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枕输送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71498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2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公开了轨枕输送线,包括辊道架、主动辊、被动辊以及设置于辊道架上的电机驱动机构,所述主动辊和被动辊沿辊道架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主动辊与被动辊均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机构包括齿轮减速机和为齿轮减速机提供动力输入的电机,齿轮减速机的动力输出端与主动辊轴孔配合键连接;所述辊道架的末端处还设有物料提升机构,所述物料提升机构包括可下落至辊道架上的主动辊与被动辊之间的空隙下方的提升板和可上下升降提升板的提升机构。该输送线采用了机械化的方式,达到了连续输送轨枕的目的。

Sleeper conveyor lin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ncrete sleeper conveying line, a roller frame comprises a motor, a drive roller and a driven roller and is arranged on the roller rack drive mechanism, a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driving roller and the driven roller along the roller frame arranged alternately, the active roller and a driven roller are connected with the frame; the motor drive mechanism comprises a gear the speed reducer and motor power input for gear reducer, the power output end of the gear reducer and a driving roller shaft hole with key connection; end of the roller frame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material lifting mechanism, the material lift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lifting plate between the drive roll to fall below the gap on roller frame and the driven roller and the lifting lifting plate lifting mechanism. The conveyor line adopts a mechanized way,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tinuously conveying sleep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枕输送线
本技术涉及混凝土生产
,具体涉及轨枕输送线。
技术介绍
在预应力混凝土轨枕脱模之后,需要将轨枕用轨枕运输车运出出垛口。由于轨枕的长度通常在2.3~4.8m之间,如果直接将轨枕码放在轨枕运输车上的话(在该情况下轨枕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于车身的长度方向),非常不便于操作,而且一般都需要依靠吊装机进行协助,这样的流程效率低、需要占用多种设备和花费很多人力,进而不利于轨枕的规模化和高效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连续对轨枕进行输送的轨枕输送线,以适应轨枕的规模化合集约化生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为:轨枕输送线,包括辊道架、主动辊、被动辊以及设置于辊道架上的电机驱动机构,所述主动辊和被动辊沿辊道架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主动辊与被动辊均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机构包括齿轮减速机和为齿轮减速机提供动力输入的电机,齿轮减速机的动力输出端与主动辊轴孔配合键连接;所述辊道架的末端处还设有物料提升机构,所述物料提升机构包括可下落至辊道架上的主动辊与被动辊之间的空隙下方的提升板和可上下升降提升板的提升机构。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和优点在于:使用时,脱模后的轨枕依次滑落至辊道架上,轨枕的长度方向与辊道架的长度方向平行,轨枕的长度方向垂直于主动辊和被动辊。启动电机,由电机驱动减速机工作,由电机驱动机构驱动主动辊旋转,由主动辊通过摩擦力引导轨枕沿辊道架的长度方向向辊道架的末端移动。主动辊和被动辊交替设置时为了保证轨枕在辊道架上一直能受到向前的推力,同时被动辊上部安装电机驱动机构是为了节约成本,而主动辊和被动辊交替布置的目的就在于此。本方案采用了提升机构和提升板来对输送至辊道架末端的轨枕进行提升,提升板由提升机构下落至主动辊与被动辊之间的空隙下方,轨枕在提升板上方穿过提升板时,电机驱动机构停止,此时提升机构再将提升板向上升起,提升板再向上升起的同时就可以将轨枕由辊道架上提升出去。综上,本方案采用了机械化的方式,达到了连续输送轨枕的目的。进一步,提升机构包括拉杆和液压缸、拉杆的下端与提升板固定连接、拉杆的上方与液压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液压缸以及拉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相比链条提升机构来说成本更低。进一步,主动辊上沿主动辊的回转周向设有一个环形沟槽和两个用以支撑轨枕的环形凸缘,环形沟槽位于环形凸缘之间。主动辊上设置的环形凸缘和环形沟槽将主动辊沿主动辊的长度方向分割成为可供四个轨枕并排放置的区域,而且四个轨枕同时被输送时,在环形凸缘和环形沟槽的隔离作用下,四个轨枕不会相互之间发生干涉或者碰撞,即提高了轨枕的输送效率,又防止轨枕在输送过程中受到损伤。进一步,被动辊上沿被动辊的回转周向设有一个环形沟槽和两个用以支撑轨枕的环形凸缘,环形沟槽位于环形凸缘之间。作为主动辊的一种延续,被动辊上设置的环形凸缘和环形沟槽将被动辊沿被动辊的长度方向分割成为可供四个轨枕并排放置的区域,而且四个轨枕同时被输送时,在环形凸缘和环形沟槽的隔离作用下,四个轨枕不会相互之间发生干涉或者碰撞,即提高了轨枕的输送效率,又防止轨枕在输送过程中受到磨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辊道架侧面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主动辊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标记包括:辊道架1、被动辊2、提升板3、拉杆4、主动辊5、电机驱动机构6、环形凸缘51、环形沟槽52。实施例基本如图1和图2所示:轨枕输送线,包括辊道架1、主动辊5、被动辊2以及电机驱动机构6。主动辊5和被动辊2沿辊道架1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且均与辊道架1转动连接(即沿辊道架1的长度方向,主动辊5左右两侧为被动辊2、被动辊2的左右两侧为主动辊5)。电机驱动机构6包括电机和齿轮减速机,电机为齿轮减速机的动力输入,由电机驱动机构6驱动主动辊5在辊道架1上旋转。如图1所示,辊道架1的末端处还设有物料提升机构,物料提升机构包括提升板3和提升机构,本实施例中,提升机构采用了液压缸,当然,提升机构还包括如滑轮组机构、链条机构等,提升板3的板面平行于辊道架1,提升板3可下落至辊道架1上的主动辊5与被动辊2之间的空隙下方。本实施例中,提升板3上固定连接有拉杆4,拉杆4与液压缸的活塞杆焊接,由液压缸驱动提升板3上升或者下落。具体实施时,轨枕由触摸设备滑落至辊道架1上,由主动辊5和被动辊2共同将轨枕支撑在辊道架1上,轨枕下落至辊道架1上以后,轨枕的长度方向与辊道架1的长度方向平行。而电机驱动机构6驱动主动辊5旋转,主动辊5驱动轨枕沿辊道架1的长度方向向前移动,然后向前移动的轨枕又驱动被动辊2旋转,而被动辊2在本实施例中主要起到支撑轨枕的作用。主动辊5和被动辊2将轨枕输送至辊道架1的末端,此时液压缸驱动提升板3下落至主动辊5与被动辊2之间的空隙下方,当轨枕沿辊道架1穿过提升板3的上方、且轨枕的中部位于提升板3上方时,电机驱动机构6停止,然后由液压缸向上提升提升板3,同时提升板3将辊道架1上的轨枕提升脱离辊道架1。如图2所示,主动辊5上沿主动辊5的回转周向设有一个环形沟槽52和两个环形凸缘51,环形沟槽52位于环形凸缘51之间,环形凸缘51用以支撑轨枕。两个环形凸缘51和一个环形沟槽52就将主动辊5分成了四段,这样既方便了一个辊道架1同时运输四个轨枕,两个轨枕位于环形凸缘51与轨枕的端头之间、两个轨枕可同时并排放置于环形凸缘51上。而且同时被输送的并排的四个轨枕还不会相互干涉和碰撞。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轨枕输送线

【技术保护点】
轨枕输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辊道架、主动辊、被动辊以及设置于辊道架上的电机驱动机构,所述主动辊和被动辊沿辊道架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主动辊与被动辊均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机构包括齿轮减速机和为齿轮减速机提供动力输入的电机,齿轮减速机的动力输出端与主动辊轴孔配合键连接;所述辊道架的末端处还设有物料提升机构,所述物料提升机构包括可上下自由出入主动辊与被动辊之间的空隙下方的提升板和可上下升降提升板的提升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轨枕输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辊道架、主动辊、被动辊以及设置于辊道架上的电机驱动机构,所述主动辊和被动辊沿辊道架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主动辊与被动辊均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机构包括齿轮减速机和为齿轮减速机提供动力输入的电机,齿轮减速机的动力输出端与主动辊轴孔配合键连接;所述辊道架的末端处还设有物料提升机构,所述物料提升机构包括可上下自由出入主动辊与被动辊之间的空隙下方的提升板和可上下升降提升板的提升机构。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国罗通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渝桥建筑构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