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提取抽滤用吸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5336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8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抽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质粒提取抽滤用吸附装置。所述质粒提取抽滤用吸附装置,包括底管(1)、质粒吸附柱(2)和接头(3),所述底管(1)侧面设有小孔(11),所述接头(3)通过小孔(11)与所述底管(1)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装置,可以实现质粒溶液快速通过吸附柱,避免多次过柱带来的耗时长和容易交叉污染的问题。而且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装置,可以实现质粒吸附的连续操作,操作过程快速、简便,极大的节约了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质粒提取抽滤用吸附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抽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质粒提取抽滤用吸附装置。
技术介绍
在进行真核细胞转染研究中,需要先获得高质量无内毒素的大量质粒。常用的质粒大提方法是在碱裂解法裂解细胞的基础上,采用硅基质膜吸附柱结合质粒DNA,再用特殊的缓冲液系统和除内毒素过滤器,去除内毒素、基因组DNA、RNA、蛋白等杂质,最后获得准度高的大量质粒。其中,在碱法裂解得到的溶液中加异丙醇后,所得混合溶液需全部转移至质粒DNA吸附柱中,而混合溶液的体积往往是吸附柱最大容积的4-5倍,需进行多次离心过柱,弃废液。这一过程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在同时大提多个质粒时,也非常容易造成交叉污染,影响后续研究结果。目前市场上的无内毒素质粒大提试剂盒均为离心过柱的方法,过滤减法裂解后所得质粒溶液,实现将质粒DNA吸附到硅基质膜吸附柱上。但这一方法受到吸附柱本身容积的限制,需要进行多次过柱才可过滤全部碱裂解所得溶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现有技术的问题是:现有的质粒提取装置和方法,需要经过多次离心过柱,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容易造成交叉污染,影响质粒提取的结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本技术提供的装置利用真空抽滤实现质粒溶液快速通过吸附柱上,避免多次过柱带来的耗时长和容易交叉污染问题,解决质粒大提中多次过柱带来的技术问题。具体而言,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质粒提取抽滤用吸附装置,包括底管1、质粒吸附柱2和接头3,所述底管1侧面设有小孔11,所述接头3通过小孔11与所述底管1连接。优选的,所述质粒吸附柱2与底管1连接,质粒吸附柱2底部嵌套入底管(1)顶部。优选的,所述质粒吸附柱2底部外径为20~25mm,所述底管1顶部内径为20~25mm。优选的,所述质粒吸附柱2与所述底管1的高度比为1:1~3。优选的,所述质粒吸附柱2嵌于所述底管1内,所述质粒吸附柱2底部高于所述底管1底部。优选的,所述质粒吸附柱2顶部外径为20~25mm,所述底管1顶部内径为20~25mm。优选的,所述质粒吸附柱2与所述底管1的高度比为1:2~4。优选的,所述小孔11孔径为3mm~10mm。优选的,所述小孔11中心距离底管1底部垂直距离为15mm~20mm。优选的,所述接头3两侧开口,其中一侧开口大小与小孔11内径相适应,另一侧开口大小与外接真空泵接口相适应。采用本技术的抽滤用吸附装置,在使用时,将各部分连接后,打开微型真空泵,将碱裂解所得溶液加异丙醇后向吸附柱转移,在微型真空泵的作用下,废液持续被抽入真空泵滞留瓶内,质粒与滤膜结合,直至全部溶液过滤完成,便可进行后续操作。此过程快速,简便,并可避免交叉污染。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术的装置,可以实现质粒溶液快速通过吸附柱,避免多次过柱带来的耗时长和容易交叉污染的问题。而且利用本技术的装置,可以实现质粒吸附的连续操作,操作过程快速、简便,极大的节约了时间。下面结合附图和各个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及其有益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与接头3不连接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与接头3连接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与接头3不连接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与接头3连接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其中1为底管,2为质粒吸附柱,3为接头,11为小孔。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的实物图。具体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利用真空抽滤实现质粒溶液快速通过吸附柱上,避免多次过柱带来的耗时长和容易交叉污染问题,解决质粒大提中多次过柱带来的技术问题。具体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包括底管1、质粒吸附柱2和接头3,所述底管侧面设有小孔11,所述接头3通过小孔11与所述底管1连接。具体在使用时,将接头3和底管1的小孔进行连接,不使用时,接头3和底管1可以分开放置;另外,也可以将接头3和底管1通过一些常用的固定装置进行固定,或者在设计时,将接头3和底管1设计为一体。接头3可以设置为粗细相同,也可以根据小孔大小以及抽滤装置接口大小设置为端口(即与小孔连接处)和抽滤装置接口处的粗细不同。质粒吸附柱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用来吸附质粒的装置。质粒吸附柱底部可以为硅基质膜或者其他可以通过商购的质粒吸附柱。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与接头3不连接的情况下)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与接头3连接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其中1为底管,2为质粒吸附柱,3为接头,11为小孔。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包括底管1、质粒吸附柱2和接头3,所述底管侧面设有小孔11,所述接头3通过小孔11与所述底管1连接。在使用时,将接头3连接到底管1的小孔上。不使用时,接头3和底管1以及质粒吸附柱分开放置即可。所述质粒吸附柱与底管连接,质粒吸附柱底部嵌套入底管上部,所述底管内径略大于所述质粒吸附柱外径。所述质粒吸附柱底部外径约为24mm,所述底管顶部内径约为24mm。质粒吸附柱与底管高度比为1:1。所述小孔孔径为5mm,所述小孔中心距离底管底部垂直距离为18mm。所述接头两侧开口,其中一侧开口大小与小孔内径相适应,另一侧开口大小与外接真空泵接口相适应。使用时,按照图2所示连接装置。例如在具体使用时,借助于实验室的塑料胶管和移液枪枪头按照实施例一的装置组装而成抽滤吸附装置,如图5所示。打开微型真空泵,将碱裂解所得溶液加异丙醇后向吸附柱转移,在微型真空泵的作用下,废液持续被抽入真空泵滞留瓶内,质粒与滤膜结合,直至全部溶液过滤完成,便可进行后续操作。此过程快速,简便,并可避免交叉污染。采用本实施例一的抽滤用吸附装置,与传统的通过离心过柱的进行质粒提取的装置相比,可以提高质粒吸附的效率,其效率比约为4:1。而且通过控制抽滤的速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因为同时有质粒吸附柱的作用,不会对质粒质量产生任何影响,可用于后续正常使用。实施例二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用吸附装置(与接头3不连接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用于质粒提取的抽滤吸附装置(与接头3连接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其中,1为底管,2为质粒吸附柱,3为接头,11为小孔。本实施例的用于质粒大提的抽滤用吸附装置,包括底管1、质粒吸附柱2和接头3,所述底管侧面设有小孔11,所述接头3通过小孔11与所述底管1连接。所述质粒吸附柱内嵌于所述底管内,所述质粒吸附柱顶部与所述底管顶部齐平或者略高于所述底管顶部。质粒吸附柱底部高于底管底部。质粒吸附柱与底管的高度比为1:2。所述质粒吸附柱上沿外径约为20mm,所述底管上沿内径约为20mm。所述小孔孔径为8mm。所述小孔中心距离底管底部垂直距离为20mm。所述接头两侧开口,其中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质粒提取抽滤用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管(1)、质粒吸附柱(2)和接头(3),所述底管(1)侧面设有小孔(11),所述接头(3)通过小孔(11)与所述底管(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质粒提取抽滤用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管(1)、质粒吸附柱(2)和接头(3),所述底管(1)侧面设有小孔(11),所述接头(3)通过小孔(11)与所述底管(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滤用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质粒吸附柱(2)与底管(1)连接,质粒吸附柱(2)底部嵌套入底管(1)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抽滤用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质粒吸附柱(2)底部外径为20~25mm,所述底管(1)顶部内径为20~25mm。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抽滤用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质粒吸附柱(2)与所述底管(1)的高度比为1:1~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滤用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质粒吸附柱(2)嵌于所述底管(1)内,所述质粒吸附柱(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继辉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