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包括:按照紫花苜蓿总播种量为1.8kg/hm
Mixed planting method of alfalfa and wheat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ixed planting method of alfalfa and wheat,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according to the alfalfa, the total sowing quantity is 1.8kg/h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紫花苜蓿种植
,尤其是涉及一种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紫花苜蓿具有产草量高、营养品质好等众多优点,被誉为“牧草之王”,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对我国西北地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田土壤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田间杂草对苜蓿草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苜蓿田间杂草危害严重时能够导致苜蓿减产达50%以上,主要体现在与苜蓿植株间生态位的竞争,主要包括:光照、水分、空气、温度、养分及空间的相互竞争,以及化感作用产生抑制物,主要表现在影响植物群落演替、影响物种生长、导致物种变异、维持植物种子生命力,进而影响苜蓿生长;进一步的,当杂草的覆盖度达到20%时,苜蓿的产量将下降15%左右,而当覆盖度达到40%时,苜蓿的产量下降达59%。因此如何抑制杂草的生长,对提高苜蓿产量和营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有技术中还未出现一种十分有效的和环保的抑制杂草生长的方法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包括:选取待播种的紫花苜蓿的种子进行破皮处理;按照紫花苜蓿总播种量为1.8kg/hm2,春小麦播种量为180kg/hm2的标准,将春小麦种子与破皮处理后得到的紫花苜蓿的种子进行混合;对待播种地块进行整地、施加基肥后,于当年4月上旬或中旬,将混合后的得到种子按照人工条播的播种方式进行播种,播种行距为20cm,播种深度为1.5~2.0cm;之后,对所述地块进行镇压;在所述紫花苜蓿出苗前或者遇雨后,对所述地块进行疏耙;苗期根据小麦及紫花苜蓿生长情况进行充分灌溉,灌溉采用滴灌方式,滴灌带浅埋于距地表8~10cm处,相邻滴灌带间距60cm。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所述苗期根据春小麦及紫花苜蓿生长情况进行充分灌溉,包括:当50%的紫花苜蓿幼苗从其基部叶腋产生侧芽,并形成分枝时开始进行灌溉处理,具体灌溉时间选取在刈割前8~10天、刈割后5~6天进行灌溉;建植当年使总灌水量达到5250~6000m3hm-2,并且总灌水量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定额分配:刈割前灌溉本茬次总灌水量的35%,并在刈割后灌溉本茬次总灌水量的65%。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所述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还包括:苜蓿成长期间施用肥料分别为:尿素150~225kg/hm2、磷酸一铵150~240kg/hm2,平均分两次在每茬刈割后第一次灌水时通过滴灌系统采用随水滴施的方式进行施肥。结合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所述施加基肥包括:按照225~300kg·hm-2和75~105kg·hm-2的标准分别施加磷酸二铵和尿素,或者,按照18t·hm-2的标准施加腐熟鸡粪。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将春小麦作为保护作物与紫花苜蓿种子混合播种,能够有效降低苜蓿田间的杂草危害,并能够显著提高苜蓿干草产量及使苜蓿保持较高的营养品质,同时获得较高的春小麦饲草产量,有利于单位土地面积上小麦饲草产量与紫花苜蓿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最大化,进而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具有环保的特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田间杂草对苜蓿草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干旱区,苜蓿田间杂草危害严重时能够导致苜蓿减产达50%以上,现有技术中还未出现一种能够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和保护苜蓿品质的环保的方法,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下面通过实施例进行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详细介绍。实施例一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有效提高苜蓿产量及营养品质的苜蓿种植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能有效提高苜蓿产量及营养品质的苜蓿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0、选取待播种的紫花苜蓿的种子进行破皮处理;步骤200、按照紫花苜蓿总播种量为1.8kg/hm2,春小麦播种量为180kg/hm2的标准,将春小麦种子与破皮处理后得到的紫花苜蓿的种子进行混合;步骤300、对待播种地块进行整地、施加基肥后,优选地,按照磷酸二铵225~300kg·hm-2、尿素75~105kg·hm-2的方式进行施加基肥,或者按照腐熟鸡粪18t·hm-2的方式施加基肥;于当年4月上旬或中旬,将混合后的得到种子按照人工条播的播种方式进行播种,播种行距为20cm,播种深度为1.5~2.0cm,其中,播种深度为优选为2.0cm;之后,对所述地块进行镇压;步骤400、在所述紫花苜蓿出苗前或者遇雨后,对所述地块进行疏耙;步骤500、苗期根据小麦及紫花苜蓿生长情况进行充分灌溉,灌溉采用滴灌方式,滴灌带浅埋于距地表8~10cm处,相邻滴灌带间距60cm。本实施例中,选取春小麦作为保护作物与紫花苜蓿进行混合播种,能够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显著提高苜蓿草量,同时获得较高的春小麦饲草产量,有利于单位土地面积上小麦饲草产量与紫花苜蓿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最大化,进而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具有环保的特点。实施例二上述实施例中,在苗期根据春小麦及紫花苜蓿生长情况进行充分灌溉,采用以下方式实现:当50%的紫花苜蓿幼苗从其基部叶腋产生侧芽,并形成分枝时开始进行灌溉处理,具体灌溉时间选取在刈割前8~10天、刈割后5~6天进行灌溉;建植当年使总灌水量达到5250~6000m3·hm-2,并且总灌水量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定额分配:刈割前灌溉本茬次总灌水量的35%,并在刈割后灌溉本茬次总灌水量的65%。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的灌溉方式,能够在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显著提高滴灌苜蓿建植当年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有利于改善苜蓿的营养品质。优选地,为进一步提高小麦和苜蓿的产量,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苜蓿成长期间施用肥料分别为:尿素150~225kg/hm2、磷酸一铵150~240kg/hm2,平均分两次在每茬刈割后第一次灌水时通过滴灌系统采用“随水滴施”的方式进行施肥。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选取待播种的紫花苜蓿的种子进行破皮处理;按照紫花苜蓿总播种量为1.8kg/h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选取待播种的紫花苜蓿的种子进行破皮处理;按照紫花苜蓿总播种量为1.8kg/hm2,春小麦播种量为180kg/hm2的标准,将春小麦种子与破皮处理后得到的紫花苜蓿的种子进行混合;对待播种地块进行整地、施加基肥后,于当年4月上旬或中旬,将混合后得到的种子按照人工条播的播种方式进行播种,播种行距为20cm,播种深度为1.5~2.0cm;之后,对所述地块进行镇压;在所述紫花苜蓿出苗前或者遇雨后,对所述地块进行疏耙;苗期根据小麦及紫花苜蓿生长情况进行充分灌溉,灌溉采用滴灌方式,滴灌带浅埋于距地表8~10cm处,相邻滴灌带间距60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苜蓿与小麦混合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苗期根据春小麦及紫花苜蓿生长情况进行充分灌溉,包括:当50%的紫花苜蓿幼苗从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前兵,马春晖,吴昊,鲁为华,于磊,张新田,叶热克,姜莉,
申请(专利权)人:石河子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疆,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