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辛酰氧基烷基酯,它们的聚合物和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7641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丙烯酸辛酰氧基烷基酯,它们的聚合物和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通式为(I)的丙烯酸辛酰氧基烷基酯(式中R为2到6个碳原子的亚烷基)。含有通式为(Ⅱ)结构单元(式中R为2到6个碳原子的相同或不同的亚烷基)的聚合物和共聚物,而聚合物可含100%丙烯烷酸辛酰氧基基酯结构单元,或在主链或侧链上含有附加的氯乙烯结构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也涉及制备丙烯酸辛酰氧其烷基酯及其聚合物和共聚物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制造抑制增塑组分分子迁移和抽提的新型增塑PVC。&CH-[2]=CH-CO-O-R-O-CO-(CH-[2])-[6]-CH-[3](Ⅰ)-CH-[2]-CH-CO-O-R-O-CO-(CH-[2])-[6]-CH-[3](Ⅱ)(*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作为聚合物的增塑组分或流动改进剂使用的以含酯基聚合物为基础的各种均聚物和共聚物是聚合混合物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们对聚氯乙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全世界生产的三分之二的聚氯乙烯加工成硬制品(在此情况下需使用流动改进剂和类似的添加剂),余下的三分之一加工成增塑制品。大部分增塑PVC仍是以传统方式生产的,即通过低分子量化合物在聚合物中的含量不同,使聚合物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产生所需的改变。然而,在某些场合,由于种种原因PVC-低分子量增塑体系是不合适的,例如卫生学方面,地绝缘薄膜的使用寿命不够长或参数降低,屋顶材料,农用薄膜及其他方面。增塑制品质量下降和/或寿命降低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增塑组分逐渐损失,导致与整个物件中形成的机械应力有关的收缩作用。聚合物的杨氏模量随增塑剂含量的减少而相应增大,从而引起材料中应力的进一步增大,使材料的机械性能降低且更易于损坏。在增塑剂损失的同时通常还伴有其他组分例如光稳定剂的损失。这些组分的减少或完全消失常常会导致材料性能的进一步降低和/或使用寿命大大缩短。PVC要求高的加工温度(约180℃),特别是在加工硬制品时。就PVC的低热稳定性而言,混合物中必须添加稳定剂,有效地限制不希望出现的分解反应。然而,在清理废物时稳定剂几乎成为环境的主要负担,并由于其价格昂贵而使加工费用增加。上述有关PVC的缺点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成为PVC生产厂和加工工业所关心的问题。在最常用的增塑剂的典型类型中,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特别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脂族二元羧酸酯类(如己二酸二辛酯);和磷酸酯类(即磷酸三甲酚酯)。用这些化合物增塑的制品出现起霜和分子迁移。研究化学结构和分子迁移之间的关系(日本特许5819348号)揭示了各种原型的增塑剂可以通过扩大它们的酸和/或醇组分而加以改进(日本特许5891750号,58129040号,5859945号,5915436号,5922950号,5974144号,5847046号,5703846号;美国专利4167504号和4327021号)。这些增塑剂的研制导致引入了以聚酯(见WhittingtonW.H.,Plast.Compd.1984,32;日本特许5998155号;美国专利4478961号;DeaninD.,Zhong-BaiZ.,J.VinylTechnol.1984,18;BenderM.H.,LutzJ.T.,Jr.,J.VinylTechnol.1979,197)、聚氨基甲酸酯(见美国专利4210730号和4212957号;日本特许5933345号和59189157号)、乙烯与醋酸乙烯酯的共聚物或者还与一氧化碳的共聚物(见日本特许5933345号,58103547号,5968362号,5936153号)和以橡胶(联邦德国专利申请3331220号)为基础的聚合物增塑剂。另外,应用聚合物和/或共聚物的混合物,即嵌段共聚物证明也是有效的(见美国专利4210730号和4212957号;日本特许5968362号和5936153号)。另一发展趋向是通过单独加入各种金属的氧化物、盐和硅酸盐,或这些化合物与蜡的混合物(见日本特许59223743号),或这些化合物与脂肪酸的混合物(见日本特许58173137和5776057号)来减少低分子量增塑剂的分子迁移。也可用多官能酰胺(日本特许5889636号),硅酮衍生物(日本特许5933343和5908744号)作为其他添加剂。还有组合增塑剂(低分子量和聚合物的)(见日本特许6053152号,5933345号,59105045号和英国专利申请2025431号)也能使分子迁移减少和增加增塑剂的耐水或有机液的抽提性(英国专利申请2025431号)。还可通过例如羟基反应进行附加交联来减少增塑剂的分子迁移(日本特许5933344号和57164140号)。通过与丙烯酸2-羟丙酯、与二异氰酸酯的共聚反应将羟基引入PVC中(日本特许5933344号)。由等离子引起的表面交联是一种特殊的交联(见日本特许5513753号,5516059号和英国专利申请2027038号和2025981号),有时在交联剂存在下,通过UV辐射进行表面交联(日本特许5464573号)。该表面还可以有另一种聚合物保护层(日本特许60143956号,5846961号,59138239号,5974178号,56129233号和英国专利2137268号)。有关增塑的专门章节是所谓的内增塑,它是以制备增塑组分与氯乙烯的共聚物为基本内容的,例如一种含50~80%氯乙烯,3~47%丙烯酸烷基酯和47~7%磷酸双(烷基)乙烯酯的三元共聚物被认为是一种适用的内增塑PVC。有时,增塑组分与其他共聚物例如乙烯-一氧化碳-醋酸乙烯酯(日本特许57147538号)或聚氨基甲酸酯(美国专利4350792号)或氯化聚乙烯的掺合物可用作屋顶材料等。氯乙烯和丙烯酸烷基酯和磷酸双(烷基)乙烯酯的三元共聚物还可用于汽车工业的表面装饰和保护层(美国专利4343856号和4496628号)。另一种类型的增塑PVC是由氯乙烯、丙烯酸烷基酯和马来酸酯或富马酸酯的共聚物组成。还可是PVC和聚酯或聚醚的交替链段组成的嵌段共聚物,它既达到增塑PVC所要求的性质,又不存在由于低分子量增塑剂的分子迁移所引起的问题。此嵌段共聚物是由羟基封端的PVC制备的,而羟基是通过PVC与二异氰酸酯反应引入到PVC中的,异氰酸酯基能与聚酯或聚醚反应(美国专利4248979号)。氯乙烯能单独地或与其他共聚单体一起以混合物形式接枝到几种均聚物或共聚物上,例如接枝到聚氨基甲酸酯(日本特许5911347号)乙烯与醋酸乙烯酯的共聚物(日本特许5849154号,5854937号,5857412号和5822066号),聚氨基甲酸酯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混合物(日本特许5893712号和5993712号)上;或者,反之可将其他单体例如丙烯酸酯单体接枝到PVC上(美国专利4480076-关于柔软聚合物的制备)。软聚合物是由己二酸和脂族二异氰酸酯与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的混合物或1,1-二氯乙烯制备的聚氨基甲酸酯通过接枝而形成的。还有,接枝共聚物的混合物,例如氯乙烯接枝到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上和丙烯酸甲酯、戊酯或十二烷基酯接枝到PVC上形成的接枝共聚物的混合物不显示分子迁移(日本特许57195138号)。根据有关解决增塑PVC中增塑剂的分子迁移和抽提问题所作的技术调查,许多专利文献提出了解决和防止增塑剂分子迁移和抽提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的缺点是对增塑剂的性能要求较高和/或使用较昂贵的原材料,已经证实这些方法制造的产品价格很高。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首先着眼于研制一种增塑剂分子迁移减少的增塑PVC。美国专利4260541号描述了制备这种材料的方法,它是以在聚合增塑剂例如聚酯型聚合增塑剂和少量交联剂例如异氰脲酸三烯丙酯存在下氯乙烯的共聚合反应为基础的。交联剂异氰脲酸三烯丙酯的作用在于形成PVC链的轻度聚合网络,从而限制了聚合增塑剂的分子迁移和抽提。如果在PVC-增塑组分体系中用化学键合代替物理键合的话,则制备完全没有迁移组分的增塑型PVC的最重要的解决办法就可能成为现实。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通式I的丙烯酸辛酰氧基烷基酯,CH↓[2]=CH-CO-O-R-O-CO-(CH↓[2])↓[6]-(CH↓[3](I)式中R为2到6个碳原子的亚烷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道夫鲁卡斯斯坦尼斯垃夫塞夫奇克韦垃帕列科瓦弗拉迪米尔帕科夫斯基兹登内克姆拉塞克米洛斯马力克米洛斯拉夫科林斯基
申请(专利权)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S[捷克斯洛伐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