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和建筑基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8517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17: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建筑领域,公开了一种梁和建筑基础结构,所述梁包括至少一个梁本体(30),梁本体为预制件,每个梁本体的端部内设有第一预埋件(40),第一预埋件的端部外露于梁本体的端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梁本体设置为预制件,与现有的现浇成型梁的工艺相比,简化了梁的成型工艺,提高了梁的成型速度,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在梁本体的端部设置预埋件,以方便多个梁本体端部之间以及梁本体的端部与柱或柱基础之间的安装,提高了装配效率,从而缩短和简化形成建筑基础结构的时间和工艺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梁和建筑基础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梁和建筑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在厂房、房屋等建筑结构中,一般都以柱作为主要的承重构件,梁则主要起到柱子间连系的作用,使基础形成较稳定的结构,减缓不均匀沉降的负作用。在现有技术中,梁通常采用现浇的方式形成。即,现浇就是通过在现场组装模板,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由于现浇施工工艺相对复杂,速度慢,使得梁的成型时间较长,因而使得梁与柱的之间的连接工艺繁琐,影响形成建筑基础结构整体的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梁和建筑基础结构,该梁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能够快速形成建筑基础结构,缩短和简化形成建筑基础结构的时间和工艺过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梁,所述梁包括至少一个梁本体,所述梁本体为预制件,每个所述梁本体的端部内设有第一预埋件,所述第一预埋件的端部外露于所述梁本体的端面。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埋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固定于所述梁本体的端部内,所述第一连接板外露于所述梁本体的端面。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定位件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定位件为一体成型件。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定位件可拆卸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多个连接孔,所述第一定位件包括多个杆状件,多个所述杆状件的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于多个所述连接孔中。优选地,所述梁本体的顶面设有用于安装墙板的安装槽。优选地,所述梁包括多个所述梁本体,多个所述梁本体的端部依次相对设置,且多个所述梁本体的相对的端部的所述第一预埋件之间固定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建筑基础结构,所述建筑基础结构包括梁柱基础和上述的梁,所述柱基础包括桩基和固定于所述桩基内的第二预埋件,所述第二预埋件的顶面外露于所述桩基,所述第一预埋件的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预埋件的顶面上。优选地,所述建筑基础结构包括垫块,所述垫块设置在多个所述梁本体的所述第一预埋件的连接处的下方,并所述垫块的顶面贴合于所述梁本体的底面。优选地,所述第二预埋件的顶面连接有支撑柱,所述第一预埋件的端面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柱的侧面。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埋件、所述第二预埋件和所述支撑柱均为金属件,所述支撑柱焊接于所述第二预埋件的顶面,所述第一预埋件的端面焊接于所述支撑柱的侧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将梁本体设置为预制件,与现有的现浇成型梁的工艺相比,简化了梁的成型工艺,提高了梁的成型速度,并且本专利技术还在梁本体的端部设置预埋件,以方便多个梁本体端部之间以及梁本体的端部与柱或柱基础之间的安装,提高了装配效率,从而缩短和简化形成建筑基础结构的时间和工艺过程。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梁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梁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预埋件的俯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预埋件的侧视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俯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侧视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柱基础的俯视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柱基础的剖视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二预埋件的俯视图;图1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二预埋件的侧视图;图1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图1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俯视图;图1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图1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俯视图;图1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图1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俯视图;图1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图2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俯视图;图2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图2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建筑基础结构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0桩基20第二预埋件21第二连接板22第二定位件30梁本体40第一预埋件41第一连接板42第一定位件411连接孔50支撑柱60安装槽70垫块80墙体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根据图1至图4所示,显示了一种梁,其中,该梁包括至少一个梁本体30,梁本体30为预制件,每个梁本体30的端部内设有第一预埋件40,第一预埋件40的端部外露于梁本体30的端面。其中,第一预埋件40可以为多种形式,例如实心柱体、实心杆体、镂空柱体、一端开口的柱体等。只要第一预埋件40的端部外露于梁本体30的端面,使得第一预埋件40的端部能够与其他部件固定连接即可。在现有技术中,梁通常采用现浇的方式形成。即,现浇就是通过在现场组装模板,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由于现浇施工工艺相对复杂,速度慢,使得梁的成型时间较长,因而使得梁与柱的之间的连接工艺繁琐,影响形成建筑基础结构整体的进度。本专利技术将梁本体30设置为预制件,与现有的现浇成型梁的工艺相比,简化了梁的成型工艺,提高了梁的成型速度,并且本专利技术还在梁本体30的端部设置第一预埋件40,以方便多个梁本体30端部之间以及梁本体30的端部与柱或柱基础之间的安装,提高了装配效率,从而缩短和简化形成建筑基础结构的时间和工艺过程。优选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预埋件40包括第一连接板41和与第一连接板41连接的第一定位件42,第一定位件42固定于梁本体30的端部内,第一连接板41外露于梁本体30的端面。其中第一连接板41用于与其他部件固定连接,第一定位件42用于定位第一连接板41。具体地,在预制梁本体30时,将第一预埋件40预先放置在梁本体30的端部,使得预制完毕的梁本体30中,第一定位件42设置在梁本体30的端部中,第一连接板41外露于梁本体30的端部。其中,第一定位件42可以为任意形状,镂空板或柱体、杆状等。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多种。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可以固定连接,即常用的固定连接的方式均可,例如焊接、粘接等。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其中显示的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焊接。优选地,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的角焊缝高度不小于6mm,优选地,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的角焊缝高度为6mm。其中,角焊缝高度为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之间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焊缝,且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到斜边的高度。或者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为一体成型件。即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2同时形成,以确保第一连接板41和第一定位件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梁和建筑基础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包括至少一个梁本体(30),所述梁本体(30)为预制件,每个所述梁本体(30)的端部内设有第一预埋件(40),所述第一预埋件(40)的端部外露于所述梁本体(30)的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包括至少一个梁本体(30),所述梁本体(30)为预制件,每个所述梁本体(30)的端部内设有第一预埋件(40),所述第一预埋件(40)的端部外露于所述梁本体(30)的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埋件(40)包括第一连接板(41)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41)连接的第一定位件(42),所述第一定位件(42)固定于所述梁本体(30)的端部内,所述第一连接板(41)外露于所述梁本体(30)的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41)和所述第一定位件(42)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连接板(41)和所述第一定位件(42)为一体成型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41)和所述第一定位件(42)可拆卸地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41)包括多个连接孔(411),所述第一定位件(42)包括多个杆状件,多个所述杆状件的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于多个所述连接孔(411)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本体(30)的顶面设有用于安装墙板的安装槽(60)。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包括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志强王秋艳吴瑞礼王志强商宇飞张晓峰郑子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恒通创新赛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