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4135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所述生态毯1由四层结构构成,由上至下分别为表层11、植生层12、活性层13和载体层14,另外在所述生态毯的边缘或者内部具有将所述生态毯固定在河床内的桩22和混凝土钉21;所述生态毯可以覆盖在受污染的水体底泥上,隔绝底泥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同时利用植生层中的水生植物和活性层中的活性物质,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达到治理水体底泥污染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
本技术涉及河床污染处理,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理河床污染的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本技术适用于治理各类海、河、湖、水库等水体的底泥污染,不但可以隔离底泥对水体的污染,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和活性物质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吸收和降解,达到治理水体污染的效果。
技术介绍
河道、湖泊和水库底泥中存在有大量的污染物,如氮磷营养盐、重金属及难降解有机物等。底泥作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体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在一定条件下,污染物可从底泥中溶出并释放至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另外,底泥中有大量的微生物生存,其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底泥污染物会随着食物链的逐级向上富集,危及水体中生物的健康,影响水质。因此,底泥的修复成效与水质改善有着密切的作用,开发有效的修复技术变得尤为重要。底泥污染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其中,如底泥疏浚等异位修复技术存在成本高、工程量大等缺点,而原位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操作简单、处理面积大、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备受青睐。采用覆盖式的原位物理修复技术,可将污染底泥与水体隔离,有效阻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中迁移,但是,因为覆盖物的兼容性差,尤其对底栖生物有较强的破坏力,使该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覆盖式的原位物理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成本低、修复效果佳的底泥原位修复技术。本技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毯从上至下包括:表层、附有水生植物种子或幼苗的植生层、用于吸附水中污染物并提供水生植物生长基质的活性层、用于保证生态毯在水体中稳定性的载体层;所述生态毯的边缘或者内部具有将其固定在河床上的固定件。优选的:所述表层的材质为土工布或聚酯纤维。优选的:所述植生层是用无纺布面料包裹水生植物种子或者直接插种水生植物幼苗。优选的:所述水生植物为伊乐藻、枯草和黑藻中的一种或者混合多种。优选的:所述活性层由粘土、保水剂、植物草纤维及活性介质混合而成。优选的:所述活性介质的成分为活性炭、磷灰石、有机黏土和铝改性沸石中的任一种或其任意组合。优选的:所述载体层为土工膜或土工布。优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桩和混凝土钉,所述桩固定在河床上,所述混凝土钉将生态毯固定在桩上。优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木桩、竹状和金属钉。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所述生态毯可以覆盖在受污染的水体底泥上,隔绝底泥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同时利用植生层中的水生植物和活性层中的活性物质,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达到治理水体底泥污染的技术效果。说明书附图图1是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铺设在河床上的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法本技术通过下述实施方式达到所述技术效果: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生态毯1由下至上分别为载体层14,活性层13,植生层12和表层11,由前述四层结构依次叠加而成,并如图二所示,在所述生态毯边缘或者内部装有混凝土钉21用于将生态毯固1定在打入河床内的桩22上。最底层为载体层14:所述载体层14由土工布、土工膜或者其他类似材质构成,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可有效防止底泥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并对生态毯整体提供支持作用。在所述载体层14的上方为活性层13:所述活性层13由粘土、保水剂、植物草纤维及活性介质混合而成。所述活性介质用于吸附污泥中的污染物,其成分包括活性炭、磷灰石、有机黏土和铝改性沸石,所述成分可以按照施工对象的具体污染类型,单一或者混合使用。在所述活性层13的上方为植生层12,所述植生层12为用无纺布面料包裹的水生植物种子,或者直接将水生植物成株固定于所述无纺布面料。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底泥中污染物,并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和降解,然后通过定期收割或去除所述水生植物,达到彻底去除河床中污染物的技术效果。在所述植生层12的上方为表层11,所述表层11的材质包括土工布和聚酯纤维,用于覆盖和保护下层结构,同时为底栖生物提供生存环境。所述生态毯1可以按照河床的面积和形状进行加工和铺设,首先将桩21按照需要打入河床内部,然后将加工成型的所述生态毯用混凝土钉22固定在桩21上。也可以直接用木桩、竹桩和金属钉直接将其固定在河床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毯(1)从上至下包括:表层(11)、附有水生植物种子或幼苗的植生层(12)、用于吸附水中污染物并提供水生植物生长基质的活性层(13)、用于保证生态毯在水体中稳定性的载体层(14);所述生态毯(1)的边缘或者内部具有将其固定在河床上的固定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毯(1)从上至下包括:表层(11)、附有水生植物种子或幼苗的植生层(12)、用于吸附水中污染物并提供水生植物生长基质的活性层(13)、用于保证生态毯在水体中稳定性的载体层(14);所述生态毯(1)的边缘或者内部具有将其固定在河床上的固定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11)的材质为土工布或聚酯纤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层(12)是用无纺布面料包裹水生植物种子或者直接插种水生植物幼苗。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为伊乐藻、枯草和黑藻中的一种或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荣合刘国庆王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天澄科工水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