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459579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1 0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属于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该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包括沉放驳和位于所述沉放驳下方的沉管,所述沉放驳的底部设置有多根用于控制沉管上下移动的吊缆,多根所述吊缆均布于所述沉放驳的底部;所述沉管与多根所述吊缆相连接;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控制沉管左右摆动的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沿左右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均布于所述沉放驳与沉管之间;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沉管前后摆动的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沿前后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控制沉管在沉放过程中的摆动,使沉管保持稳定,保证沉管沉放至预定位置。

Control system for immersed tube sink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ntrol system for sinking and sinking of a immersed tube, belong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immersed tube tunnel construction. The control system includes heavy tube sinking barge and positioned on the sinking barge beneath the sinking, sinking barge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a tube used to control the moving up and down the cable, a plurality of the cables are evenly arranged on the sinking barge at the bottom of the tube and more; the cable is connected; the sink is placed between the bottom and the immersed barge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two for the first control unit controls the sinking of swing, the first control unit is arranged along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a plurality of the first control unit are evenly arranged on the sinking barge and between the tube; Shen used to control the immersed swinging control unit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e second sinking barge, the control unit is arranged in a direction. The utility model can control the swing of the immersed pipe in the process of sinking and make the immersed tube keep stable and ensure the sinking of the immersed tube to a preset 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本技术属于沉管隧道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沉管隧道施工中,沉管沉放的施工工艺通常采用安装缆和沉放驳吊缆相配合的方式,即通过沉放驳上设置的吊缆进行沉管的沉放,同时在沉管的四角设置安装缆,安装缆的另一端通过抛锚的方式固定在沉管基槽外,在沉管沉放过程中,以抛锚固定点为着力点,通过安装缆拉动沉管进行定位。然而,这种施工工艺由于无法控制沉管在沉放过程中的摆动,易导致沉管的沉放位置偏离预定位置。因此,在沉管沉放过程中,如何控制沉管的摇摆、保持沉管稳定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的沉管在沉放过程中易摇摆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能够控制沉管在沉放过程中的摆动,使沉管保持稳定,保证沉管沉放至预定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包括沉放驳和位于所述沉放驳下方的沉管,所述沉放驳的底部设置有多根用于控制沉管上下移动的吊缆,多根所述吊缆均布于所述沉放驳的底部;所述沉管与多根所述吊缆相连接;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控制沉管左右摆动的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沿左右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均布于所述沉放驳与沉管之间;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沉管前后摆动的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沿前后方向设置。作为优选,所述沉放驳为一艘,所述沉放驳与沉管同向设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以及设置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的第一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右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的左侧;所述第二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左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的右侧;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以及设置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的第二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三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前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的后端;所述第四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后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的前端。作为优选,所述沉放驳包括沿所述沉管中心线呈镜像设置的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所述第一沉放驳靠近所述沉管的前端,所述第二沉放驳靠近所述沉管的后端,所述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沿垂直于所述沉管的方向设置;所述沉管与第一沉放驳之间以及所述沉管与第二沉放驳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的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的第一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右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的后端,所述第二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左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沉放驳或第二沉放驳的前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沉放驳和第二沉放驳的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的第二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三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前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沉放驳底部的中心;所述第四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后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沉放驳底部的中心。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调节缆、第二调节缆、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分别通过两根连接绳连接于所述沉管上,所述沉管的边沿与两根所述连接绳围成三角形。作为优选,所述沉管内设置有用于实时监测沉管姿态的姿态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位控制沉管的左右摆动和前后摆动,通过设置的吊缆控制沉管的上下移动,使沉管在沉放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保证沉管沉放至预定位置;2、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进行沉管沉放施工,无需抛锚,操作简单,有助于沉管的精确沉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一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一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一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两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两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后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两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左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沉放驳为两艘时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的俯视图;以上各图中:1、沉放驳;101、第一沉放驳;102、第二沉放驳;2、沉管;3、吊缆;4、第一调节缆;5、第二调节缆;6、第一缆绳调节机构;7、姿态仪;8、第三调节缆;9、第四调节缆;10、第二缆绳调节机构;11、连接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和附图4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或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包括沉放驳1和位于沉放驳1下方的沉管2,沉放驳1的底部设置有多根用于控制沉管2上下移动的吊缆3,本实施例中示例性为4根,如图3或图7所示,4根吊缆3均布于沉放驳1的底部,使沉放驳1和吊缆3受力更均匀;沉管2与4根吊缆3相连接;沉放驳1的底部与沉管2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控制沉管2左右摆动的第一控制单元,本实施例中示例性为2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沿左右方向设置,2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均布于沉放驳1与沉管2之间;沉放驳1的底部与沉管2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沉管2前后摆动的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是考虑到沉管2的长度较长,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更有利于快速控制沉管2的左右摆动,同时可避免沉管2在沉放过程中的旋转。本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位控制沉管2的左右摆动和前后摆动,通过设置的吊缆3控制沉管2的上下移动,使沉管2在沉放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保证沉管2沉放至预定位置。下面将以两个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中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图1、图2及图3显示出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沉放驳1为一艘,沉放驳1与沉管2同向设置;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一调节缆4和第二调节缆5,以及设置于沉放驳1底部、用于调节第一调节缆4和第二调节缆5的第一缆绳调节机构6;第一调节缆4的一端连接于沉管2顶面右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沉放驳1底部的左侧;第二调节缆5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放驳和位于所述沉放驳下方的沉管,所述沉放驳的底部设置有多根用于控制沉管上下移动的吊缆,多根所述吊缆均布于所述沉放驳的底部;所述沉管与多根所述吊缆相连接;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控制沉管左右摆动的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沿左右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均布于所述沉放驳与沉管之间;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沉管前后摆动的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沿前后方向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放驳和位于所述沉放驳下方的沉管,所述沉放驳的底部设置有多根用于控制沉管上下移动的吊缆,多根所述吊缆均布于所述沉放驳的底部;所述沉管与多根所述吊缆相连接;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控制沉管左右摆动的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沿左右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均布于所述沉放驳与沉管之间;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沉管前后摆动的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沿前后方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放驳为一艘,所述沉放驳与沉管同向设置;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以及设置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缆和第二调节缆的第一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右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的左侧;所述第二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顶面左侧的边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的右侧;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相互交错并对称设置的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以及设置于所述沉放驳底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三调节缆和第四调节缆的第二缆绳调节机构;所述第三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前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的后端;所述第四调节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沉管的后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沉放驳的前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放驳包括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进冯海暴苏长玺国强曲俐俐马宗田李增军冯甲鑫张乃受孙靓毛轶伦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