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电源转正电源转换电路及正电源转负电源转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42003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2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及电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负电源转正电源转换电路及正电源转负电源转换电路,用以克服现有正负电源转换电路转换速度慢、效率低的缺点;本发明专利技术转换电路均包括输入控制端、第一单元转换模块、第二单元转换模块、输出储能电容及供电电源,第一单元转换模块与第二单元转换模块并联后连接于输入控制端与输出储能电容之间,第二单元转换模块由第一单元转换模块串联一个反相器构成,所述反相器连接于输入控制端与第一单元转换模块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两个单元转换模块并联构成,能够实现在控制信号整个周期内交替对输出储能电容充电,即高效地实现电源正负极性转换;大大提高转换速度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电源转正电源转换电路及正电源转负电源转换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及电源
,尤其涉及正负低压电源,具体提供一种负电源转正电源转换电路及正电源转负电源转换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半导体集成电路中为满足电路对性能的要求,需要采用正负电源进行供电;而在电源
,为满足被供电电路的需求,也需要电源管理芯片提供正负电源输出端;同时当现有一种正电源,而电路需要是的负电源时,则需要将正电源转换为负电源;而当现有一种负电源,而电路需要的是正电源时,则需要将负电源转换为正电源。所需的正负电压源相互转换虽然可以通过现有倍压整流技术实现,但此方式存在转换速度慢,效率低的缺点。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利用倍压整流电路实现正电源转换为负电源的电路原理图;其中Mp1和Mn1构成一个反相器,反相器的输入信号为脉冲信号V0,反相器的电源电压为稳压器输出的正电源VCC,电路中还包括两个二极管D1和D2、以及两个电容C1和C2;当反相器输入信号V0为低电平时,Mp1导通,反相器输出V1为VCC,并经电容C1及D1组成的回路对电容C1充电,电容两端的电压为V1-V2接近于电源电压VCC;当反相器输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负电源转正电源转换电路及正电源转负电源转换电路

【技术保护点】
负电源转正电源转换电路,包括输入控制端、第一单元转换模块、第二单元转换模块、输出储能电容(Co)及供电电源,所述第一单元转换模块与第二单元转换模块并联后连接于输入控制端与输出储能电容之间;所述第二单元转换模块由第一单元转换模块串联一个反相器构成,所述反相器连接于输入控制端与第一单元转换模块之间;所述第一单元转换模块由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单元反相器及单元储能电容(Ca)构成,所述第一、第二NMOS管的衬底电极均接供电电源低电位或者接介于供电电源低电位与源极及漏极最低电位间的任意电位,所述第二NMOS管以二极管形式连接构成二极管、所述二极管反向端与输出储能电容(Co...

【技术特征摘要】
1.负电源转正电源转换电路,包括输入控制端、第一单元转换模块、第二单元转换模块、输出储能电容(Co)及供电电源,所述第一单元转换模块与第二单元转换模块并联后连接于输入控制端与输出储能电容之间;所述第二单元转换模块由第一单元转换模块串联一个反相器构成,所述反相器连接于输入控制端与第一单元转换模块之间;所述第一单元转换模块由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单元反相器及单元储能电容(Ca)构成,所述第一、第二NMOS管的衬底电极均接供电电源低电位或者接介于供电电源低电位与源极及漏极最低电位间的任意电位,所述第二NMOS管以二极管形式连接构成二极管、所述二极管反向端与输出储能电容(Co)连接、正相端连接第一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一NMOS管栅极连接输入控制端、漏极连接电源地或零电位,所述单元反相器输入端连接输入控制端、输出端连接单元储能电容,所述单元储能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一NMOS管的源极。2.按权利要求1所述负电源转正电源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元转换模块和第二单元转换模块均可单独使用,实现负电源转正电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谋夫张丙可陈星弼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