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相共模滤波电路及滤波器。其中,该三相共模滤波电路包括:三相电路输入端,用于输入三相电流;共模电感单元,与三相电路输入端连接,用于滤除三相电流中的干扰电波,其中,共模电感单元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以及第三电感,第一电感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二绕组与第三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与第三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三相电路负载端,与共模电感单元连接,用于连接负载。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三相共模滤波电路的排布方式简单,导致产生的阻抗值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相共模滤波电路及滤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三相共模滤波电路及滤波器。
技术介绍
三相共模扼流圈因为具有高阻抗参数并且结构简单、高功率密度以及磁芯多样化,被广泛应用于滤波电路中,由于国家对电磁兼容越来越重视,产品中的干扰电波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滤波器的产品研发中对共模扼流圈的阻抗值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说明的是,以往的滤波电路中,三相共模扼流圈使用三线共绕一个磁环的方法进行绕制,由于磁环内径的限制,绕制的圈数会有一定的限制,同时由于线和线之间的电气隔离,浪费了一定的绕制空间,阻抗值较低。针对上述相关技术中的三相共模滤波电路的排布方式简单,导致产生的阻抗值低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相共模滤波电路及滤波器,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三相共模滤波电路的排布方式简单,导致产生的阻抗值低的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三相共模滤波电路,包括:三相电路输入端,用于输入三相电流;共模电感单元,与三相电路输入端连接,用于滤除三相电流中的干扰电波,其中,共模电感单元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以及第三电感,第一电感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二绕组与第三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与第三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三相电路负载端,与共模电感单元连接,用于连接负载。进一步地,三相电路输入端至少包括:第一输入端L1、第二输入端L2以及第三输入端L3,其中,第一输入端L1、第二输入端L2以及第三输入端L3中任意两个输入端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电容。进一步地,第一输入端L1与第二输入端L2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11,第一电容C11分别与第一电感的第一绕组以及第一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第二输入端L1与第三输入端L3之间连接有第三电容C13,第三电容C13分别与第一电感的第二绕组以及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第一输入端L1与第三输入端L3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C12,第二电容C12分别与第一电感的第一绕组以及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进一步地,三相电路负载端至少包括:第一负载L1’,与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第二负载L2’,与第三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第三负载L3’,与第三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负载L1’与第二负载L2’之间连接有第四电容C21,第二负载L2’与第三负载L3’之间连接有第五电容C23,第一负载L1’与第三负载L3’之间连接有第六电容C22。进一步地,第一负载L1’与地线PE之间连接有第七电容CY1,第二负载L2’与地线PE之间连接有第八电容CY2,第三负载L3’与地线PE之间连接有第九电容CY3。进一步地,第一电容至第六电容为X电容。进一步地,第七电容至第九电容为Y电容。进一步地,第一电感至第三电感为单相共模扼流圈。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滤波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三相共模滤波电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三相共模滤波电路包括:三相电路输入端,用于输入三相电流;共模电感单元,与三相电路输入端连接,用于滤除三相电流中的干扰电波,其中,共模电感单元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以及第三电感,第一电感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二绕组与第三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与第三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三相电路负载端,与共模电感单元连接,用于连接负载,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三相共模滤波电路的排布方式简单,导致产生的阻抗值低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三相共模滤波电路的示意图;以及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三相共模滤波电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三相共模滤波电路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该三相共模滤波电路可以包括:三相电路输入端12,用于输入三相电流。共模电感单元13,与三相电路输入端连接,用于滤除三相电流中的干扰电波,其中,结合图2,共模电感单元包括第一电感L11、第二电感L21以及第三电感L31。可选地,结合图2,第一电感L11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电感L21的第一绕组连接;第一电感L11的第二绕组与第三电感L31的第一绕组连接,第二电感L21的第二绕组与第三电感L31的第二绕组连接。三相电路负载端14,与共模电感单元连接,用于连接负载。可选地,结合图2,上述三相电路输入端至少包括:第一输入端L1、第二输入端L2以及第三输入端L3,其中,第一输入端L1、第二输入端L2以及第三输入端L3中任意两个输入端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电容。可选地,结合图2,第一输入端L1与第二输入端L2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11,第一电容C11分别与第一电感的第一绕组以及第一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第二输入端L1与第三输入端L3之间连接有第三电容C13,第三电容C13分别与第一电感的第二绕组以及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第一输入端L1与第三输入端L3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C12,第二电容C12分别与第一电感的第一绕组以及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可选地,结合图2,三相电路负载端至少包括:第一负载L1’,与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第二负载L2’,与第三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第三负载L3’,与第三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可选地,结合图2,第一负载L1’与第二负载L2’之间连接有第四电容C21,第二负载L2’与第三负载L3’之间连接有第五电容C23,第一负载L1’与第三负载L3’之间连接有第六电容C22。可选地,结合图2,第一负载L1’与地线PE之间连接有第七电容CY1,第二负载L2’与地线PE之间连接有第八电容CY2,第三负载L3’与地线PE之间连接有第九电容CY3。可选地,第一电容至第六电容为X电容。可选地,第七电容至第九电容为Y电容。可选地,第一电感至第三电感为单相共模扼流圈。下面结合图2,介绍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使用三个单相共模扼流圈,通过特定的连接方式,搭建成三相三线共模滤波器。C11、C12、C13为输入端的X电容,输入端L1、L2、L3每两相之间接一个X电容,如果使用的X电容耐压不足时,可以使用多个X电容串联,X电容的容值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相共模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三相电路输入端,用于输入三相电流;共模电感单元,与所述三相电路输入端连接,用于滤除所述三相电流中的干扰电波,其中,所述共模电感单元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以及第三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绕组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绕组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三相电路负载端,与所述共模电感单元连接,用于连接负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相共模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三相电路输入端,用于输入三相电流;共模电感单元,与所述三相电路输入端连接,用于滤除所述三相电流中的干扰电波,其中,所述共模电感单元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以及第三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绕组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绕组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绕组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与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三相电路负载端,与所述共模电感单元连接,用于连接负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电路输入端至少包括:第一输入端L1、第二输入端L2以及第三输入端L3,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L1、所述第二输入端L2以及所述第三输入端L3中任意两个输入端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电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端L1与所述第二输入端L2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11,所述第一电容C11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绕组以及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L1与所述第三输入端L3之间连接有第三电容C13,所述第三电容C13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绕组以及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绕组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L1与所述第三输入端L3之间连接有第二电容C12,所述第二电容C12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金城,高小丽,郭清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