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举升单元的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98449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2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举升单元的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包括依次相接的Z源升压模块、举升升压模块、输出模块,所述Z源升压模块由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四电源、第五电源、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和开关管构成,所述举升升压模块由第二二极管和第三电容构成,所述输出模块由第三二极管、第四电容和负载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只用了一个开关管,可实现多输入直流‑直流电压变换,且具有较高电压增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举升单元的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子变换器的
,尤其是指一种基于举升单元的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
技术介绍
在工业生产领域和新能源发电领域中,往往需要大功率、高增益的变换器进行电能变换。但是传统的Boost电路受寄生参数、开关应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其本身的非线性特性的制约,输出电压增益有限。同时,在光伏发电领域,由于光伏板在地理位置上分布不一致,需要在多个位置接入光伏电源。而传统的Boost只有一个电源接口,往往通过多个光伏板输出电压串联的形式接入到Boost电路中,一个光伏板故障会影响整体的输出电压,从而降低了电路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点,提供了一种基于举升单元的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适用于需要多输入和高增益的电力电子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举升单元的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所述Z源变换器包括依次相接的Z源升压模块、举升升压模块、输出模块,所述Z源升压模块由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四电源、第五电源、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和开关管构成,所述举升升压模块由第二二极管和第三电容构成,所述输出模块由第三二极管、第四电容和负载构成;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和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其负极分别与第二电容的负极和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感的一端、第一电容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的负极和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分别与第二电容的正极、第五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源的正极分别与开关管的漏极和第三电容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源的负极分别与开关管的源极、第四电容的负极和负载的一端连接,其正极分别与第一电容的负极和第四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源的正极与第二电感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容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第四电容的正极和和负载的另一端连接;其中,在单个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只需要一个电源,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即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四电源和第五电源中保留任意一个电源作为输入,而其他四个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同理,在双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只需要两个电源,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即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四电源和第五电源中保留任意两个电源作为输入,而其他三个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同理,在三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只需要三个电源,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即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四电源和第五电源中保留任意三个电源作为输入,而其他两个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同理,在四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只需要四个电源,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即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四电源和第五电源中保留任意四个电源作为输入,而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同理,在五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第一电源、第二电源、第三电源、第四电源和第五电源均保留。所述第一电源和第一二极管依次串联构成一个支路,在同一个支路内,第一电源和第一二极管的位置能够交换,但依据电流的流向必须是第一电源的正极串联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或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串联第一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二电源和第一电感依次串联构成一个支路,在同一个支路内,第二电源和第一电感的位置能够交换,但依据电流的流向必须是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串联第二电源的负极,或第二电源的正极串联第一电感的一端;所述第四电源与第二电感的依次串联构成一个支路,在同一个支路内,第四电源和第二电感的位置能够交换,但依据电流的流向必须是第四电源的正极串联第二电感的另一端,或第二电感的一端串联第四电源的负极。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只用了一个开关管,实现了较高的电压增益,降低了二极管和开关管的电压应力。2、本专利技术提供多个电源输入接口,在新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的电路原理图。图2a、图2b分别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在开关管S导通和关断中两个主要阶段的等效电路图,图中实线表示变换器中有电流流过的部分,虚线表示变换器中无电流流过的部分。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路的仿真主要工作波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包括依次相接的Z源升压模块、举升升压模块、输出模块,所述Z源升压模块由第一电源Vi1、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第五电源Vi5、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和开关管S构成,所述举升升压模块由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电容C3构成,所述输出模块由第三二极管D3、第四电容C4和负载R构成。第一电源Vi1的正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电源Vi1的负极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负极和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电源Vi2的负极和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Vi2的正极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五电源的负极Vi5连接;第五电源的正极Vi5分别与开关管S的漏极和第三电容C3的负极连接;第三电源Vi3的负极分别与开关管S的源极、第四电容C4的负极和负载R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源Vi3的正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负极和第四电源Vi4的负极连接;第四电源Vi4的正极与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正极和和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S导通时,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五电源Vi5和第一电容C1对第一电感L1充电;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第五电源Vi5和第二电容C2对第二电感L2充电;第一电容C1和第三电源Vi3通过第二二极管D2对第三电容C3充电;第四电容C4给负载R供电。开关管S关断时,第一电源Vi1、第二电源Vi2和第一电感L1通过第一二极管D1对第二电容C2充电;第一电源Vi1、第四电源Vi4和第二电感L2通过第一二极管D1对第一电容C1充电;第一电源Vi1、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第五电源Vi5、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三电容C3通过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二极管D3对第四电容C4充电,同时给负载R供电。本专利技术具有较高的电压增益,同时可以实现多个输入。参见图2a、图2b所示,给出了开关管S导通和关断中两个主要阶段的等效电路,结合图2a、图2b,本实施例上述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的工作过程如下:阶段1,如图2a:开关S导通,此时第二二极管D2导通,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二极管D3关断;电路中形成4个回路,分别是: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五电源Vi5和第一电容C1对第一电感L1充电;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第五电源Vi5和第二电容C2对第二电感L2充电;第一电容C1和第三电源Vi3通过第二二极管D2对第三电容C3充电;第四电容C4给负载R供电。阶段2,如图2b:开关S关断,此时第一二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举升单元的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举升单元的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Z源变换器包括依次相接的Z源升压模块、举升升压模块、输出模块,所述Z源升压模块由第一电源(Vi1)、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第五电源(Vi5)、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和开关管(S)构成,所述举升升压模块由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电容(C3)构成,所述输出模块由第三二极管(D3)、第四电容(C4)和负载(R)构成;所述第一电源(Vi1)的正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其负极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负极和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Vi2)的负极和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五电源(Vi5)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源(Vi5)的正极分别与开关管(S)的漏极和第三电容(C3)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源(Vi3)的负极分别与开关管(S)的源极、第四电容(C4)的负极和负载(R)的一端连接,其正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负极和第四电源(Vi4)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源(Vi4)的正极与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正极和和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其中,在单个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只需要一个电源,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即第一电源(Vi1)、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和第五电源(Vi5)中保留任意一个电源作为输入,而其他四个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同理,在双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只需要两个电源,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即第一电源(Vi1)、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和第五电源(Vi5)中保留任意两个电源作为输入,而其他三个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同理,在三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只需要三个电源,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即第一电源(Vi1)、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和第五电源(Vi5)中保留任意三个电源作为输入,而其他两个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同理,在四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只需要四个电源,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即第一电源(Vi1)、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和第五电源(Vi5)中保留任意四个电源作为输入,而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同理,在五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第一电源(Vi1)、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和第五电源(Vi5)均保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举升单元的多输入高增益Z源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Z源变换器包括依次相接的Z源升压模块、举升升压模块、输出模块,所述Z源升压模块由第一电源(Vi1)、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第五电源(Vi5)、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和开关管(S)构成,所述举升升压模块由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电容(C3)构成,所述输出模块由第三二极管(D3)、第四电容(C4)和负载(R)构成;所述第一电源(Vi1)的正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其负极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负极和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源(Vi2)的负极和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其正极分别与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五电源(Vi5)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源(Vi5)的正极分别与开关管(S)的漏极和第三电容(C3)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源(Vi3)的负极分别与开关管(S)的源极、第四电容(C4)的负极和负载(R)的一端连接,其正极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负极和第四电源(Vi4)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源(Vi4)的正极与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正极和和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其中,在单个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只需要一个电源,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即第一电源(Vi1)、第二电源(Vi2)、第三电源(Vi3)、第四电源(Vi4)和第五电源(Vi5)中保留任意一个电源作为输入,而其他四个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同理,在双输入的情况下,所述Z源变换器只需要两个电源,其他电源短接或输入值为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艳峰陈柱张波丘东元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