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SMA自复位延性钢支撑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木工程结构抗震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工程结构中的新型自复位延性钢支撑。
技术介绍
地震是导致结构使用功能中断甚至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现行的结构抗震设计已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但强烈地震下由于地震的无规则往复振动极易导致结构出现严重损伤,结构震后产生过大的残余变形,从而增加了结构震后的修复难度,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发一种震后残余变形小、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抗侧力构件对降低结构震害、减小震后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有的自复位钢支撑实现的主要思路是采用具有饱满滞回特征的耗能装置和复位装置的组合实现耗能及复位双重功能。在遭遇地震作用时,通过耗能装置提供刚度、承载力,并实现耗能,利用复位装置减少结构的震后残余变形,实现复位功能。自复位支撑中采用的耗能装置往往具有稳定、饱满的滞回特征,卸载后会产生过大的塑性残余变形。复位装置常采用预应力钢绞线、形状记忆合金丝/束(ShapeMemoryAlloys,简称SMA)、弹簧。但已有的自复位钢支撑仍存在一定缺点:(1)采用预应力钢绞线作为复位装置时,由于支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SMA自复位延性钢支撑,其特征在于,该钢支撑包括第一耗能钢板组、第二耗能钢板组和复位元件组,其中:所述第一耗能钢板组的上部固接于第一上部端板上,第一耗能钢板组的下部依次穿过一内部端板和内支撑端板后通过第一端部锚具锚固于内支撑端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耗能钢板组的上部固接于第二上部端板上,第二耗能钢板组的下部穿过内部端板后通过第二端部锚具锚固于内部端板的下表面上;该钢支撑还包括有T形内部支撑组件和外部套管组件,所述T形内部支撑组件的上部固接于第二上部端板上,T形内部支撑组件的下部依次穿过第一上部端板和内部端板后固接于内支撑端板上,所述外部套管组件内设置第一耗能钢板组、第二耗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MA自复位延性钢支撑,其特征在于,该钢支撑包括第一耗能钢板组、第二耗能钢板组和复位元件组,其中:所述第一耗能钢板组的上部固接于第一上部端板上,第一耗能钢板组的下部依次穿过一内部端板和内支撑端板后通过第一端部锚具锚固于内支撑端板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耗能钢板组的上部固接于第二上部端板上,第二耗能钢板组的下部穿过内部端板后通过第二端部锚具锚固于内部端板的下表面上;该钢支撑还包括有T形内部支撑组件和外部套管组件,所述T形内部支撑组件的上部固接于第二上部端板上,T形内部支撑组件的下部依次穿过第一上部端板和内部端板后固接于内支撑端板上,所述外部套管组件内设置第一耗能钢板组、第二耗能钢板组和T形内部支撑组件,外部套管组件的两端分别固接有第一上部端板和下部端板;所述复位元件组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块和形状记忆合金束,所述外部套管组件的上部和下部侧面上设有孔槽,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分别滑动地设置在上部和下部的孔槽内,在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的T形内部支撑组件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抵靠第一滑块,所述第二连接板抵靠第二滑块,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对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的相向行程进行限位,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之间缠绕有形状记忆合金束,并且所述形状记忆合金束对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施加预应力达到初始设计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MA自复位延性钢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耗能钢板组由第一矩形钢板、第二矩形钢板、第三矩形钢板和第四矩形钢板组成,所述内部端板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国华,刘憾,王伟,刘文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