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栅极驱动电路
本技术属于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栅极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传统的栅极驱动电路一般采用如图1所示的变频器架构,由上方的PMOS管MP1′和下方的NMOS管MN1′构成。在该电路中,MP1′和MN1′均必须耐压VPP-VNN的电压差范围。也就是说,如果电源VPP与地VNN之间的电压差是10V,则选用的器件MP1′和MN1′也必须选择耐压10V的器件。然而,众所周知耐压越高的器件,面积越大,成本越高,在价格竞争越发激烈,制程的选择越来越少的环境下,利用低压器件来完成相对高压制程的电路设计,是目前集成电路设计的一个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的栅极驱动电路,其能够利用低压器件来完成相对高压制程的栅极驱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包括:一反相器,其输入端连接一信号输入端;一第一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源极和基极连接一正电压端;一第二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源极和基极连接所述正电压端;一第三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源极和基极连接所述正电压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反相器,其输入端连接一信号输入端;一第一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源极和基极连接一正电压端;一第二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源极和基极连接所述正电压端;一第三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源极和基极连接所述正电压端;一电压峰值控制模块,其第一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第二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第三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第一电压输入端连接一第一调控电压端,第二电压输入端连接一第二调控电压端;一第一电流镜,其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一 ...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21 TW 105216101;2016.10.21 TW 1051340351.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反相器,其输入端连接一信号输入端;一第一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源极和基极连接一正电压端;一第二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源极和基极连接所述正电压端;一第三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源极和基极连接所述正电压端;一电压峰值控制模块,其第一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第二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第三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第一电压输入端连接一第一调控电压端,第二电压输入端连接一第二调控电压端;一第一电流镜,其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电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三输出端,电压输入端连接一负电压端;一第二电流镜,其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电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三输出端,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负电压端;以及一第九N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三输出端,源极和背栅连接所述负电压端,漏极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四输出端以及一信号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路还包括:一电容,其连接在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之间;以及一电阻,其连接在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与所述正电压端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包括:一小电流产生模块,其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一电流输入端,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二电流输入端,第四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三电流输入端;一第四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一电压输入端,源极和基极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一电流输入端;一第五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一电压输入端,源极和基极连接所述小电流产生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一第六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一电压输入端,源极和基极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二电流输入端;一第六PMOS管,其栅极连接所述电压峰值控制模块的第一电压输入端,源极和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灿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灿瑞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