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鼎兴专利>正文

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3420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8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包括一座椅本体、一防后倾架和加强部等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优点是:带有一防后倾架,能够在座椅后翻时起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连接部位的内部布置有限位装置,能够防止防后倾架转角过大而起不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的连接结构可靠性高,能够耐受较大的冲击力;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能够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使人不容易发现防后倾架,外形较为美观。

Seat for preventing rear dump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eat for preventing back falling and tilting, which comprises a seat body, an anti leaning frame and a strengthening part.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anti dumping of the back seat is: with an anti backward frame, can play a supporting role in the rear seat frame and the seat body tilt, the connecting parts of the internal layout limit proof device, can prevent the anti back tipping frame angle is too large and no support for; the anti backward frame and the seat body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high reliability, can withstand greater force; anti back tipping frame and the seat body can be used together, which is not easy to find the anti backward frame shape is more beautifu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后仰倾倒的座椅
本技术涉及一种座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防后仰倾倒的座椅。
技术介绍
中国技术专利CN200920247417.2公开了一种防摔座椅,包括支撑板、靠背以及椅子腿,在靠背两侧分别转轴连接支撑杆,且支撑杆与靠背侧面重合时底边矮于椅子腿底边;在转轴下方轴连接限制杆,沿限制杆的表面开设条形开口,支撑杆侧面加工插杆,支撑杆的插杆段与条形开口重合,且插杆插入条形开口与限制杆连接。当使用者向后倾斜椅子时,支撑杆保持竖直,此时与椅子腿之间形成角度,一旦椅子后仰角度过大并摔倒时,两根支撑杆触地与椅子腿形成稳定支撑,避免椅子翻倒;在支撑杆运动过程中,插杆在限制杆开口内滑动,当达到开口顶端时,插杆无法继续运动,从而确保支撑杆稳定,避免支撑杆转角过大而造成的椅子翻倒问题。但是其限制杆与支撑杆间的摩擦力较大,限制杆与支撑杆的连接处距离支撑杆的上端较远,因而施加在支撑杆上的力矩较大,容易限制支撑杆自由转动,使支撑杆不能起到支撑作用;该限制杆与该支撑杆和椅子腿相接触,用户如果使用润滑油来润滑该限制杆,润滑油容易污染该支撑杆和椅子腿,润滑油还容易吸附灰尘,该防摔座椅作为一种家具,用户极难接触椅子腿和支撑杆上沾染润滑油并吸附大量灰尘;座椅在后翻的过程中,受人的活动方向、以及地面状况的影响,往往使支撑杆与靠背的接头处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冲击力的方向也极有可能与支撑杆的长度不向不一致,使其接头容易被损坏而使该支撑杆起不到相应的支撑作用;此外该支撑杆和限制杆布置在较容易被人观察到位置,该支撑杆像多余的支腿一样悬挂在座椅的后方,使该防摔座椅极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带有一防后倾架,能够在座椅后翻时起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连接部位的内部布置有限位装置,能够防止防后倾架转角过大而起不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的连接结构可靠性高,能够耐受较大的冲击力;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能够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使人不容易发现防后倾架,外形较为美观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一种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包括一座椅本体,所述的座椅本体包括两个前支腿、两个后支腿、一个靠背板、两个第一加强杆、一个第二加强杆和一个座板,所述的座板为方形结构,所述的两个前支腿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的座板的前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两个后支腿中部分别与所述的座板的后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第一加强杆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前支腿及后支腿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第二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第一加强杆的中部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两个第一加强杆及所述的第二加强杆组成“工”字形结构,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还包括一防后倾架,所述的防后倾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竖杆、一转轴和一第三加强杆;所述的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的转轴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转轴的端部伸出所述的竖杆的外侧,所述的第三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竖杆的下部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竖杆的下端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的后支腿的内侧设置有一连接圆孔,所述的连接圆孔布置在所述的座板的后端边缘的后方;所述的转轴的两端布置在所述的连接圆孔内并与所述的连接圆孔转动连接;所述的竖杆的外侧靠近所述的后支腿的内侧布置;所述的第一加强杆、所述的第二加强杆及所述的第三加强杆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且其横截面形状均相同;所述的连接圆孔的底部边缘布置有一扇形突起,所述的转轴的两端布置有一扇形凹槽,所述的扇形突起的两端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的扇形凹槽两端面之间的夹角,所述的扇形突起布置在所述的扇形凹槽内。作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扇形突起的两端面的夹角为30度,所述的扇形凹槽的两端面的夹角为120度。作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座椅本体还包括四个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加强板,所述的四个加强板分别与所述的座板的四边相互垂直连接,左右两侧的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前支腿及后支腿的上端的内侧相互垂直连接、前侧的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支腿的上端的内侧相互垂直连接,位于后侧的加强板为后加强板,所述的后加强板的长度等于所述的两个竖杆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作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后加强板的顶端设置有一圆弧形凹槽,所述的转轴放置在所述的圆弧形凹槽内且与所述的圆弧形凹槽滑动连接。作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座椅本体还包括一“L”形连接块,所述的“L”形连接块与所述的座板后侧两角的底面相连接,所述的“L”形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的后支腿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后加强板相连接,所述的竖杆布置在所述的“L”形连接块的内侧。作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还包括一加强部,所述的加强部包括一连接杆和两个圆形端盖,其中一个圆形端盖的中心与所述的连接杆的一端相互垂直布置且固定连接、另一个圆形端盖的中心与所述的连接杆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的后支腿的外侧设置有一圆形槽,所述的圆形槽的底部的中心设置有一第一连接孔,所述的第一连接孔的底部与所述的连接圆孔的中心相连通;所述的转轴上设置有一贯穿其两端端面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的第一连接孔的直径及所述的第二连接孔的直径及所述的连接杆的直径相等,所述的连接杆穿过所述的第一连接孔及所述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的圆形槽的直径大于所述的圆形端盖的直径,所述的圆形端盖布置在所述的圆形槽内。本技术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优点是:带有一防后倾架,能够在座椅后翻时起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连接部位的内部布置有限位装置,能够防止防后倾架转角过大而起不到支撑作用;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的连接结构可靠性高,能够耐受较大的冲击力;防后倾架与座椅本体能够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使人不容易发现防后倾架,外形较为美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主视图;图3为图1中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另一使用状态的主视图;图4为图1中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又一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的座椅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座椅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图1中的防后倾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的防后倾架的右视图;图11为图1中的加强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座椅本体;11、前支腿;12、后支腿;121、连接圆孔;122、扇形突起;123、圆形槽;124、第一连接孔;13、靠背板;14、第一加强杆;15、第二加强杆;16、座板;17、后加强板;171、圆弧形凹槽;18、“L”形连接块;2、防后倾架;21、竖杆;22、转轴;221、扇形凹槽;222、第二连接孔;23、第三加强杆;3、加强部;31、连接杆;32、圆形端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防后仰倾倒的座椅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包括一座椅本体(1),所述的座椅本体(1)包括两个前支腿(11)、两个后支腿(12)、一个靠背板(13)、两个第一加强杆(14)、一个第二加强杆(15)和一个座板(16),所述的座板(16)为方形结构,所述的两个前支腿(11)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的座板(16)的前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两个后支腿(12)中部分别与所述的座板(16)的后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第一加强杆(14)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前支腿(11)及后支腿(12)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第二加强杆(1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第一加强杆(14)的中部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两个第一加强杆(14)及所述的第二加强杆(15)组成“工”字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还包括一防后倾架(2),所述的防后倾架(2)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竖杆(21)、一转轴(22)和一第三加强杆(23);所述的竖杆(21)的上端与所述的转轴(22)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转轴(22)的端部伸出所述的竖杆(21)的外侧,所述的第三加强杆(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竖杆(21)的下部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竖杆(21)的下端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的后支腿(12)的内侧设置有一连接圆孔(121),所述的连接圆孔(121)布置在所述的座板(16)的后端边缘的后方;所述的转轴(22)的两端布置在所述的连接圆孔(121)内并与所述的连接圆孔(121)转动连接;所述的竖杆(21)的外侧靠近所述的后支腿(12)的内侧布置;所述的第一加强杆(14)、所述的第二加强杆(15)及所述的第三加强杆(23)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且其横截面形状均相同;所述的连接圆孔(121)的底部边缘布置有一扇形突起(122),所述的转轴(22)的两端布置有一扇形凹槽(221),所述的扇形突起(122)的两端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的扇形凹槽(221)两端面之间的夹角,所述的扇形突起(122)布置在所述的扇形凹槽(221)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包括一座椅本体(1),所述的座椅本体(1)包括两个前支腿(11)、两个后支腿(12)、一个靠背板(13)、两个第一加强杆(14)、一个第二加强杆(15)和一个座板(16),所述的座板(16)为方形结构,所述的两个前支腿(11)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的座板(16)的前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两个后支腿(12)中部分别与所述的座板(16)的后侧两角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第一加强杆(14)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的前支腿(11)及后支腿(12)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第二加强杆(1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第一加强杆(14)的中部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两个第一加强杆(14)及所述的第二加强杆(15)组成“工”字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还包括一防后倾架(2),所述的防后倾架(2)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布置的竖杆(21)、一转轴(22)和一第三加强杆(23);所述的竖杆(21)的上端与所述的转轴(22)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转轴(22)的端部伸出所述的竖杆(21)的外侧,所述的第三加强杆(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两个竖杆(21)的下部相互垂直连接,所述的竖杆(21)的下端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的后支腿(12)的内侧设置有一连接圆孔(121),所述的连接圆孔(121)布置在所述的座板(16)的后端边缘的后方;所述的转轴(22)的两端布置在所述的连接圆孔(121)内并与所述的连接圆孔(121)转动连接;所述的竖杆(21)的外侧靠近所述的后支腿(12)的内侧布置;所述的第一加强杆(14)、所述的第二加强杆(15)及所述的第三加强杆(23)布置在同一平面内且其横截面形状均相同;所述的连接圆孔(121)的底部边缘布置有一扇形突起(122),所述的转轴(22)的两端布置有一扇形凹槽(221),所述的扇形突起(122)的两端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的扇形凹槽(221)两端面之间的夹角,所述的扇形突起(122)布置在所述的扇形凹槽(22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后仰倾倒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扇形突起(122)的两端面的夹角为30度,所述的扇形凹槽(221)的两端面的夹角为120度。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鼎兴
申请(专利权)人:王鼎兴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