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04426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6 0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致变色显示元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使用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显示化合物的、在低电压下可以驱动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在第一电极上,具有含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显示化合物的层,在第二电极上,具有含以下述化学式(1)表示的特定化合物的层:化学式(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变色显示元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致变色显示元件。
技术介绍
将通过施加电压使其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颜色可逆地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作电致变色。一般而言,在对置的二个电极间设置离子可以传导的电解质层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中,使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在对置的二个电极之中的一个附近发生还原反应时,在另一个电极附近发生作为逆反应的氧化反应。在这样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中,欲得到透明的显示装置时,或构筑使青色(C)、品红色(C)、和黄色(Y)的三层发色层叠层结构的装置时,由具有无色透明状态的材料构成很重要。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以列举中性状态呈透明、还原状态下发色的显示电致变色现象的紫罗碱化合物等。又,作为中性状态呈透明、氧化状态下发色的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材料,可以列举有三芳胺化合物等的报告(参照非专利文献1~2)。另一方面,本申请人在以往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2015-134017)中,提出了使用可以稳定动作、且耐光性优异的三芳胺化合物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但是,没有研究关于对极的还原侧的技术,尤其没有研究使用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材料、能在低电压下驱动的技术。又,在其他的以往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2014-171858)中,提出了使得还原侧的紫罗碱和氧化侧的三芳胺组合的、反差高的良好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但是,由于还原侧和氧化侧一起发色,存在难以得到仅有氧化侧的色彩的问题。这样,公开使用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材料使其变色显示特性、特别是在低电压下驱动良好的技术的公知文献及公知技术尚未发现。【现有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Chem.Mater.2006,18,5823-58259.【非专利文献2】Org.Electron.2014,15,428-434.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各种问题,提供使用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显示化合物的、在低电压下可以驱动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本专利技术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持续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含有具有酚结构、尤其是具有受阻酚结构的化合物的层设在第二电极上,可以得到以低电压能驱动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即,上述课题由以下1)的专利技术解决。1)一种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电极上,具有含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显示化合物的层,且在上述第二电极上,具有含以下述化学式(1)表示的特定化合物的层:化学式(1)上述式中,R1~R5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一价的有机基团,R1~R5中至少一个具有能相对氢氧基直接或间接地键合的官能团。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将“含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显示化合物的层”称为“第一层”,将“含化学式(1)表示的特定化合物的层”称为“第二层”。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使用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显示化合物的、在低电压下能驱动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又,该元件由于在可视区域不吸收,不显示还原发色,因此,可以得到仅使用的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显示化合物的色彩。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的一例的概略图。图2是实施例1的元件的CV测定中的IV特性图。图3是实施例1的元件的CV和透射率测定中的TV特性图。图4是比较例1的元件的CV测定中的IV特性图。图5是比较例1的元件的CV和透射率测定中的TV特性图。图6是比较例2的元件的CV测定中的IV特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详细说明上述本专利技术1),但是,在其实施形态中也包含以下2)~7),因此,也一并加以说明。2)如1)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特定化合物中的一价的有机基团是从烷基、烯基、炔基、芳基、杂芳基、烷氧基、芳氧基、杂芳氧基中选择的有机基团。3)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特定化合物中的R3含有能相对氢氧基直接或间接地键合的官能团。4)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能相对氢氧基直接或间接地键合的官能团是从膦酸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酰基、甲硅烷基、硅烷醇基中选择的官能团。5)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能相对氢氧基直接或间接地键合的官能团含有烷基、或芳基、或用烷基置换的芳基。6)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特定化合物键合或吸附于设在上述第二电极上的导电性或半导体性纳米构造体。7)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含有用上述化学式(1)表示的特定化合物的层是设在上述第二电极上的对极层。(电致变色显示元件)本专利技术的电致彩色显示(electrochromic)元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进而,根据需要具有其他部件。又,在第一电极上,具有含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显示化合物的层,在第二电极上,具有含下述化学式(1)表示的特定化合物的层。化学式(1)(上述式中,R1~R5分别表示各自独立的氢原子、卤素原子、一价的有机基团,R1~R5中至少一个具有能相对氢氧基直接或间接地键合的官能团)。<化学式(1)表示的特定化合物>上述特定化合物在第二电极上存在,但是,也可以使其在与设在第二电极上的对极层等键合、吸附、或混合的状态下存在。R1~R5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或一价的有机基团,可以分别相同,也可以相异。作为上述一价的有机基团,各自独立,可以列举羟基,硝基,氰基,羧基,可含有置换基的烷氧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芳氧基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烷基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烯丙基羰基,酰胺基,可含有置换基的单烷氨基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二烷氨基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单芳氨基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二芳氨基羰基,磺酸基,可含有置换基的烷氧基磺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芳氧基磺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烷基磺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芳基磺酰基,磺基酰胺基,可含有置换基的单烷氨基磺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二烷基氨基磺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单芳氨基磺酰基,可含有置换基的二芳氨基磺酰基,氨基,可含有置换基的单烷基氨基,可含有置换基的二烷基氨基,可含有置换基的烷基,可含有置换基的烯基,可含有置换基的炔基,可含有置换基的芳基,可含有置换基的烷氧基,可含有置换基的芳氧基,可含有置换基的烷基硫代基,可含有置换基的芳基硫代基,可含有置换基的杂环基等。其中,从动作稳定和耐光性角度来看,特别优选的是烷基,烷氧基,氢原子,芳基,芳氧基,杂芳基,杂芳氧基,卤素基,烯基,炔基。作为上述卤素原子,可以列举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作为上述烷基,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等。作为上述芳基,可以列举例如苯基,萘基等。作为上述芳烷基,可以列举例如苄基,苯乙基,萘甲基等。作为上述烷氧基,可以列举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等。作为上述芳氧基,可以列举例如苯氧基,1-萘氧基,2-萘氧基,4-甲氧基苯氧基,4-甲基苯氧基等。作为上述复素环基,可以列举例如咔唑,氧芴,硫芴,二唑酮,噻二唑等。作为上述置换基进一步被置换的置换基,可以列举例如卤素原子,硝基,氰基,甲基,乙基等的烷基,甲氧基,乙氧基等的烷氧基,苯氧基等的芳氧基,苯基,萘基等的芳基,苄基,苯乙基等的芳烷基等。作为可以相对上述氢氧基直接或间接键合的官能团,可以列举包含膦酸基、磷酸基、羧酸基、磺酰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致变色显示元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电极上,具有含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显示化合物的层,且在上述第二电极上,具有含以下述化学式(1)表示的特定化合物的层:化学式(1)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15 JP 2015-244568;2016.11.17 JP 2016-224111.一种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具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电极上,具有含氧化发色性电致变色显示化合物的层,且在上述第二电极上,具有含以下述化学式(1)表示的特定化合物的层:化学式(1)上述式中,R1~R5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一价的有机基团,R1~R5中至少一个具有能相对氢氧基直接或间接地键合的官能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特定化合物中的一价的有机基团是从烷基、烯基、炔基、芳基、杂芳基、烷氧基、芳氧基、杂芳氧基中选择的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篠田雅人山本谕匂坂俊也后藤大辅堀内保高桥裕幸金子史育井上满美子八代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理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