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墩身和承台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528747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16: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墩身和承台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该连接结构包括墩身和承台,若干可补浆式灌浆套筒预埋于墩身的周向边沿,墩身预埋若干第一受力钢筋,承台预埋若干第二受力钢筋,其中每个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下部设有灌浆孔,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上部设有补浆孔和排浆孔且排浆孔位于补浆孔的上方,灌浆孔、补浆孔和排浆孔均与墩身的外部空间连通,伸出承台的每个第二受力钢筋与每个第一受力钢筋通过灌浆料对接于每个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大大提高了构件连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对促进装配式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发转和绿色施工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slurry can fill grouting sleeve, and pier cap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Grouting grouting sleeve, pier and pile cap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The connecting structure comprises a pier and pile cap, some Grouting grouting sleeve is embedded in the circumferential edge of pier, pier buried several first reinforced cap, pre buried several second workingreinforcement, each of which can lower filling slurry grouting sleeve is provided with a filling hole, the upper sleeve can fill slurry grouting a hole filling slurry and the slurry discharging hole and the drain hole is located above the grouting hole, grouting hole, hole filling slurry and the slurry discharging holes a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outside space of each pier, second out of cap workingreinforcement and each of the first reinforced by grouting material in grouting can butt each grouting sleeve. The Grouting grouting sleeve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greatly improves the reli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connection of component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assembled concrete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green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墩身和承台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墩身和承台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多采用现浇式施工方式。由于该施工方式施工速度慢,浪费和污染严重。加上近些年城市的旧城改造扩张和时间的推移,大量房屋和桥梁老化,面临改建重建,急需一种施工周期短,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所以伴随施工技术的更新,预制拼装施工工艺在我国飞速发展。现浇混凝土钢筋的连接有搭接、焊接、机械连接等,但是并不能应用于预制拼装工程中。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而钢筋的连接又是预制构件连接的核心。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预制拼装施工中钢筋连接这一难题。目前,可补浆式灌浆套筒是一种工程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钢筋连接方式,广泛应用于柱、剪力墙、桥板等关键传力部件。从设计角度,都是假设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内的砂浆是完全灌满且密实的,这样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连接充分满足钢筋传力的需要。施工单位本身也期盼通过精心组织设计,达到设计要求。但是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在施工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施工人员技术不熟练,漏浆、跑浆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灌浆质量,出现“灌不满”的情况。对于灌浆不密实不可避免且是致命的施工缺陷,关系到整个结构的安全极有可能成为阻碍建筑工业化进程的定时炸弹。整个工程界期盼一种可检查且可补浆的钢筋连接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存在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墩身和承台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墩身和承台的连接结构,包括墩身和承台,若干可补浆式灌浆套筒预埋于所述墩身的周向边沿,所述墩身预埋若干第一受力钢筋,所述承台预埋若干第二受力钢筋,其中每个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下部设有灌浆孔,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上部设有补浆孔和排浆孔且所述排浆孔位于所述补浆孔的上方,所述灌浆孔、补浆孔和排浆孔均与所述墩身的外部空间连通,伸出所述承台的每个所述第二受力钢筋与每个所述第一受力钢筋通过灌浆料对接于每个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内。较佳的,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和第二受力钢筋采用IV级高强螺纹钢筋。较佳的,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中部局部加厚。较佳的,所述补浆孔与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筒身平齐,并且所述补浆孔由橡皮塞塞紧,用以隐藏所述补浆孔。一种墩身和承台的连接方法,实施上述连接结构,其步骤是:1)可补浆式灌浆套筒、承台和墩身的制备,若干可补浆式灌浆套筒预埋于墩身的周向边沿,墩身预埋若干第一受力钢筋,承台预埋若干第二受力钢筋;2)定位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和第二受力钢筋,伸出承台的每个第二受力钢筋插入每个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然后向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内进行灌浆,使第二受力钢筋和第一受力钢筋对接于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内,进行灌浆时:当灌浆面处于灌浆孔之下,则按照常规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灌浆的施工过程,将补浆孔堵紧,从灌浆孔压浆,排浆孔出浆;当灌浆面处于灌浆孔之上,补浆孔之下,则灌浆孔已经被堵死需要进行补浆,补浆时从补浆孔压浆,排浆孔出浆;当灌浆面超过补浆孔,但位于出浆孔之下,这时采取针管向排浆孔内注射灌浆料直至填满可补浆式灌浆套筒。一种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其下部开设灌浆孔,上部开设补浆孔和排浆孔且所述排浆孔位于所述补浆孔的上方,从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两端插入需要连接的受力钢筋,并在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空腔内灌入灌浆料以在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中部形成钢筋浆锚连接接头,并且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中部局部加厚。进一步地,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采用不锈钢材料。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是:由于第一受力钢筋插入深度大于规定的伸入距离,结合灌浆料的填充,极大的限制了钢筋的拔出;通过补浆孔可以检验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内灌浆料的密实度,若灌浆料不密实没到补浆孔处,可在补浆孔处进行二次补浆;第一受力钢筋和第二受力钢筋对接处为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薄弱部位,通过对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中部进行局部加厚可以有效防止可补浆式灌浆套筒断裂,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结构得到优化;本专利技术通过改进型的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实现钢筋的连接,大大提高了预制拼装施工速度,增强了抗震性能,故本专利技术对预制构件的拼装更能保证连接的质量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墩身和承台的连接结构的平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墩身和承台的拼装详图,其中(a)图是拼装前的结构示意图,(b)图是拼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墩身中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平面布置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构造详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可补浆式灌浆套筒施工流程图,其中(a)图是第二受力钢筋定位示意图,(b)图是第二受力钢筋穿插示意图,(c)图是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灌浆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可补浆式灌浆套筒中不同灌浆程度示意图,其中(a)图是灌浆面处于灌浆孔之下的示意图;(b)图是灌浆面处于补浆孔之上、补浆孔之下的示意图;(c)图是灌浆面处于补浆孔之上、排浆孔之下的示意图;(d)图是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灌满灌浆料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施工流程图。图中,1-墩身;2-承台;3-可补浆式灌浆套筒;4-第一受力钢筋;5-第二受力钢筋;6-灌浆料;A-灌浆孔;B-补浆孔;C-排浆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墩身和承台的连接结构,包括墩身1和承台2,若干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均匀地预埋于墩身1的周向边沿,墩身1预埋若干第一受力钢筋4,承台2预埋若干第二受力钢筋5,其中每个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的下部设有灌浆孔A,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的上部设有补浆孔B和排浆孔C且排浆孔C位于补浆孔B的上方,灌浆孔A、补浆孔B和排浆孔C均与墩身1的外部空间连通,并且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的中部局部加厚,这样可以优化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的受力,同时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在第一受力钢筋4和第二受力钢筋5可参与受力的部分适当减薄壁厚,可以节省钢材,使得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的受力及其材料的使用达到最佳;伸出承台2的每个第二受力钢筋5与每个第一受力钢筋4通过灌浆料6对接于每个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内,第一受力钢筋4插入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的深度大于规定的深入距离,结合灌浆料6的填充,极大地限制了第一受力钢筋4的拔出。墩身1的第一受力钢筋4伸入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内,因补浆孔B造成的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长度的增加,可额外保证灌浆料6对第一受力钢筋4的握裹,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避免第一受力钢筋4被拔出。较佳的,第一受力钢筋4和第二受力钢筋5采用IV级高强螺纹钢筋。较佳的,补浆孔B与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的筒身平齐,并且补浆孔B由橡皮塞塞紧,用以隐藏补浆孔B。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墩身和承台的连接方法,实施上述连接结构,如图7所示,其步骤是:1)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承台2和墩身1的制备,若干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均匀预埋于墩身1的周向边沿,墩身1预埋若干第一受力钢筋4,承台2预埋若干第二受力钢筋5;2)定位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和第二受力钢筋5,伸出承台2的每个第二受力钢筋5插入每个可补浆式灌浆套筒3,然后向可补浆式灌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墩身和承台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墩身和承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墩身和承台,若干可补浆式灌浆套筒预埋于所述墩身的周向边沿,所述墩身预埋若干第一受力钢筋,所述承台预埋若干第二受力钢筋,其中每个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下部设有灌浆孔,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上部设有补浆孔和排浆孔且所述排浆孔位于所述补浆孔的上方,所述灌浆孔、补浆孔和排浆孔均与所述墩身的外部空间连通,伸出所述承台的每个所述第二受力钢筋与每个所述第一受力钢筋通过灌浆料对接于每个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墩身和承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墩身和承台,若干可补浆式灌浆套筒预埋于所述墩身的周向边沿,所述墩身预埋若干第一受力钢筋,所述承台预埋若干第二受力钢筋,其中每个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下部设有灌浆孔,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上部设有补浆孔和排浆孔且所述排浆孔位于所述补浆孔的上方,所述灌浆孔、补浆孔和排浆孔均与所述墩身的外部空间连通,伸出所述承台的每个所述第二受力钢筋与每个所述第一受力钢筋通过灌浆料对接于每个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和第二受力钢筋采用IV级高强螺纹钢筋。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中部局部加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浆孔与所述可补浆式灌浆套筒的筒身平齐,并且所述补浆孔由橡皮塞塞紧,用以隐藏所述补浆孔。5.一种墩身和承台的连接方法,实施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步骤是:1)可补浆式灌浆套筒、承台和墩身的制备,若干可补浆式灌浆套筒预埋于墩身的周向边沿,墩身预埋若干第一受力钢筋,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继平郑焕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