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与电子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89264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适用于一发热源的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单元以及一发电单元。导热单元内部具有一流体腔和一转子腔,流体腔与转子腔彼此流通,一工作流体设置于流体腔。发电单元具有一转子和一发电模块,转子连接发电模块,且转子配置于转子腔,转子能通过该工作流体而被驱动,并使该发电单元输出电能。本发明专利技术亦公开一种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装置与电子系统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特别关于一种具有发电功能的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维持电子装置能够正常运作,电子装置中对于容易过热的电子元件会再安装散热装置。现有散热装置虽然可达到将电子装置的热源所产生的热能散逸的效果,但是被散热装置所散逸的热能却无法有效地被利用而被浪费。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电子装置所产生热能的散热装置,以达到能源再利用,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电子系统。相较于现有的散热装置而言,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除了具有散热功能之外,更能够再利用电子装置所产生的热能。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适用于一发热源的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单元以及一发电单元。导热单元内部具有一流体腔和转子腔,且流体腔与转子腔彼此流通,而一工作流体设置于流体腔。发电单元具有一转子和一发电模块,转子连接发电模块,且转子配置于转子腔,转子能通过工作流体而被驱动,并使发电单元输出电能。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单元具有一管壁,其管壁围设出流体腔,且导热单元更具有一热源端及一冷却端。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单元为一热管,热管的两端分别做为热源端及冷却端,热管的侧边设有一开口,开口使转子部分露出于转子腔,且开口使流体腔与转子腔彼此流通。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单元为一均温板,且均温板的板面上的二相对侧分别做为热源端及冷却端。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单元更包括一导流板,其设置于导热单元内,并和管壁围设出流体腔,其中,转子设置于导热单元内,并包含多个叶轮片,导流板将流体腔与大部分的所述叶轮片隔开。在一实施例中,导热单元具有一管壁,管壁上具有毛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转子为一离心转子。在一实施例中,发电模块包括一转轴、一磁性元件、一定子线圈及一输出端子。转子枢设于转轴上。磁性元件连接转轴。定子线圈磁耦合磁性元件。输出端子连接定子线圈,以输出电能。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散热装置的电子系统。其中,电子系统包括一发热源、散热装置以及一电元件。散热装置设置在发热源。电元件电性连接散热装置,以依据散热装置所输出的电能而动作。承上所述,于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与电子系统中,导热单元内部的流体腔与转子腔彼此流通,且工作流体设置于流体腔,另外,发电单元的转子连接发电模块,且发电单元的转子配置于转子腔。因此,当导热单元接触发热源时,转子能通过工作流体而被驱动,以推动发电单元的转动转动而使发电单元输出电能。藉此,相较于现有的散热装置而言,本专利技术的散热装置除了具有散热功能之外,更能够再利用电子装置所产生的热能。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散热装置的透视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散热装置另一角度的透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态样的散热装置的透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a-散热装置;11、11a-导热单元;111、111a-流体腔;112-转子腔;113-管壁;1131-毛细结构;114-导流板;12-发电单元;121-转子;1211-叶轮片;122-发电模块;1221-转轴;1222-磁性元件;1223-定子线圈;1224-输出端子;13-工作流体;C-冷却端;D1、D2-流向;H-热源端;O-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有实施态样的图示只是示意,不代表真实尺寸与比例。此外,以下实施例的内容中所称的方位「上」及「下」只是用来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再者,一个元件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之上」、「下」或「之下」可包括实施例中的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直接接触,或也可包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之间还有其他额外元件使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无直接接触。请分别参照图1A及图1B所示,其中,图1A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之一种散热装置1的透视示意图,而图1B为图1A的散热装置1另一角度的透视示意图。为了说明散热装置的结构,图1A与图1B之散热装置1的长度及形状只是示意,实际的应用上可根据要散热的电子装置热源及应用环境而定。本实施例之散热装置1是以液冷式的散热装置为例。散热装置1可适用于多种电子元件的散热用途,例如但不限于计算机、功率元件、中央处理器(CPU)、显示卡(VGA)、芯片(IC)或主机板(M/B)、灯具等易产生高温热能之电子元件。另外,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是以具有发电功能的热管(或称导热管)为例。如图1A所示,散热装置1适用于一发热源,并包括一导热单元11以及一发电单元12。另外,散热装置1更包括一工作流体13。本实施例的导热单元11为一热管(或称导热管),并可形成一封闭腔体,且导热单元11具有可承受内外压差的结构功能,其材料是可让热传导入与传导出的介质材料,导热单元11较佳的材料为金属,可为铜,或是采用铝或钛金属。导热单元11于封闭腔体内部具有一流体腔111和一转子腔112,且流体腔111与转子腔112彼此流通。顾名思义,流体腔111可让流体流通于其中,且工作流体13系注入于流体腔111内而流通于流体腔111之中。发电单元12具有一转子121及一发电模块122。本实施例的转子121为一叶轮(impeller)而具有多个叶轮片1211,并且设置于转子腔112中。在本实施例中,此叶轮为离心扇结构,而部分的所述叶轮片1211是配置于导热单元11内的流体腔111内,且部分的所述叶轮片1211未配置于导热单元11内的流体腔111内。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仅有部分数量的叶轮片1211会被流体腔111内的工作流体13所直接推动旋转,其余数量的叶轮片1211主要是被带动旋转。因此,同一个叶轮片1211旋转时会一段时间处在流体腔111内、且一段时间未处在流体腔111内。另外,叶轮片1211的数量与形状视转子121的平衡与转速而定。因此,转子121连接发电模块122,并且能通过工作流体13而被驱动,使发电单元12可输出电能。导热单元11(热管)更具有一管壁113,且管壁113围设出流体腔111,而导热单元11更具有一热源端H及一冷却端C,热源端H与冷却端C位于热管(导热单元11)中相对的两端。于此,热管的两端分别做为热源端H及冷却端C,热源端H为热管两侧中靠近发热源(图未显示)的一端,而冷却端C则为导热单元11两侧中远离发热源的一端,且热管的侧边设有一开口O(图中导热单元11侧边虚线)。在本实施例中,转子腔112的内部透过开口O与导热单元11内部的流体腔111相通而彼此流通。因此,转子121的一部分可从开口O露出转子腔112并伸入流体腔111中。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转子121仅一部分从开口O伸入至流体腔111中,另一部分(包含叶轮片1211)则仍位转子腔112内而未在流体腔111中。散热装置1与发热源连接的方式例如但不限于透过散热膏涂布于发热源或导热单元11的热源端H上,通过散热膏将电子装置的发热源与散热装置1的导热单元11的热源端H接触,使散热装置1可将发热源的热能带离。另外,导热单元11的设计,必须使两侧的热源端H与冷却端C保有适当的冷凝距离,如果热源端H与冷却端C距离过于相近,将使气态的工作流体13无法完全冷凝成液态;然而,若是热源端H与冷却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散热装置与电子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适用于一发热源,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单元,内部具有一流体腔和一转子腔,且该流体腔与该转子腔彼此流通,而一工作流体设置于该流体腔;以及一发电单元,具有一转子和一发电模块,该转子连接该发电模块,且该转子配置于该转子腔,该转子能通过该工作流体而被驱动,并使该发电单元输出电能。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03 US 62/290,4671.一种散热装置,适用于一发热源,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单元,内部具有一流体腔和一转子腔,且该流体腔与该转子腔彼此流通,而一工作流体设置于该流体腔;以及一发电单元,具有一转子和一发电模块,该转子连接该发电模块,且该转子配置于该转子腔,该转子能通过该工作流体而被驱动,并使该发电单元输出电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热单元具有一管壁,围设出该流体腔,且该导热单元更具有一热源端及一冷却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热单元为一热管,该热管的两端分别作为该热源端及该冷却端,该热管的侧边设有一开口,该开口使该转子部分露出该转子腔,且该开口使该流体腔与该转子腔彼此流通。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热单元为一均温板,且该均温板的板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德轩蔡水发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