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式调节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6027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2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缝隙式调节阀,包括阀门壳体、阀座、阀芯、导向杆、直线导轨、伺服油缸和整流罩,阀门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内壳与外壳间形成介质流道,整流罩安装在内壳前端的端部,阀座安装在外壳内,阀座位于外壳的后端;阀芯通过安装在阀座上的导向杆与伺服油缸的活塞杆连接,阀芯由直线导轨支撑,阀芯与直线导轨滑动配合,阀芯与阀座间有密封副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阀芯在直线导轨上滑行实现阀芯导向功能,活塞杆带动阀芯左右运动,实现了传力功能,解决了阀芯运动时的下垂磨损拉伤问题,提高了调节精度;阀芯轴向受力为平衡式结构,在调节过程中受介质压力影响很小,阀芯运动灵敏,响应快捷,且磨损小,寿命长,有效实现了阀门的压力调节功能。

Slit type regulating valv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lit type regulating valve, including valve body, valve seat, a valve core, a guide rod, linear guide, servo cylinder and the fairing shell and the outer shell comprises an inner valve, medium flow passage is formed between the inner shell and the outer shell, the end of the fairing installed inside the front end of the shell, the valve seat is installed in the casing, the valve seat is positioned in the shell the back end of the spool; connected by a guide rod is arranged on the valve seat of the piston rod and the servo cylinder, the spool is supported by linear guide and linear guide rail sliding spool, the spool and the valve seat between the sealing structure. The valve in the utility model on the linear guide rail sliding spool to achieve the function of orientation, the piston rod drives the valve core to move left and right, the force transfer function, solves the droop wear hamstring problem spool movement, the adjusting precision is improved; the spool axial force is balanced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is influenced by medium pressure is very small. Spool motion sensitive, quick response, and low wear, long service life,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the valve pressure regulating fu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缝隙式调节阀
本技术涉及阀门
,尤其涉及缝隙式调节阀。
技术介绍
目前在大型管线上特别是航天工业试验台上用于流量、压力、温度等调节,同时启闭速度快、精度要求高的调节阀主要包含轮盘式调节阀、套筒柱塞式调节阀、环状缝隙式三种调节阀。普通套筒柱塞式调节阀主要由壳体、套筒、阀座、阀芯、导向杆组成。其套筒上根据流量调节要求开设不同的窗口,套筒、阀座、导向杆固定,阀芯在连杆的带动下沿介质流动轴线作往复运动。因导向杆位于介质流动的区域,同时介质从套筒上开设的窗口流过,该类调节阀的流场相对紊乱,流场品质不理想,不能满足要求。普通轮盘式调节阀主要由前壳体、调节盘、中间壳体、后壳体、无极调节盘等组成。中间壳体上开设不同面积的窗口,调节盘在油缸的驱动下沿介质流动轴线垂直的平面转动,通过闭合中间壳体上不同的窗口实现阀门流量调节。该调节阀的流量调节曲线比较固定,很难满足线性连续调节需求。同时调节盘的外形比较异性,铸造加工困难,变形大,产品质量很难保证。普通缝隙式调节阀主要由阀体、阀座、阀芯、传动油缸等组成。阀芯通过传动油缸带动沿介质流动轴线作往复运动。普通缝隙式调节阀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震动很大的空气场中,易出现阀芯下坠,位移传感器快速损坏,调节精度差,信号响应滞后等情况,对风洞试验带来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缝隙式调节阀,其调节精度高,响应快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缝隙式调节阀,包括阀门壳体、阀座、阀芯、导向杆、直线导轨、伺服油缸和整流罩,所述阀门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与外壳间形成介质流道,所述整流罩安装在内壳前端的端部,所述阀座安装在外壳内,阀座位于外壳的后端;所述直线导轨和伺服油缸安装在内壳中,所述导向杆穿过阀座的内管道,所述阀芯通过安装在阀座上的导向杆与伺服油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阀芯由直线导轨支撑,阀芯与直线导轨滑动配合,所述阀芯与阀座间有密封副结构。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检测活塞杆位移的第一位移传感器和/或用于检测阀芯位移的第二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感受并输出活塞杆的位移信号,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感受并输出阀芯的位移信号。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安装于伺服油缸尾端并与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一端与阀芯球铰连接,第二位移传感器另一端安装于内壳上的位移传感器支架内。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副结构包括阀芯上堆焊的硬质合金密封面,以及阀座上堆焊的硬质合金密封面。进一步的,所述阀门壳体包括前壳体、中壳体和后壳体,所述中壳体的两端分别与前壳体和后壳体连接,所述前壳体和中壳体为内外双层壳体结构,所述前壳体的内层和中壳体的内层构成内壳,所述前壳体的外层、中壳体的外层和后壳体构成外壳,所述整流罩安装在前壳体前端的端部,所述阀座安装在后壳体内,所述直线导轨和伺服油缸安装在中壳体中。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后部的内壁有调节型面。调节型面是由调节特性而确定的特殊型面。进一步的,所述整流罩包括整流罩外壳和整流罩基体,所述整流罩基体与内壳的端部密闭连接,所述整流罩外壳罩在整流罩基体上,所述整流罩外壳为圆锥形,整流罩外壳的顶部倒圆。进一步的,所述整流罩外壳上有若干均衡孔。进一步的,所述直线导轨有两根,两根直线导轨关于阀芯的中垂面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直线导轨为滚动导轨,所述滚动导轨的滑块与阀芯固接。进一步的,所述位移传感器支架与第二位移传感器之间填充有防震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阀芯在直线导轨上滑行实现阀芯导向功能,活塞杆带动阀芯左右运动,实现了传力功能,导向和传力功能解决了阀芯运动时的下垂磨损拉伤问题,提高了调节精度;2.阀芯轴向受力为平衡式结构,在调节过程中受介质压力影响很小,阀芯运动灵敏,响应快捷,且磨损小,寿命长,有效实现了阀门的压力调节功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4是图2中I处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中整流罩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壳体、2-中壳体、3-后壳体、4-调节型面、5-阀座6-阀芯、7-导向杆、8-滚动导轨、9-导轨支架、10-伺服油缸、11-第一位移传感器、12-第二位移传感器、13-整流罩、131-整流罩外壳、132-整流罩基体、133-整流罩固定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3、4所示,本技术公开的缝隙式调节阀,包括阀门壳体、阀座5、阀芯6、导向杆7、直线导轨8、伺服油缸10和整流罩13,阀门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内壳与外壳间形成介质流道,整流罩13安装在内壳前端的端部,阀座5安装在外壳内,阀座5位于外壳的后端。外壳后部的内壁有调节型面4。调节型面4是由调节特性而确定的特殊型面。直线导轨8和伺服油缸10安装在内壳中,阀芯6通过安装在阀座5上的导向杆7与伺服油缸10的活塞杆固接,活塞杆与导向杆7万向连接,导向杆7穿过阀座5中心的内管道,阀芯6由直线导轨8支撑,直线导轨8安装在导轨支架9上,导轨支架9固定于内壳中。阀芯6与直线导轨8滑动配合,作为优选,直线导轨8为滚动导轨,滚动导轨的滑块与阀芯6固接。作为优选,如图3所示,直线导轨8有两根,两根直线导轨8关于阀芯的中垂面对称设置。作为优选,两根直线导轨8和导向杆7在同一平面上。阀芯6与阀座5间有密封副结构。作为优选,密封副结构包括阀芯6上堆焊的硬质合金密封面,以及阀座5上堆焊的硬质合金密封面。堆焊的硬质合金使密封面耐冲刷、耐腐蚀。阀芯的周向采用PTFE密封,进一步的,阀门壳体包括前壳体1、中壳体2和后壳体3,中壳体2的两端分别与前壳体1和后壳体3连接,前壳体1和中壳体2为内外双层壳体结构,前壳体1的内层和中壳体2的内层构成内壳,前壳体1的外层、中壳体2的外层和后壳体3构成外壳,整流罩13安装在前壳体1前端的端部,阀座5安装在后壳体3内,直线导轨8和伺服油缸10安装在中壳体2中。进一步的,调节型面4位于后壳体3的内壁上。通过前壳体1与整流罩13之间、前壳体1两层之间、中壳体2两层之间、调节型面4、阀座5与阀芯6密封副之间,形成整个阀门的介质流道。作为优选,伺服油缸10安装于中壳体中心线上,驱动阀芯运动时,阀芯受力均匀。阀芯6轴向受力为平衡式结构,在调节过程中受介质压力影响很小。阀芯的重量由高精度的滚动导轨与导向杆支撑,运动时其摩擦力极小,保证阀芯运动灵敏,响应快捷,并且磨损小,使用寿命长。缝隙式调节阀还包括用于检测活塞杆位移的第一位移传感器11和/或用于检测阀芯6位移的第二位移传感器12。进一步的,第一位移传感器11安装于伺服油缸10尾端并与活塞杆连接,第一位移传感器11外部安装保护筒,保护筒可以减少介质对位移传感器一的影响,可有效增加位移传感器一的寿命和精度。第二位移传感器12一端与阀芯6球铰连接,第二位移传感器12另一端安装于内壳上的位移传感器支架内。位移传感器为直线位移传感器,直线位移传感器运动轴一端与阀芯6连接,阀芯6运动带动直线位移传感器运动轴运动,通过传感器本体实现运动位移的传输,阀门需要压力调节时,中央控制室根据位移传感器发回的位置信号,计算阀门需要的开度后,再发送一个信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缝隙式调节阀

【技术保护点】
缝隙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门壳体、阀座(5)、阀芯(6)、导向杆(7)、直线导轨(8)、伺服油缸(10)和整流罩(13),所述阀门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与外壳间形成介质流道,所述整流罩(13)安装在内壳前端的端部,所述阀座(5)安装在外壳内,阀座(5)位于外壳的后端;所述直线导轨(8)和伺服油缸(10)安装在内壳中,所述阀芯(6)通过安装在阀座(5)上的导向杆(7)与伺服油缸(10)的活塞杆连接,所述阀芯(6)由直线导轨(8)支撑,阀芯(6)与直线导轨(8)滑动配合,所述阀芯(6)与阀座(5)间有密封副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缝隙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门壳体、阀座(5)、阀芯(6)、导向杆(7)、直线导轨(8)、伺服油缸(10)和整流罩(13),所述阀门壳体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内壳与外壳间形成介质流道,所述整流罩(13)安装在内壳前端的端部,所述阀座(5)安装在外壳内,阀座(5)位于外壳的后端;所述直线导轨(8)和伺服油缸(10)安装在内壳中,所述阀芯(6)通过安装在阀座(5)上的导向杆(7)与伺服油缸(10)的活塞杆连接,所述阀芯(6)由直线导轨(8)支撑,阀芯(6)与直线导轨(8)滑动配合,所述阀芯(6)与阀座(5)间有密封副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隙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活塞杆位移的第一位移传感器(11)和/或用于检测阀芯(6)位移的第二位移传感器(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隙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11)安装于伺服油缸(10)尾端并与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12)一端与阀芯(6)球铰连接,第二位移传感器(12)另一端安装于内壳上的位移传感器支架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隙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副结构包括阀芯(6)上堆焊的硬质合金密封面,以及阀座(5)上堆焊的硬质合金密封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隙式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壳体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胥丹红曾品其曾和友曾寿平童俊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乘风阀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