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阀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63011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球阀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S1:检测阀杆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滞后角度;S2:判断所述滞后角度是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若所述滞后角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执行步骤S3;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1;S3:根据检测到的滞后角度,控制动力装置推动驱动杆沿所述阀杆的轴向移动第一预定位移,并继续接收检测到的所述滞后角度;S4:执行所述步骤S3后,若仍然检测到存在所述滞后角度,则继续控制所述动力装置推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阀杆的轴向移动第一预定位移;S5:重复步骤S4,直至未检测到所述滞后角度,并控制所述动力装置停止动作。由此实现了在短时间内或者在不拆装球阀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小或消除球阀的滞后角度。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小或消除球阀的滞后角度。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小或消除球阀的滞后角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球阀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阀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球阀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高压力球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长输管线、化工等行业,在管路中主要用来做切断、分配和改变介质的流动方向的阀门,通过旋转阀杆用于开启或关闭阀门。对于这种球阀而言,当旋转阀杆时,阀杆和球阀体之间接触面上会产生驱动力,进而使球阀体克服流体压力产生的阻力进行旋转,以开启阀门。在球阀体的旋转期间,在阀杆与球阀体的接触面的相对角上,会产生较高的应力集中。在球阀体频繁的开启关闭过程中,阀杆与球阀体的接触面的相对角上容易产生变形,导致球阀体在开启或关闭的过程中产生滞后角度,即阀杆会转动一段空行程之后才会驱动球阀体开启或关闭,严重影响球阀使用性能。
[0003]然而,该高压力球阀多用于人烟稀少的野外运输环境,因此检修人员无法对球阀进行实时检测和维护。并且,对于运输管线中的一些重要球阀而言,也不允许长时间的停机检修。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或者在不拆装球阀的情况下完成滞后角度的修正显得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球阀的控制方法,通过该控制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或者在不拆装球阀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小或消除球阀的滞后角度,提高球阀的使用性能。
[0005]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球阀的控制方法,所述球阀包括球阀体、阀杆和动力装置;所述阀杆用于驱动所述球阀体转动,在所述阀杆内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填充体、基座和驱动杆;所述动力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阀杆轴向移动,并推动所述基座沿轴向移动,使所述填充体沿所述阀杆的径向变形,以消除所述阀杆与所述球阀体之间的滞后角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S1:检测阀杆在转动过程中的滞后角度;S2:判断所述滞后角度是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若所述滞后角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执行步骤S3;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1;S3:根据检测到的所述滞后角度,控制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阀杆的轴向移动第一预定位移,并继续接收检测到的所述滞后角度;S4:执行所述步骤S3后,若仍然检测到存在所述滞后角度,则继续控制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阀杆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预定位移;S5:重复步骤S4,直至未检测到所述滞后角度,并控制所述动力装置停止动作。
[0006]一种球阀的控制方法,所述球阀包括球阀体、阀杆和动力装置;所述阀杆用于驱动所述球阀体转动,在所述阀杆内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填充体、
基座和驱动杆;所述动力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阀杆轴向移动,并推动所述基座沿轴向移动,使所述填充体沿所述阀杆的径向变形,以消除所述阀杆与所述球阀体之间的滞后角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S1:检测阀杆在转动过程中的滞后角度;S2:判断所述滞后角度是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若所述滞后角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执行步骤S3;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1;S3:根据检测到的所述滞后角度,从映射表中获取与所述滞后角度对应的预定位移量,将所述预定位移量乘以修正系数后得到控制位移量,控制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阀杆的轴向移动所述控制位移量;其中,所述映射表根据预先试验获得;S4:执行所述步骤S3后,若仍然检测到存在所述滞后角度,则继续控制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阀杆的轴向移动第二预定位移;S5:重复步骤S4,直至未检测到所述滞后角度,并控制所述动力装置停止动作。
[0007]优选地,若检测的所述滞后角度不在预先确定的所述映射表中,则根据所述滞后角度所在的区间进行插值获取所述预定位移量。
[0008]优选地,所述基座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面向所述填充体的一侧设置有凸出体,另一侧设置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与所述驱动杆抵接;所述凸出体两端的宽度大于中间的宽度,所述填充体包括贯通设置的导向槽,所述凸出体卡接在所述导向槽中。
[0009]优选地,所述球阀具备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球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所述滞后角度,控制装置根据接收的所述传感器检测的滞后角度控制所述动力装置运动。
[0010]优选地,所述基座上设置的所述凸出体具备曲面外形,以及与所述曲面外形的端部连接的平面段,所述曲面外形的截面曲线的方程为:式中:L为承载段的长度;h为填充体中导向槽的宽度;θ为滞后角度。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球阀的控制方法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阀杆内设置填充体,并在填充体上设置贯通的导向槽,以及在基座上设置凸出体。当球阀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滞后角度时,通过控制动力装置带动驱动杆沿阀杆轴向移动,使得当驱动杆推动填充体向下移动时,使填充体沿阀杆的径向胀开变形,从而使得阀杆的承载段也沿阀杆的径向变形,此时承载段的承载面与球阀体充分接触,由此消除了球阀的滞后角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球阀可以在短时间内或者在不拆装球阀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小或消除球阀的滞后角度,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球阀无法进行实时检测和维护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球阀的使用性能,同时避免对重要的运输管线进行停机检修。
[0012]2、为了有效地补偿滞后角度,本专利技术还在球阀上设置有传感器,该传感器用于检测球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滞后角度,控制装置根据接收的所述传感器检测的滞后角度控制所述动力装置运动。而在具体补偿过程中,当检测到存在较大的滞后角度后才控制动力装置带动驱动杆移动第一预定位移来补偿滞后角度。并且在补偿的过程中,只要检测到存在滞后角度则继续带动驱动杆移动第一预定位移来补偿滞后角度,直至检测不存在滞后角
度为止,由此实现了在短时间内或者在不拆装球阀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小或消除球阀的滞后角度,提高球阀的使用性能。
[0013]3、为了提高补偿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控制方法中采用预先确定滞后角度与位移量之间的映射表,根据检测到的滞后角度,首先从映射表中获取与所述滞后角度对应的预定位移量,将所述预定位移量乘以修正系数后得到控制位移量,由此进行第一次补偿。随后再检测是否仍然存在滞后角度,从而再选择性地控制动力装置带动驱动杆移动第二预定位移来补偿滞后角度。在实现远程精确地消除滞后角度的同时,兼顾效率,显著节约整个控制过程的时间。
[0014]4、针对阀杆失效后承载段形状大多为鼓形的情况,为了有效地消除滞后角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对凸出体的外形进行了设计,通过设置凸出体为具备曲面外形以及与曲面外形的端部连接的平面段的外形,能够更加高效地使承载段中已变形部位恢复至消除滞后角度的状态。并且,内凹的曲形截面可以避免对中部未产生变形的部分造成挤压,由此显著提高了球阀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高压力球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高压力球阀的阀杆受力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高压力球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高压力球阀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高压力球阀的局部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高压力球阀局部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基座结构示意图。
[0016]其中,图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球阀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阀包括球阀体、阀杆和动力装置;所述阀杆用于驱动所述球阀体转动,在所述阀杆内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填充体、基座和驱动杆;所述动力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阀杆轴向移动,并推动所述基座沿轴向移动,使所述填充体沿所述阀杆的径向变形,以消除所述阀杆与所述球阀体之间的滞后角度;所述控制方法包括:S1:检测阀杆在转动过程中的滞后角度;S2:判断所述滞后角度是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若所述滞后角度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则执行步骤S3;否则继续执行步骤S1;S3:根据检测到的所述滞后角度,控制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阀杆的轴向移动第一预定位移,并继续接收检测到的所述滞后角度;S4:执行所述步骤S3后,若仍然检测到存在所述滞后角度,则继续控制所述动力装置驱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阀杆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预定位移;S5:重复步骤S4,直至未检测到所述滞后角度,并控制所述动力装置停止动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面向所述填充体的一侧设置有凸出体,另一侧设置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与所述驱动杆抵接;所述凸出体两端的宽度大于中间的宽度,所述填充体包括贯通设置的导向槽,所述凸出体卡接在所述导向槽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阀具备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球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所述滞后角度,控制装置根据接收的所述传感器检测的滞后角度控制所述动力装置运动。4.一种球阀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阀包括球阀体、阀杆和动力装置;所述阀杆用于驱动所述球阀体转动,在所述阀杆内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填充体、基座和驱动杆;所述动力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杆沿所述阀杆轴向移动,并推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慕彦云李俊霖胡建军陈晓英刘俊刘俊鲅蒙文周李余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乘风阀门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乘风流体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