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聚合物及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581753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5 00:51
氟聚合物及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聚合物材料改性和聚合物材料功能化领域。在聚合物的熔融或溶液加工过程中加入引发剂(催化剂)和氟化试剂,聚烯烃、引发剂(催化剂)和氟化试剂的质量比是100:(0.01–10):(0.1–45)。引发剂(催化剂)引发或热引发或辐射引发或光引发产生自由基,引发(催化)聚合物分子链产生自由基,同时氟化试剂在受热条件下产生氟自由基,氟自由基与聚合物分子链上的碳自由基结合,生成氟聚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简单、成本低,对设备要求低,能耗小,环境污染小。

Fluoropolyme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Fluoropolyme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belong to the field of polymer material modification and polymer material functional field. Adding initiator in the polymer melt or solution process (catalyst) and fluoride reagent, polyolefin, initiator (catalyst) quality and fluorination reagent ratio is 100: (0.01 - 10): (0.1 - 45). The initiator (catalyst) or cause thermal initiation or by radiation or light induced free radicals, trigger (catalytic) produce free radical polymer molecular chains, while fluoride reagents produce fluorine radicals in heating condition, carbon free radical fluorine radicals and the polymer chains with generation of fluorine polymer.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process, low cost, low requirement for equipment, smal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ittl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氟聚合物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聚合物材料改性和聚合物材料功能化领域,具体涉及氟聚合物材料及氟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介绍
通过连锁聚合原理(包括自由基聚合、配位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等),可以引发(催化)各种烯烃单体发生聚合,制备聚烯烃。聚合物包括各种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HIPS、EPR、EPDM、NBR、HNBR、SBS、SIS、SEBS,SEIS、SIBR,ESBR、SSBR、IIR、NR、BR、CR、PC、PET、PBT、PA、PPO、PTMEG、HTPB、PU、PTFE、PMMA、PVA、ACM、PPS、EVA、PHB、PTT、PEN、PCT、PLA、PAN、PBI、PBO、PPS或POM等,或它们的共混物等,聚合物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聚合物改性和功能化是提高聚合物材料性能的主要方法。聚合物氟化后其性能有明显提高,氟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惰性(耐酸碱、耐溶剂性能)、低的介电常数和吸水率、优异的耐候、耐老化及抗氧化性能、良好的阻燃性能和特殊的界面性质,因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工程、光学、微电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氟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聚合物的熔融或溶液加工过程中加入引发剂或催化剂之一和氟化试剂;聚合物、引发剂或催化剂之一和氟化试剂的质量比是100:(0.01–10):(0.01–45);其中,所述的氟化试剂符合通式(1)的化合物,其中R

【技术特征摘要】
1.氟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聚合物的熔融或溶液加工过程中加入引发剂或催化剂之一和氟化试剂;聚合物、引发剂或催化剂之一和氟化试剂的质量比是100:(0.01–10):(0.01–45);其中,所述的氟化试剂符合通式(1)的化合物,其中R1或R2选自F、C1至C30的烷基、C1至C30的多氟烷基、C1至C30的烷氧基、C1至C30的硅氧烷基、C1至C30的硅烷基、C3至C30的环烷基、C3至C30的环烷氧基、C3至C30的硅氧环烷基、C3至C30的硅环烷基、C6至C30的芳基、C6至C30的硅芳基、C6至C30的硅氧芳基、C6至C30的芳氧基、C6至C30的吡啶基或衍生物、C1至C30的磺酰基或衍生物;或R1与R2互相结合成环;或者,所述的氟化试剂符合通式(2)的化合物,其中R3选自C1至C30的烷基、C1至C30的多氟烷基、C1至C30的羧基、C1至C30的酰氯基、C1至C30的烷氧基、C1至C30的硅氧烷基、C1至C30的硅烷基、C3至C30的环烷基、C3至C30的环烷氧基、C3至C30的硅氧环烷基、C3至C30的硅环烷基、C6至C30的芳基、C6至C30的硅芳基、C6至C30的硅氧芳基、C6至C30的芳氧基、C6至C30的吡啶基或衍生物、C1至C30的磺酰基或衍生物;R3-O-F通式(2)或者,所述的氟化试剂符合通式(3)的化合物,其中R1或R2选自F、C1至C30的烷基、C1至C30的胺基、C1至C30的烷氧胺基、C1至C30的多氟烷基、C1至C30的烷氧基、C1至C30的硅氧烷基、C1至C30的硅烷基、C3至C30的环烷基、C3至C30的环烷氧基、C3至C30的硅氧环烷基、C3至C30的硅环烷基、C6至C30的芳基、C6至C30的芳胺基、C6至C30的硅芳基、C6至C30的硅氧芳基、C6至C30的芳氧基、C6至C30的吡啶基或衍生物、C1至C30的磺酰基或衍生物;或R1与R2互相结合成环;或者,所述的氟化试剂符合通式(4)的化合物,其中R1或R2选自F、C1至C30的烷基、C1至C30的胺基、C1至C30的烷氧胺基、C1至C30的多氟烷基、C1至C30的烷氧基、C1至C30的硅氧烷基、C1至C30的硅烷基、C3至C30的环烷基、C3至C30的环烷氧基、C3至C30的硅氧环烷基、C3至C30的硅环烷基、C6至C30的芳基、C6至C30的芳胺基、C6至C30的硅芳基、C6至C30的硅氧芳基、C6至C30的芳氧基、C6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启谷于洪超王秋璨王帆南枫何磊杨万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化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