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discloses the use of a carbon nanotube aggregate in preparing nano carbon impact resistant material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he impact of carbon nano materials comprising carbon nanotubes aggregates, the carbon nanotube aggregates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continuous surface macro structure, wherein at least one continuous surface densely distributed with a plurality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at least partial fragments of at least part of the plurality of carbon nanotubes in carbon nanotubes in the the at least one continuous surface in continuous extension. The impact of carbon nano material can achieve excellent protective effect, and also has the advantages of light weight, good flexibility, tolerance, wide temperature range, can be freely bent, with clothing, breathable performance is good, suitable for human thermal comfort wet balance and good performance, and has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纳米管聚集体于制备纳米碳抗冲击材料的用途与其制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冲击材料,特别涉及一种碳纳米管聚集体于制备纳米碳抗冲击材料的用途与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抗冲击材料,包括防爆、防刺、防弹材料等在武器、化工、交通、航天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抗冲击材料主要有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等。就其中的高分子材料来说,常见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胺类纤维和PBO类纤维虽然防弹防刺性能较好,但是其均存在缺陷,例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不耐热,最高耐受温度低于120℃;聚酰胺类纤维不耐紫外光和水气,而且这些材料质量密度高。因此,这些材料难以适应某些领域的应用需求,例如,当作为个体防护材料时,其形成的防护结构厚重,穿着舒适性差,不透气,影响人体活动和灵活性。因此,业界亟待发展出一种密度低、质量轻、穿着舒适性能好,透气,并且柔韧性好的多功能抗冲击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纳米管聚集体于制备纳米碳抗冲击材料的用途与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为实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碳纳米管聚 ...
【技术保护点】
碳纳米管聚集体于制备纳米碳抗冲击材料的用途,所述碳纳米管聚集体是具有至少一个连续的面的宏观结构,所述的至少一个连续的面内密集分布有多根碳纳米管,并且所述多根碳纳米管中的至少部分碳纳米管的至少局部片段在所述的至少一个连续的面内连续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29 CN 20161006497451.碳纳米管聚集体于制备纳米碳抗冲击材料的用途,所述碳纳米管聚集体是具有至少一个连续的面的宏观结构,所述的至少一个连续的面内密集分布有多根碳纳米管,并且所述多根碳纳米管中的至少部分碳纳米管的至少局部片段在所述的至少一个连续的面内连续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聚集体包括由多根碳纳米管交织形成的二维面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的碳纳米管聚集体,其中每一碳纳米管聚集体均呈现宏观二维面状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聚集体包括多个取向排布的基础单元,其中每一基础单元包括由多根碳纳米管交织形成的二维面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的碳纳米管聚集体,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的碳纳米管聚集体包含多个沿第一方向取向排布的基础单元,至少另一个所述的碳纳米管聚集体包含多个沿第二方向取向排布的基础单元,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成0~180°的夹角,优选为45~135°。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基础单元在所述的至少一个连续的面内密集排布且相互平行,使所述碳纳米管聚集体呈现宏观有序的形态。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单元中的多根碳纳米管无序交织,使所述碳纳米管聚集体呈现微观无序的形态。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单元包括由碳纳米管连续体在所述的至少一个连续的面上沉积并经致密化处理后形成的二维面状结构,所述碳纳米管连续体由多根碳纳米管交织形成,且在致密化处理之前呈现封闭、半封闭或开放式的二维或三维空间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连续体由浮动催化裂解法制备形成。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的碳纳米管连续体在所述的至少一个连续的面上连续沉积并经致密化处理后而形成所述的多个基础单元。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基础单元的纵向周缘部之间为彼此间隔、邻接或相互交叠的布置。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一个连续的面为平面或曲面。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其中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碳纳米管聚集体之间直接结合;或者,其中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碳纳米管聚集体之间还设有粘结材料层或剪切增稠液。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聚集体的表面和/或内部还分布有石墨烯。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碳纳米管聚集体中的至少一根碳纳米管上覆盖有石墨烯片。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石墨烯片搭接在所述碳纳米管聚集体中的至少两根碳纳米管之间。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抗冲击材料还包括多片石墨烯的聚集体,所述多片石墨烯的聚集体与至少一个所述的碳纳米管聚集体固定连接。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的碳纳米管聚集体和至少一个所述的多片石墨烯的聚集体呈现宏观二维面状结构,并且该至少一个所述的碳纳米管聚集体和该至少一个所述的多片石墨烯的聚集体层叠设置。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纳米管聚集体具有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所含孔洞的孔径为10nm~200nm,孔隙率为10%~60%。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的碳纳米管聚集体为自支撑碳纳米管膜。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碳抗冲击材料整体为软质膜状或片状结构;和/或,所述纳米碳抗冲击材料的厚度为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东梅,李清文,张永毅,解晓波,李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