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47985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1 15: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其成分为顺7‑十六碳烯醛、和/或顺9‑十六碳烯醛、和/或顺11‑十六碳烯醛。用于诱捕苜蓿夜蛾雄蛾。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治效果显著。

A sex attractant for alfalfa moth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alfalfa litura pheromone, the composition of CIS 7 sixteen carbon aldehydes and / or CIS 9 sixteen carbon aldehydes and / or CIS 11 sixteen carbon aldehyde. Used to trap the male moths of the alfalfa moth.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invention is remark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
本专利技术涉及夜蛾性诱剂,具体涉及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
技术介绍
苜蓿夜蛾Heliothisviriplaca(Hüfnagel),别名大豆叶夜蛾,为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江苏、湖北、云南、黑龙江、四川、西藏、新疆、内蒙古等以及日本、印度、欧洲等地。我国主要为害区域是偏北方的栽培苜蓿、大豆和棉花地区,同时为害豌豆、向日葵、麻类、甜菜、棉、烟草、马铃薯及绿肥作物,食性很杂。1-2龄幼虫多在叶面取食叶肉,2龄以后常从叶片边缘向内蚕食,形成不规则的缺初龄幼虫将叶片卷起,潜伏其中食害。长大后沿主脉暴食叶肉,形成缺刻和孔洞,造成农作物减产减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温增加,苜蓿夜蛾的种群密度上升,对作物的危害会加剧,从而可能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对苜蓿夜蛾的田间发生和种群密度必须有监测,对其未来的种群大发生要有合适的防治手段,而性诱剂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最合适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所含成分为顺7-十六碳烯醛、和/或顺9-十六碳烯醛、和/或顺11-十六碳烯醛。优选的,所述的苜蓿夜蛾性诱剂,所含成分组成及重量份为:顺7-十六碳烯醛:顺9-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醛为2-5:1-4:1-4。所述的苜蓿夜蛾性诱剂,加入溶剂石油醚,制成可使用的剂型,载体为天然橡胶。所述的苜蓿夜蛾性诱剂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诱捕苜蓿夜蛾雄蛾,在苜蓿田、或大豆田,或棉花田,或烟草田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性信息素防治是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技术之一,其在田间的使用量很小,一般使用量为毫克级,不会对田间作物生态系统构成影响。2、性信息素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其所制成的性诱剂对害虫的监测非常敏感而高效,其防治的靶标害虫是专一的,不会影响到其它昆虫种群,特别是天敌类群。3、本专利技术的苜蓿夜蛾性诱剂防治效果显著,由于性信息素的高度敏感,所以在苜蓿夜蛾种群刚发生时,性诱剂就能诱捕到。在发生初期大量诱捕苜蓿夜蛾能非常有效地降低种群密度,有利于后来的种群控制。附图说明:图1:粗提液的TIC图;图2:暗室风洞试验测试结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范围。实施例1:苜蓿夜蛾性信息素鉴定苜蓿夜蛾幼虫采自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的,在实验室人工饲养至化蛹,饲料为大豆和苜蓿叶片,饲养条件位:光周期为16L:8D,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70%±10%。羽化后雌性成蛾以10%葡萄糖水作为补充营养,3天后未交配的正常型雌成蛾用于实验,经过解剖观察,此时苜蓿夜蛾雌蛾卵巢出现成熟的卵,雌虫性腺已成熟。用手指轻轻挤压雌蛾腹部使产卵器外伸,用眼科剪刀剪下性信息素腺体,置于滤纸上除去体液,然后将性信息素腺体放入2毫升容量瓶,加入200微升的色谱级正己烷,室温下浸提1小时后剔除腺体,经过微氮气流的浓缩至50微升粗提液。气质联用仪采用安捷伦GC6890-MS5975并配有DB-5毛细管柱(0.25mm×30m×50um)。程序升温50℃停留2分钟,然后每分钟升温5℃至200℃,之后每分钟升温10℃至230℃,然后维持5分钟。离子源温度为230℃,载气为氦气。粗提液的TIC图见图1。经过与标准样品比对,苜蓿夜蛾性信息素主要成分为顺7-十六碳烯醛、顺9-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醛。实施例2:暗室风洞试验上述三个化合物作为引诱源,用石蜡油配成0.01%的溶液。在暗室内的风洞中进行,风洞长2米,宽1米,高1米。室内空气经预滤器初滤后由小型离心风机压入静压箱,再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进入风洞,进入风洞的气流速度为0.3米/秒,风洞下端装有排风扇将带有化合物的气流排到室外,风洞内调为弱白光,温度为26±11℃,相对湿度为80-90%。待试雄蛾置于直径5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形不锈钢纱笼内,进入暗期2小时后移入暗室适应30分钟以上。每只雄蛾只使用一次。含化合物的诱芯悬挂在上风口,下风口放置一个高40厘米的置物架,上面放置纱笼,打开纱笼后可观察雄蛾的飞行行为,观察时间为5分钟,然后去除雄蛾测试下一只。每个化合物测试30只雄蛾。判断雄蛾对化合物的标准是:A.雄蛾触角竖起、摆动,振翅,前足不断地梳理触角,爬行;B.起飞,雄蛾逆风飞向上风方向;C.雄蛾落在诱芯上;D.雄蛾展翅、抬起腹部,撒开味刷,试图交尾。测试结果见图2。顺7-十六碳烯醛、顺9-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醛单个成分都能引起苜蓿夜蛾雄蛾的行为反应,包括兴奋、起飞甚至定向飞行等,但只有个别的能到达引诱源附近,没有雄蛾产生预交尾行为。雄蛾对双成分的响应明显强烈,全部测试雄蛾都兴奋并起飞,几乎近半数的雄蛾都能到达引诱源附近,且有个别的雄蛾有预交尾行为。三组分的效果更明显,与活体雌蛾的引诱效果类似,但发生预交尾的比例低一些。实施例3: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苜蓿夜蛾性诱剂成分组成分别为:1)顺7-十六碳烯醛;2)顺7-十六碳烯醛+顺9-十六碳烯醛(配比为4:3);3)顺7-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醛(配比为4:3);4)顺7-十六碳烯醛+顺9-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醛(配比为4:3:3)。所有使用溶剂为石油醚,载体为天然橡胶片,诱捕器为水盆诱捕器。2014年7月底至8月初在东北地区的苜蓿地中进行,结果如表1。表12014年7-8月苜蓿夜蛾性诱剂田间诱捕雄蛾(东北地区,苜蓿地)实施例4:剂量和有效期试验苜蓿夜蛾性诱剂成分组成为顺7-十六碳烯醛+顺9-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醛(配比为4:3:3),所有使用溶剂为石油醚,载体为天然橡胶片,诱捕器为水盆诱捕器。剂量分别为0.5、1、2、5毫克,2015年7-8月在田间连续使用5周,结果如表2。表22015年7-8月苜蓿夜蛾性诱剂田间诱捕雄蛾(东北地区,苜蓿地)实施例5: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所含成分组成及重量份为:顺7-十六碳烯醛:顺9-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醛为2-5:1-4:1-4。加入溶剂石油醚,制成可使用的剂型,载体为天然橡胶。用于诱捕苜蓿夜蛾雄蛾,在苜蓿田、或大豆田,或棉花田,或烟草田使用。实施例6: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所含成分为:顺7-十六碳烯醛,加入溶剂石油醚,制成可使用的剂型,载体为天然橡胶,用于诱捕苜蓿夜蛾雄蛾,在苜蓿田、或大豆田,或棉花田,或烟草田使用。实施例7: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所含成分为:顺9-十六碳烯醛,加入溶剂石油醚,制成可使用的剂型,载体为天然橡胶,用于诱捕苜蓿夜蛾雄蛾,在苜蓿田、或大豆田,或棉花田,或烟草田使用。实施例8: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所含成分为:顺11-十六碳烯醛,加入溶剂石油醚,制成可使用的剂型,载体为天然橡胶,用于诱捕苜蓿夜蛾雄蛾,在苜蓿田、或大豆田,或棉花田,或烟草田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

【技术保护点】
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其特征在于:所含成分为顺7‑十六碳烯醛、和/或顺9‑十六碳烯醛、和/或顺11‑十六碳烯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苜蓿夜蛾性诱剂,其特征在于:所含成分为顺7-十六碳烯醛、和/或顺9-十六碳烯醛、和/或顺11-十六碳烯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苜蓿夜蛾性诱剂,其特征在于:所含成分组成及重量份为:顺7-十六碳烯醛:顺9-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醛为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建伟刘向辉范立鹏戈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