电极。保险丝配置于发热体上方。发热体发热时可直接熔融保险丝,以使保险丝熔融而向电极流动,因此保险丝熔融后向与其连接的电极聚集,导致保险丝从原本的一整片金属,熔融后分开成为多块,而截断电流达到保护目的。此现有技术因这些电极区域都在保险丝的下方,而保险丝表面在高温加热熔融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阻碍熔融金属向这些电极聚集,导致此保险丝不易熔断,而有熔断时间不准确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保护元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元件,其具有过电压、过电流及/或过温度保护的功能,可以提升其中保险丝的熔断效果,使熔断时间更为准确。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保护元件,其包括一基板;一发热体,设置于该基板上;一保险丝,设置于该发热体上方,受该发热体加热后熔断;以及一外罩,设于该基板之上,包含上板及侧壁,形成容纳该发热体和该保险丝的内部空间;一吸附板,设于该上板下表面且位于该保险丝上方,吸附该保险丝熔断时的融熔金属。进一步的,该吸附板包含毛细通孔。进一步的,该吸附板面向该保险丝的表面为凹凸面。进一步的,还包括覆盖于该发热体上部的绝缘层、位于该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该绝缘层上的中间电极。进一步的,该保险丝与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以及该中间电极连接。进一步的,该上板包含散热通孔。进一步的,该吸附板和该保险丝之间有间隙,该间隙填充有锡膏。进一步的,该吸附板和该保险丝表面直接接触。不同于传统技艺,本技术的该实施例不但有三个在保险丝的下方的电极,可以吸附保险丝的熔融金属,另外在保险丝的上方也有吸附板具备吸附熔融金属的能力。因此当发热体启动加热,并传热到保险丝时,保险丝开始熔融,并被上方的吸附板吸附过去,使氧化层不易形成。另外,当热往下传到保险丝下方的三个电极,保险丝的熔融金属则朝在其下方三个电极吸附过去,从而熔断保险丝。本技术通过从上方吸附板与下方电极一齐吸附熔融金属,可克服传统技艺熔断时间不准确的问题。本技术的保护元件的发热体和保险丝可以使用印刷技术制作,可以作出薄型结构。再者,相较于传统的保护元件结构设计,本技术的保护元件的熔断时间较为集中,而有较小的标准偏差,具有优越的质量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吸附板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吸附板另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保护元件11基板12发热体13绝缘层14保险丝14a第一保险丝14b第二保险丝15吸附板16外罩17中间电极18发热体电极19第一电极20第二电极151毛细通孔152凹凸面161散热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相关实施例,并配合说明书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图1为本技术的保护元件10的剖面示意图,其同样可实现前述保护机制。图2为保护元件10相应的电路图。保护元件10具有基板11、发热体12、绝缘层13、保险丝14、吸附板15及外罩16。外罩16外缘罩设置于基板11表面,而提供内部空间容纳发热体12、绝缘层13、保险丝14和吸附板15。发热体12配置于基板11上,且电连接两个发热体电极18。保险丝14连接两侧的第一电极19、第二电极20以及一个中间电极17。绝缘层13覆盖发热体12和发热体电极18。保险丝14配置于绝缘层13上方,且由中间电极17分开形成包含2个第一保险丝14a和第二保险丝14b的电路。中间电极17电气连接发热体12一端的发热体电极18,另一端的发热体电极18作为连接外部电路的界面。外罩16包括上板和侧壁,吸附板15设置于上板下表面,且位于保险丝14约中央部位的上方,用来聚集或吸附保险丝14烧断前呈现的融熔金属。过热可能会使得外罩16产生裂痕,可于外罩16位于吸附板15上方或附近的部份制作散热通孔161来加强散热,以防止外罩16龟裂。基板11作为承载基材,其可为四方形平板的绝缘基板,材料可选用例如氧化铝、氮化铝、氧化锆或玻纤板等。第一电极19和第二电极20、中间电极17、发热体电极18可包含银、金、铜、锡、镍或其他导电金属,厚度约为0.01~1mm。保险丝14的材料可选用低熔点金属或其合金,例如Sn-Pb-Ag、Sn-Ag、Sn-Sb、Sn-Ag-Cu等。并视所需通过的电流量,保险丝14的长度与宽度可作调整,但不超出基板11,其厚度介于0.001mm至1mm。较厚的保险丝14是使用在大电流例如50~100A的应用。绝缘层13的材料可选用玻璃(glass)、环氧树脂(epoxy)、氧化铝或硅胶(silicone)等。保护元件10动作大致可分三段,而可称为三段式保护元件。当侦测到电压超过一默认值(过电压)或温度超过一默认值(过温度)时,电流流经发热体12使得发热体12发热(第一段)。发热体12发热将保险丝14熔断(第二段),进而提供过电压或过温度的保护。当过电流发生时,大量的电流流经保险丝14会使保险丝14发热而熔断,进而达到过电流保护(第三段)。详细来说,发热体12会发热直接加热保险丝14,使得保险丝14熔融而向两侧的第一电极19、第二电极20和中间电极17流动,因此两侧第一电极19、第二电极20与中间电极17这三电极区域,是保险丝14熔融后向这三区域聚集,导致保险丝14从原本的一整片金属,熔融后分开成为三块,而截断电流达到保护目的。因三个电极区域都在保险丝14的下方,产生保险丝14的融熔金属向下吸附的情况。本技术的吸附板15设置于保险丝14上方,所以另外产生吸附保险丝14的融熔金属向上吸附的情况。换句话说,保险丝14熔融后可以同时向上和向下吸附,有助于保险丝14迅速熔断,而有更精确的融断时间。吸附板15可以为金属吸附板,用银浆印刷方式,或用电镀方式制备。吸附板15的形状不限,可以单数或多个条状、块状等,成分可为银、金、铜、镍、锡、铅、锑、等金属或合金。吸附板15与保险丝14可直接接触或保留一间隙。此间隙不超过1.5mm,较佳不超过1mm,且得以用锡膏(图未示)填入此间隙。吸附板15及锡膏的作用在于从上方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保护元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基板;一发热体,设置于该基板上;一保险丝,设置于该发热体上方,受该发热体加热后熔断;以及一外罩,设于该基板之上,包含上板及侧壁,形成容纳该发热体和该保险丝的内部空间;一吸附板,设于该上板下表面且位于该保险丝上方,吸附该保险丝熔断时的融熔金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基板;一发热体,设置于该基板上;一保险丝,设置于该发热体上方,受该发热体加热后熔断;以及一外罩,设于该基板之上,包含上板及侧壁,形成容纳该发热体和该保险丝的内部空间;一吸附板,设于该上板下表面且位于该保险丝上方,吸附该保险丝熔断时的融熔金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吸附板包含毛细通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吸附板面向该保险丝的表面为凹凸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聪敏蔡东成王绍裘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聚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