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526837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14:46
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地下停车场、环形行车坡道是由内至外的同心圆,分别用于车辆的进出和临时停放;在环形行车坡道与停车场入口处设置平台,便于车辆的进出停车场,停车场中设有电梯,能够为顾客进出停车场及地下商场提供便利;环形行车坡道与地下行车通道通过连接坡道连接,在连接坡道与地下行车通道入口处设有盲弯保护墙体,能够避免入口处车速过快及视线盲区造成交通事故,在系统中设置了照明灯和通风窗,为系统提供照明及新鲜安全的空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大量节省地上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出行效率,是未来城市交通和发展规划的必然趋势。

Connection system between underground parking lot and underground traffic pipeline

The underground parking lot and 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pipeline connection system, underground parking lot, driving ring ramp is a concentric circle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of the vehicle, respectively for import and temporary parking; in the parking lot at the entrance ramp and ring road set platform, parking lot for import vehicles, the car is arranged in the elevator, can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the customer out of the parking lot and underground shopping malls; traffic lanes and underground circular ramps connected by ramps connected in connection with underground lanes at the entrance ramp blind corner to protect the wall, at the entrance to avoid excessive speed and sight blind area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s, the lighting and ventilation window is arranged in the system, to provide fresh air for lighting and security system, the invention can save a lot of space on the ground, making full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relieve the traffic pressure and improve travel efficiency 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the fu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下城市综合体
,具体涉及了一种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的容积率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当城市的集约化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原有的城市空间将难以容纳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从而引发多种城市矛盾。这必须经过城市再开发加以缓解。实践证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空大城市空间容量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因此,伴随着城市立体化再开发的进程,城市的一部分交通功能和市政公用设施与商业、娱乐等建筑功能综合在一起,被布置于城市地下空间中,从而成为地下城市综合体。本专利技术能够大量节省地上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出行效率,是未来城市交通和发展规划的必然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量节省地上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出行效率的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包括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环形行车坡道、电梯、地下行车通道A、地下行车通道B、地下行车通道C、地下行车通道D、车辆入口、连接坡道A、连接坡道B、连接坡道C、连接坡道D、电井、风井、照明灯、通风窗、水泥沥青路面、纵向连续支撑墩体、行车通道外壁、盲弯保护墙体、地上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停车场、环形行车坡道是由内至外的同心圆,分别用于车辆的进出和临时停放;所述的环形行车坡道与连接坡道A、连接坡道B、连接坡道C、连接坡道D的交汇处分别为地下停车场入口,地下停车场入口处设置平台,便于车辆的进出停车场;所述的地下停车场中设置有电梯,能够为顾客进出停车场及地下商场提供便利;所述的环形行车坡道与地下行车通道A、地下行车通道B、地下行车通道C和地下行车通道D分别通过连接坡道A、连接坡道B、连接坡道C和连接坡道D连接;所述的连接坡道A、连接坡道B、连接坡道C、连接坡道D分别与地下行车通道A、地下行车通道B、地下行车通道C、地下行车通道D的交汇处为地下行车通道A、地下行车通道B、地下行车通道C、地下行车通道D的入口;所述的地下行车通道A、地下行车通道B、地下行车通道C、地下行车通道D的入口处分别设置有盲弯保护墙体,能够避免入口处车速过快及视线盲区造成交通事故;所述的环形行车坡道为单向行驶车道;所述的地下行车通道A、地下行车通道B是纵向铺设且互为反向的单向行驶车道,地下行车通道C、地下行车通道D是横向铺设且互为反向的单向行驶车道;所述的环形行车坡道、地下行车通道A、地下行车通道B、地下行车通道C和地下行车通道D内均设置照明灯和通风窗,为系统提供照明及新鲜安全的空气;所述的地下行车通道A、地下行车通道C的上部设置风井、电井,便于机械及管线布置;车辆由车辆入口进入环形行车坡道到达地下停车场选择停车位置,车辆离开时根据目的地选择与地下行车通道连接的连接坡道。所述的连接坡道A、连接坡道B、连接坡道C、连接坡道D的坡度均不大于10度。所述的盲弯保护墙体,包括混凝土防护墙(21-1)和钢筋栅栏(21-2),在弯段混凝土防护墙高为1000mm,与公路平行段的混凝土防护墙高为300mm,且平行段不小于50m,能够避免入口处车速过快及视线盲区造成交通事故。所述的地下行车通道A、地下行车通道B、地下行车通道C、地下行车通道D的行车路面为水泥沥青路面,由钢筋混凝土纵向连续支撑墩体支撑,其中地下行车通道C、地下行车通道D的钢筋混凝土纵向连续支撑墩体的轴线交于交通管线的轴心,便于荷载的传递和承受。所述的照明灯、通风窗分三列布置,两侧为照明灯,中间为通风窗,横向间距为3m-5m,纵向间距为20m-30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地下停车场、环形行车坡道是由内至外的同心圆,分别用于车辆的进出和临时停放;在环形行车坡道与停车场入口处设置平台,便于车辆的进出停车场,停车场中设有电梯,能够为顾客进出停车场及地下商场提供便利;环形行车坡道与地下行车通道通过连接坡道连接,在连接坡道与地下行车通道入口处设有盲弯保护墙体,能够避免入口处车速过快及视线盲区造成交通事故,在系统中设置了照明灯和通风窗,为系统提供照明及新鲜安全的空气,本专利技术能够大量节省地上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出行效率,是未来城市交通和发展规划的必然趋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剖面示意图;图2为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中环形行车坡道与地下行车通道A、B连接示意图;图3为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环形行车坡道与地下行车通道C、D连接示意图;图4为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地下行车通道C、D横断面示意图;图5为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盲弯保护墙体立面示意图;图中:1为地下商场,2为地下停车场,3为环形行车坡道,4为电梯,5为地下行车通道A,6为地下行车通道B,7为地下行车通道C,8为地下行车通道D,9为车辆入口,10为连接坡道A,11为连接坡道B,12为连接坡道C,13为连接坡道D,14为电井,15为风井,16为照明灯,17为通风窗,18为水泥沥青路面,19为纵向连续支撑墩体,20为行车通道外壁,21为盲弯保护墙体,22为地上建筑。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地下停车场2、环形行车坡道3是由内至外的同心圆;环形行车坡道3与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连接坡道D13的交汇处分别为地下停车场2入口,地下停车场2入口处设置平台;地下停车场2中设置有电梯4;环形行车坡道3与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和地下行车通道D8分别通过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和连接坡道D13连接;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连接坡道D13分别与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的交汇处为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的入口;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的入口处分别设置有盲弯保护墙体21;环形行车坡道3为单向行驶车道;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是纵向铺设且互为反向的单向行驶车道,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是横向铺设且互为反向的单向行驶车道;环形行车坡道3、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和地下行车通道D8内均设置照明灯16和通风窗17;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C7的上部设置风井15、电井14;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连接坡道D13的坡度均不大于10度;盲弯保护墙体21,包括混凝土防护墙(21-1)和钢筋栅栏(21-2),在弯段混凝土防护墙高为1000mm,与公路平行段的混凝土防护墙高为300mm,且平行段不小于50m;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的行车路面为水泥沥青路面18,由钢筋混凝土纵向连续支撑墩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

【技术保护点】
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包括地下商场(1)、地下停车场(2)、环形行车坡道(3)、电梯(4)、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车辆入口(9)、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连接坡道D(13)、电井(14)、风井(15)、照明灯(16)、通风窗(17)、水泥沥青路面(18)、纵向连续支撑墩体(19)、行车通道外壁(20)、盲弯保护墙体(21)、地上建筑(2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停车场(2)、环形行车坡道(3)是由内至外的同心圆;所述的环形行车坡道(3)与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连接坡道D(13)的交汇处分别为地下停车场(2)入口,地下停车场(2)入口处设置平台;所述的地下停车场(2)中设置有电梯(4);所述的环形行车坡道(3)与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和地下行车通道D(8)分别通过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和连接坡道D(13)连接;所述的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连接坡道D(13)分别与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的交汇处为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的入口;所述的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的入口处分别设置有盲弯保护墙体(21);所述的环形行车坡道(3)为单向行驶车道;所述的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是纵向铺设且互为反向的单向行驶车道,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是横向铺设且互为反向的单向行驶车道;所述的环形行车坡道(3)、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和地下行车通道D(8)内均设置照明灯(16)和通风窗(17);所述的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C(7)的上部设置风井(15)、电井(14)。...

【技术特征摘要】
1.地下停车场与地下交通管线连接系统,包括地下商场(1)、地下停车场(2)、环形行车坡道(3)、电梯(4)、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车辆入口(9)、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连接坡道D(13)、电井(14)、风井(15)、照明灯(16)、通风窗(17)、水泥沥青路面(18)、纵向连续支撑墩体(19)、行车通道外壁(20)、盲弯保护墙体(21)、地上建筑(2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停车场(2)、环形行车坡道(3)是由内至外的同心圆;所述的环形行车坡道(3)与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连接坡道D(13)的交汇处分别为地下停车场(2)入口,地下停车场(2)入口处设置平台;所述的地下停车场(2)中设置有电梯(4);所述的环形行车坡道(3)与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和地下行车通道D(8)分别通过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和连接坡道D(13)连接;所述的连接坡道A(10)、连接坡道B(11)、连接坡道C(12)、连接坡道D(13)分别与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的交汇处为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的入口;所述的地下行车通道A(5)、地下行车通道B(6)、地下行车通道C(7)、地下行车通道D(8)的入口处分别设置有盲弯保护墙体(21);所述的环形行车坡道(3)为单向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汪青杰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