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励磁直线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1406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1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励磁直线电机,复合励磁直线电机包括:电机次级,电机次级包括导磁的磁阻侧,磁阻侧包括间隔排布的多个磁阻铁芯;电机初级,电机初级和电机次级间隔开形成气隙,电机初级包括:绕组励磁侧,绕组励磁侧适于感应产生磁场;永磁励磁侧,永磁励磁侧与绕组励磁侧间隔布置,且永磁励磁侧与绕组励磁侧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绕组励磁侧产生的磁场以及永磁励磁侧产生的磁场经过磁阻侧调制,共同形成推力,推动初级沿次级铺设方向运动。

Compound excitation linear mo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ybrid excitation linear motor, hybrid excitation linear motor comprises a motor secondary, secondary side magnetic reluctance motor including the reluctance side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equally spaced core reluctance motor; primary, primary and secondary motor motor spaced gap formation, the primary winding side winding, including: for the excitation side induced magnetic field; permanent magnet excitation side permanent magnet excitation winding side side and arranged at intervals, and the permanent magnet excitation winding side and side with. According to the hybrid excitation linear motor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magnetic field generated by the side winding and the magnetic field generated by the permanent magnet excitation side after reluctance side modulation, common form thrust, promoting the primary direction of movement along the secondary lay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励磁直线电机
本技术涉及电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励磁直线电机。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相比于传统永磁直线电机,定子励磁型永磁电机具有永磁体用量不受行程限制的优点。然而,现有的定子励磁型永磁型直线电机,在一定的空间内,其永磁体体积和槽面积相互制约,限制了直线电机力密度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复合励磁直线电机,所述复合励磁直线电机的力密度大、结构紧凑。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包括:电机次级,所述电机次级包括导磁的磁阻侧,所述磁阻侧包括间隔排布的多个磁阻铁芯;电机初级,所述电机初级和所述电机次级间隔开形成气隙,所述电机初级包括:绕组励磁侧,所述绕组励磁侧适于感应产生磁场;永磁励磁侧,所述永磁励磁侧与所述绕组励磁侧间隔布置,且所述永磁励磁侧与所述绕组励磁侧配合。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所述绕组励磁侧产生的磁场以及所述永磁励磁侧产生的磁场经过所述磁阻侧调制,共同形成推力,推动所述初级沿次级铺设方向运动。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绕组励磁侧适于感应产生一对极或多对极磁场;和/或所述永磁励磁侧适于形成一对极或多对极磁场。进一步地,所述绕组励磁侧适于感应产生沿所述磁阻铁芯的排布方向依次布置的多对极磁场;和/或所述永磁励磁侧适于形成沿所述磁阻铁芯的排布方向依次布置的多对极磁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绕组励磁侧感应产生的每个对极磁场中的每一个磁极均与所述永磁励磁侧的一个对极磁场中的一个磁极配合形成通过磁阻铁芯的磁感应通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绕组励磁侧包括绕组铁芯和绕在所述绕组铁芯上的单相或多相绕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永磁励磁侧和所述绕组励磁侧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永磁励磁侧与所述绕组励磁侧交错布置,相邻的永磁励磁侧和绕组励磁侧之间适于形成通过所述磁阻铁芯的至少一个磁感应回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磁阻铁芯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且每个所述磁阻铁芯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磁阻铁芯的上侧或下侧中的至少一侧布置有所述绕组励磁侧和所述永磁励磁侧。进一步地,所述磁阻侧的上侧和/或下侧设有沿左右交错间隔布置的绕组励磁侧和所述永磁励磁侧。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机次级还包括非导磁的固定板,所述磁阻侧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在一个方向的视图;图3是图1中永磁励磁侧在一个方向上的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还一个实施例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7至图9是根据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复合励磁直线电机100,电机次级1,磁阻铁芯11,电机初级2,绕组励磁侧21,第一磁极211,绕组铁芯212,绕组213,永磁励磁侧22,第二磁极221,永磁铁芯222,气隙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磁阻调制效应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该电机的绕组和永磁体在气隙的同一侧且不互相干涉,作为初级,而磁阻式的电机次级结构简单可靠。该电机具有初级尺寸小,力密度大,结构紧凑的特点,适合应用到各种直线直驱场合。下面结合图1至图9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10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100,包括:电机次级1和电机初级2。具体而言,电机次级1包括导磁的磁阻侧,所述磁阻侧包括多个磁阻铁芯11,多个磁阻铁芯11沿图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间隔排布。使得可以视行程需要决定多个磁阻铁芯11的铺设长度。电机初级2和电机次级1间隔开形成气隙3,而且电机初级2相对于电机次级1沿图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可移动,如此,便于实现对其他装置的驱动。电机初级2包括:绕组励磁侧21和永磁励磁侧22。其中,绕组励磁侧21适于感应产生磁场。这样便于绕组励磁侧21与所述磁阻侧的耦合。永磁励磁侧22与绕组励磁侧21沿图1中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且永磁励磁侧22与绕组励磁侧21配合产生磁场。如此,便于永磁励磁侧22与所述磁阻侧的耦合。绕组励磁侧21上可以形成有邻近所述磁阻侧的第一磁极211。也就是说,绕组励磁侧21具有第一磁极211,第一磁极211邻近所述磁阻侧设置。永磁励磁侧22具有邻近所述磁阻侧的第二磁极221。换言之,绕组励磁侧21具有第二磁极221,第二磁极221邻近所述磁阻侧设置。第一磁极211、第二磁极221适于与磁阻铁芯11配合形成磁感应通路。由此,通过所述磁阻侧使得绕组励磁侧21与永磁励磁侧22之间的耦合能够更好地实现,可以更好地利用磁阻调制效应,有利于提高复合励磁直线电机100的力密度。其中,所述绕组励磁侧21产生的磁场以及所述永磁励磁侧22产生的磁场经过所述磁阻侧调制,共同形成推力,推动所述初级沿次级铺设方向运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100,所述绕组励磁侧21产生的磁场以及所述永磁励磁侧22产生的磁场经过所述磁阻侧调制(例如耦合),共同形成推力,推动所述初级沿次级铺设方向运动。结合图1至图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绕组励磁侧21的第一磁极211和永磁励磁侧22的第二磁极221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沿图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也就是说,可以是绕组励磁侧21的第一磁极211包括沿图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也可以是永磁励磁侧22的第二磁极221包括沿图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还可以是绕组励磁侧21的第一磁极211和永磁励磁侧22的第二磁极221均包括沿图1中所示的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由此,使得绕组励磁侧21与永磁励磁侧22的耦合能够进一步实现。其中,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绕组励磁侧21的第一磁极211和永磁励磁侧22的第二磁极221可以一一对应。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多个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当然,本技术不限于此,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绕组励磁侧21的第一磁极211和永磁励磁侧22的第二磁极221也可以包括一个。例如,绕组励磁侧21的第一磁极211包括一个,永磁励磁侧22的第二磁极221也包括一个。绕组励磁侧21的第一磁极211和永磁励磁侧22的第二磁极221的个数以及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设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绕组励磁侧21适于感应产生一对极或多对极磁场;和/或永磁励磁侧22适于形成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复合励磁直线电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励磁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次级,所述电机次级包括导磁的磁阻侧,所述磁阻侧包括间隔排布的多个磁阻铁芯;电机初级,所述电机初级和所述电机次级间隔开形成气隙,所述电机初级包括:绕组励磁侧,所述绕组励磁侧适于感应产生磁场;永磁励磁侧,所述永磁励磁侧与所述绕组励磁侧间隔布置,且所述永磁励磁侧与所述绕组励磁侧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励磁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次级,所述电机次级包括导磁的磁阻侧,所述磁阻侧包括间隔排布的多个磁阻铁芯;电机初级,所述电机初级和所述电机次级间隔开形成气隙,所述电机初级包括:绕组励磁侧,所述绕组励磁侧适于感应产生磁场;永磁励磁侧,所述永磁励磁侧与所述绕组励磁侧间隔布置,且所述永磁励磁侧与所述绕组励磁侧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励磁侧适于感应产生一对极或多对极磁场;和/或所述永磁励磁侧适于形成一对极或多对极磁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励磁侧适于感应产生沿所述磁阻铁芯的排布方向依次布置的多对极磁场;和/或所述永磁励磁侧适于形成沿所述磁阻铁芯的排布方向依次布置的多对极磁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励磁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组励磁侧感应产生的每个对极磁场中的每一个磁极均与所述永磁励磁侧的一个对极磁场中的一个磁极配合形成通过磁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迪陈金涛诸自强王洪晓
申请(专利权)人:威灵芜湖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