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直流电压变换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70416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0 0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直流电压变换模块,包括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变压器T、输出单项全桥单元,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端与输入电压Vp相连,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出端与输出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端之间通过变压器T相连,所述的输出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出端与输出电压Vs相连,所述的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包括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和电容C1、电感Ls,所述的输出单项全桥单元包括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和电感Lo。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器件的输出电压作为该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电压Vp,经过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变压器T和输出单项全桥单元,变换为可用于直接逆变并网的高电压直流母线电压,实现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能量的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直流电压变换模块
本技术属于光伏发电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直流电压变换模块。
技术介绍
在当今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使用清洁能源是现今的主要趋势,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技术阐述如何将光伏电池产生的电能输入到主流电网中的技术。传统技术存在具有电压转换效率低,磁性元件体积大,可接入电压等级少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直流电压变换模块,其可以实现低电压等级的光伏电池、储能电池等器件的输出电压变换为可用于直接逆变并网的高电压直流母线电压,此技术在提高了设备电压转换效率的同时,使设备具有了接入不同电压等级的电源能力。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直流电压变换模块,包括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变压器T、输出单项全桥单元,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端与输入电压Vp相连,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出端与输出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端之间通过变压器T相连,所述的输出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出端与输出电压Vs相连,所述的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包括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和电容C1、电感Ls,所述的电容C1的正、负极分别与输入电压Vp的正、负极相连,所述的mos管Q1的漏极D端、mos管Q2漏极D端均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所述的mos管Q1的源极S端、mos管Q2的源极S端分别与电容Cd的第1端、第2端相连,所述的mos管Q3的漏极D端、mos管Q4漏极D端分别与与电容Cd的第1端、第2端相连,所述的mos管Q3的源极S端、mos管Q4的源极S端均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所述的电感Ls一端与电容Cd的第2端相连,电感Ls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的第1脚相连,变压器T的第2脚与mos管Q4漏极D端相连,电容C1的正、负极与输入电压Vp的的正、负极相连,所述的输出单项全桥单元包括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和电感Lo,所述的mos管Q5的漏极D端、mos管Q6漏极D端均与电感Lo的一端相连,所述的电感Lo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正极相连,mos管Q5的源极S端分别与变压器T的第3脚、mos管Q7的漏极D端相连,变压器T的第4脚与mos管Q8的漏极D端、mos管Q6的源极S端相连,所述的mos管Q7的源极S端、mos管Q8的源极S端均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电容C2的正、负极与输出电压Vs的的正、负极相连。进一步,所述的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和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的型号为IRF540。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低电压等级的光伏电池、储能电池等器件的输出电压作为该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电压Vp,经过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变压器T和输出单项全桥单元,变换为可用于直接逆变并网的高电压直流母线电压,结合H桥控制技术和高频变压器设计技术,实现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能量的流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直流电压变换模块,包括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变压器T、输出单项全桥单元,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端与输入电压Vp相连,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出端与输出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端之间通过变压器T相连,所述的输出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出端与输出电压Vs相连,所述的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包括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和电容C1、电感Ls,所述的电容C1的正、负极分别与输入电压Vp的正、负极相连,所述的mos管Q1的漏极D端、mos管Q2漏极D端均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所述的mos管Q1的源极S端、mos管Q2的源极S端分别与电容Cd的第1端、第2端相连,所述的mos管Q3的漏极D端、mos管Q4漏极D端分别与与电容Cd的第1端、第2端相连,所述的mos管Q3的源极S端、mos管Q4的源极S端均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所述的电感Ls一端与电容Cd的第2端相连,电感Ls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的第1脚相连,变压器T的第2脚与mos管Q4漏极D端相连,电容C1的正、负极与输入电压Vp的的正、负极相连,所述的输出单项全桥单元包括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和电感Lo,所述的mos管Q5的漏极D端、mos管Q6漏极D端均与电感Lo的一端相连,所述的电感Lo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正极相连,mos管Q5的源极S端分别与变压器T的第3脚、mos管Q7的漏极D端相连,变压器T的第4脚与mos管Q8的漏极D端、mos管Q6的源极S端相连,所述的mos管Q7的源极S端、mos管Q8的源极S端均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电容C2的正、负极与输出电压Vs的的正、负极相连。本实施例中,所述的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和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的型号为IRF540。本实例的工作过程:结合H桥控制技术和高频变压器设计技术,实现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能量的流动。此技术可以实现低电压等级的光伏电池、储能电池等器件的输出电压变换为可用于直接逆变并网的高电压直流母线电压。此技术在提高了设备电压转换效率的同时,使设备具有了接入不同电压等级的电源能力。以上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直流电压变换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直流电压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变压器T、输出单项全桥单元,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端与输入电压Vp相连,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出端与输出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端之间通过变压器T相连,所述的输出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出端与输出电压Vs相连,所述的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包括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和电容C1、电感Ls,所述的电容C1的正、负极分别与输入电压Vp的正、负极相连,所述的mos管Q1的漏极D端、mos管Q2漏极D端均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所述的mos管Q1的源极S端、mos管Q2的源极S端分别与电容Cd的第1端、第2端相连,所述的mos管Q3的漏极D端、mos管Q4漏极D端分别与电容Cd的第1端、第2端相连,所述的mos管Q3的源极S端、mos管Q4的源极S端均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所述的电感Ls一端与电容Cd的第2端相连,电感Ls的另一端与变压器T的第1脚相连,变压器T的第2脚与mos管Q4漏极D端相连,电容C1的正、负极与输入电压Vp的正、负极相连,所述的输出单项全桥单元包括mos管Q5、mos管Q6、mos管Q7、mos管Q8和电感Lo,所述的mos管Q5的漏极D端、mos管Q6漏极D端均与电感Lo的一端相连,所述的电感Lo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正极相连,mos管Q5的源极S端分别与变压器T的第3脚、mos管Q7的漏极D端相连,变压器T的第4脚与mos管Q8的漏极D端、mos管Q6的源极S端相连,所述的mos管Q7的源极S端、mos管Q8的源极S端均与电容C2的负极相连,电容C2的正、负极与输出电压Vs的正、负极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直流电压变换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变压器T、输出单项全桥单元,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端与输入电压Vp相连,输入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出端与输出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入端之间通过变压器T相连,所述的输出单项全桥单元的输出端与输出电压Vs相连,所述的输入单项全桥单元包括mos管Q1、mos管Q2、mos管Q3、mos管Q4和电容C1、电感Ls,所述的电容C1的正、负极分别与输入电压Vp的正、负极相连,所述的mos管Q1的漏极D端、mos管Q2漏极D端均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所述的mos管Q1的源极S端、mos管Q2的源极S端分别与电容Cd的第1端、第2端相连,所述的mos管Q3的漏极D端、mos管Q4漏极D端分别与电容Cd的第1端、第2端相连,所述的mos管Q3的源极S端、mos管Q4的源极S端均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所述的电感Ls一端与电容Cd的第2端相连,电感Ls的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振洋杨奇余志飞周柳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因威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