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2407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5 05:51
一种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包括至少一个吸声隔声单元,每个吸声隔声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声波汇聚段和至少一个声波吸收段。声波汇聚段由填充声学材料的声波汇聚型腔构成,型腔为变截面型腔,腔内填充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声学材料,各向异性声学材料由嵌入薄膜或丝网的声学材料构成。声波吸收段由填充吸声材料的声波吸收迷宫通道构成,通道是末端封闭或开放的迷宫状单连通通道,与声波汇聚型腔相通。声波汇聚段通过型腔的截面变化和腔中材料等效参数的变化,控制声波的传播路径,使声波汇聚,沿曲线传播。声波吸收段利用声波吸收迷宫通道超长的路径,通过填充的吸声材料和布置的周期局部振子,实现宽带高效吸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减振降噪
,涉及到一种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吸声隔声结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严格限制结构厚度和重量的条件下,一般在中频、高频段吸声隔声效果好,但在低频段吸声隔声效果差,若将低频吸声隔声截止频率下限拓展至100Hz以下,且兼顾宽频吸声隔声的性能,设计将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专利技术基于变换声学、声学超材料和声子晶体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理论,公开了一种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吸声隔声单元,每个吸声隔声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声波汇聚段和至少一个声波吸收段。所述声波汇聚段,由填充声学材料的声波汇聚型腔构成;所述的声波汇聚型腔为变截面型腔,变截面型腔内填充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声学材料;所述的各向异性声学材料由嵌入薄膜或丝网的声学材料构成。所述声波吸收段,由填充吸声材料的声波吸收迷宫通道构成;所述的声波吸收迷宫通道是末端封闭或开放的迷宫状的单连通通道,与声波汇聚段的声波汇聚型腔相通;所述的声波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一个吸声隔声单元,每个吸声隔声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声波汇聚段和至少一个声波吸收段;所述声波汇聚段,由填充声学材料的声波汇聚型腔构成;所述的声波汇聚型腔为变截面型腔,变截面型腔内填充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声学材料;所述声波吸收段,由填充吸声材料的声波吸收迷宫通道构成;所述的声波吸收迷宫通道是末端封闭或开放的迷宫状的单连通通道,与声波汇聚段的声波汇聚型腔相通;所述的声波吸收迷宫通道采用单层或多层或空间螺旋的结构型式,通过迂回、弯曲、盘绕或层叠紧密布置,占据吸声隔声单元中声波汇聚型腔外部的全部可利用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一个吸声隔声单元,每个吸声隔声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声波汇聚段和至少一个声波吸收段;所述声波汇聚段,由填充声学材料的声波汇聚型腔构成;所述的声波汇聚型腔为变截面型腔,变截面型腔内填充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声学材料;所述声波吸收段,由填充吸声材料的声波吸收迷宫通道构成;所述的声波吸收迷宫通道是末端封闭或开放的迷宫状的单连通通道,与声波汇聚段的声波汇聚型腔相通;所述的声波吸收迷宫通道采用单层或多层或空间螺旋的结构型式,通过迂回、弯曲、盘绕或层叠紧密布置,占据吸声隔声单元中声波汇聚型腔外部的全部可利用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各向异性声学材料由嵌入薄膜或丝网的声学材料构成。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声波吸收段的声波吸收迷宫通道中填充吸声材料,填充方案如下:(1)整个声波吸收迷宫通道中,填充相同的吸声材料;(2)声波吸收迷宫通道分成多段,不同段中填充材料参数不同的吸声材料;(3)声波吸收迷宫通道分成多段,每段通道中填充相同或不同的吸声材料的同时,布置局部振子,且不同段通道中的局部振子具有不同的固有频率,从而在整个通道中形成含有诸多不同固有频率点的周期局部振子;(4)声波吸收迷宫通道中填充相同或不同的吸声材料的同时,按照等间隔或变间隔在其中布置薄膜或丝网或穿孔板。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局部振子为包裹软材料的金属颗粒或者局部粘贴金属片的薄膜。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局部振子为包裹软材料的金属颗粒或者局部粘贴金属片的薄膜。6.如权利要求1、2或5所述的控制声波传播路径的宽带超薄吸声隔声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薄膜是无孔薄膜或有孔薄膜,包括金属薄膜、非金属薄膜、棉布、化纤、丝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明梅玉林梅艺璇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