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3769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2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运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运送装置具备:第一壳体,形成运送片材的运送路,且具有第一底部;第一托盘,设置于上述第一壳体,且支承于上述第一底部;第一供送部,设置于上述第一壳体中的上述第一托盘的上方,能够将支承于上述第一托盘的片材朝向上述运送路而向供送方向供送;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壳体拆装,在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位于上述第一底部的下方;第二托盘,设置于上述第二壳体;及第二供送部,设置于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上述第二托盘的上方,能够将支承于上述第二托盘的片材朝向上述运送路而向上述供送方向供送。

Delivery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delivery device and an image recording device. Transport device includes a first shell, a conveyance sheet conveying path, and has a first bottom; the first tray is arranged in the first shell, and the support from the first bottom; the first feeding part, above the first shell in the first tray, can be supported on the first sheet tray toward the road transport to the feed direction of feeding; second case with respect to the first housing assembly, under the assembly in the first housing condition is located above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second pallet is arranged in the second shell; and two feeding, second above the tray is arranged in the shell of the second that can be supported on the second sheet tray toward the road transport and to the feeding direction of fe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运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沿着运送路运送片材的运送装置及具备该运送装置并向片材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有沿着在内部形成的运送路而运送片材的运送装置。作为具备这样的运送装置的装置,已知有打印机、复合机等图像记录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13-43776号公报所公开的图像记录装置具备:作为装置主体的第一壳体,具有支承片材的第一托盘;和第二壳体,具有支承片材的第二托盘,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拆装。日本特开2013-43776号公报所公开的图像记录装置通过将第二壳体装配于第一壳体而具备两个托盘(第一托盘及第二托盘)。由此,与仅具备一个托盘的图像记录装置相比,能够收容大容量的片材。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日本特开2013-43776号公报所公开的图像记录装置中,辊在从上方与支承于第一托盘的片材抵接的状态下旋转。由此,运送该片材。因此,第一壳体中的位于辊的下方的部分为了抵抗辊的按压力而需要比其他部分大的厚度。而且,在日本特开2013-43776号公报所公开的图像记录装置中,第二壳体装配于第一壳体的下方。因此,图像记录装置在高度方向上变长而大型化。而且,当图像记录装置在高度方向上变长时,从第二托盘向第一壳体的片材的运送路也会变长。于是,将片材输送至第一壳体要花费时间。而且,若为了将片材迅速地向第一壳体输送而提升辊的转速,则从辊发出的声音会增大。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并在短时间内执行片材的供送的运送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备:第一壳体,形成有运送片材的运送路,且具有第一底部;第一托盘,设置于上述第一壳体,且支承于上述第一底部;第一供送部,设置于上述第一壳体中的上述第一托盘的上方,能够将支承于上述第一托盘的片材朝向上述运送路而向供送方向供送;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壳体拆装,在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位于上述第一底部的下方;第二托盘,设置于上述第二壳体;及第二供送部,设置于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上述第二托盘的上方,能够将支承于上述第二托盘的片材朝向上述运送路而向上述供送方向供送。上述第一供送部具备:第一臂,从上述第一托盘的上方朝向上述第一托盘延伸出,能够以延出基端部为中心而转动;及第一辊,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臂的延伸前端部,该第一供送部向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转动,在该第一供送部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辊与支承于上述第一托盘的片材抵接而能够将该片材向上述运送路供送,在该第一供送部位于该第二位置时,与该第一供送部位于该第一位置时相比,该第一辊位于上方。上述第二供送部具备:第二臂,从上述第二托盘的上方朝向上述第二托盘延伸出,能够以延伸基端部为中心而转动;及第二辊,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二臂的延伸前端部,该第二供送部向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转动,在该第二供送部位于该第三位置时,该第二辊与支承于上述第二托盘的片材抵接而能够将该片材向上述运送路供送,在该第二供送部位于该第四位置时,与该第二供送部位于该第三位置时相比,该第二辊位于上方。上述第一壳体具备从上述第一底部向下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上述第一供送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的上述第一辊的下端在上述供送方向上的位置是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上述供送方向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上述第一突出部位于上述第二壳体内。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且上述第二供送部位于上述第四位置的状态下,上述第二供送部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一突出部重叠。根据本结构,在第二壳体装配于第一壳体且第二供送部位于第四位置的状态下,第二供送部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第一突出部重叠。能够将运送装置的高度降低该重叠的量。由此,能够抑制运送装置的大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执行从第二托盘向运送路的片材的供送。另外,根据本结构,第一底部在设置有第一突出部的部分处厚度增加,因此在该部分处强度增加。并且,根据本结构,第一供送部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第一辊的下端在供送方向上的位置是第一突出部的供送方向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由此,能够降低第一底部因第一辊的按压力而翘曲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供送支承于第一托盘的片材。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且上述第二供送部位于上述第四位置的状态下,可以是上述第二辊在侧视时与上述第一突出部重叠。上述第一突出部可以设置于相对于上述第一辊在与上述供送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及相对于上述第一辊在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侧的位置。根据本结构,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第一辊处于由第一突出部夹着的状态。因此,能够降低第一底部的第一方向侧及第二方向侧的一方因第一辊的按压力而翘曲的可能性。上述第一突出部可以具备从上述供送方向的上游向下游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根据本结构,在支承于第二托盘的片材由第二供送部供送时,在该片材与第一突出部抵接的情况下,该片材沿着倾斜面被引导。因此,能够降低该片材卡挂于第一突出部的可能性。上述第二托盘可以将片材以层叠的状态进行支承,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下端可以位于比支承于上述第二托盘的上述第二托盘能够支承的最大叠载张数的片材中的最上方的片材靠上方处。根据本结构,能够防止在第二壳体装配于第一壳体时支承于第二托盘的片材与第一突出部抵接。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上述第二臂的上述延出基端部的上端可以位于比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下端靠上方处。根据本结构,在上方向及下方向上,第二臂与第一突出部重叠。能够将运送装置的高度降低该重叠的量。上述第一壳体可以还具备从上述第一底部向下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上述第二臂的转动轴可以位于比上述第一突出部靠上述供送方向的上游处,上述第二突出部可以位于比上述第二臂的转动轴靠上述供送方向的上游处。在该运送装置以上述第二壳体未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设置于被设置面的情况下,上述第一突出部可以与该被设置面抵接。上述第一底部可以具备:第一面,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成为对上述第二臂的转动轴所在的空间进行区划的顶面;及第二面,上述第一突出部设置于该第二面,上述第二面可以位于比上述第一面靠下方处。根据本结构,在第一底部中,设置有第二面的部分的厚度比设置有第一面的部分的厚度厚。由此,能够增加第一底部中的设置有第二面的部分的强度。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第一底部因第一辊的按压力而翘曲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的运送装置可以还具备设置于上述第一底部的下方的金属制的框架,上述第一供送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的上述第一辊的下端在上述供送方向上位置可以是上述框架的上述供送方向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上述框架可以具备贯通部,上述第一突出部从上方向下方贯通该贯通部。根据本结构,能够增加在第一底部中的下方设置有金属制的框架的部分的强度。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第一底部因第一辊的按压力而翘曲的可能性。上述框架可以具备向上方弯折的弯折部。根据本结构,由于框架具有弯折部,因此通过框架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底部的强度。上述第二壳体可以具备:第二底部,支承上述第二托盘;及第三突出部,从上述第二底部向下方突出,上述第二供送部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的上述第二辊的下端在上述供送方向上位置可以是上述第三突出部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运送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运送装置,具备:第一壳体,形成有运送片材的运送路,且具有第一底部;第一托盘,设置于上述第一壳体,且支承于上述第一底部;第一供送部,设置于上述第一壳体中的上述第一托盘的上方,能够将支承于上述第一托盘的片材朝向上述运送路而向供送方向供送;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壳体拆装,在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位于上述第一底部的下方;第二托盘,设置于上述第二壳体;及第二供送部,设置于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上述第二托盘的上方,能够将支承于上述第二托盘的片材朝向上述运送路而向上述供送方向供送,上述第一供送部具备:第一臂,从上述第一托盘的上方朝向上述第一托盘延伸出,能够以延伸基端部为中心而转动;及第一辊,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臂的延伸前端部,该第一供送部向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转动,在该第一供送部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辊与支承于上述第一托盘的片材抵接而能够将该片材向上述运送路供送,在该第一供送部位于该第二位置时,与该第一供送部位于该第一位置时相比,该第一辊位于上方,上述第二供送部具备:第二臂,从上述第二托盘的上方朝向上述第二托盘延伸出,能够以延伸基端部为中心而转动;及第二辊,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二臂的延伸前端部,该第二供送部向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转动,在该第二供送部位于该第三位置时,该第二辊与支承于上述第二托盘的片材抵接而能够将该片材向上述运送路供送,在该第二供送部位于该第四位置时,与该第二供送部位于该第三位置时相比,该第二辊位于上方,上述第一壳体具备从上述第一底部向下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上述第一供送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的上述第一辊的下端在上述供送方向上的位置是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上述供送方向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上述第一突出部位于上述第二壳体内,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且上述第二供送部位于上述第四位置的状态下,上述第二供送部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一突出部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30 JP 2015-2148631.一种运送装置,具备:第一壳体,形成有运送片材的运送路,且具有第一底部;第一托盘,设置于上述第一壳体,且支承于上述第一底部;第一供送部,设置于上述第一壳体中的上述第一托盘的上方,能够将支承于上述第一托盘的片材朝向上述运送路而向供送方向供送;第二壳体,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壳体拆装,在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位于上述第一底部的下方;第二托盘,设置于上述第二壳体;及第二供送部,设置于上述第二壳体中的上述第二托盘的上方,能够将支承于上述第二托盘的片材朝向上述运送路而向上述供送方向供送,上述第一供送部具备:第一臂,从上述第一托盘的上方朝向上述第一托盘延伸出,能够以延伸基端部为中心而转动;及第一辊,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臂的延伸前端部,该第一供送部向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转动,在该第一供送部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辊与支承于上述第一托盘的片材抵接而能够将该片材向上述运送路供送,在该第一供送部位于该第二位置时,与该第一供送部位于该第一位置时相比,该第一辊位于上方,上述第二供送部具备:第二臂,从上述第二托盘的上方朝向上述第二托盘延伸出,能够以延伸基端部为中心而转动;及第二辊,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二臂的延伸前端部,该第二供送部向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转动,在该第二供送部位于该第三位置时,该第二辊与支承于上述第二托盘的片材抵接而能够将该片材向上述运送路供送,在该第二供送部位于该第四位置时,与该第二供送部位于该第三位置时相比,该第二辊位于上方,上述第一壳体具备从上述第一底部向下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上述第一供送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的上述第一辊的下端在上述供送方向上的位置是上述第一突出部的上述供送方向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的状态下,上述第一突出部位于上述第二壳体内,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且上述第二供送部位于上述第四位置的状态下,上述第二供送部在侧视时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一突出部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在上述第二壳体装配于上述第一壳体且上述第二供送部位于上述第四位置的状态下,上述第二辊在侧视时与上述第一突出部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突出部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本贤治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