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永日专利>正文

狗枣猕猴桃总黄酮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1529562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新的天然药物有效部位-狗枣猕猴桃叶总黄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Rupr、et  Maxim.)Planch]的叶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组成。(*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天然药物化学领域,涉及从狗枣猕猴桃叶中提取分离的一种新的天然药物有效部位—狗枣猕猴桃叶总黄酮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在医药领域中的用途,尤其在制备预防与治疗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的疾病的药物方面的用途。
技术介绍
现代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包括肿瘤、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栓、脑梗塞、脑出血、糖尿病、高脂血症、老年痴呆以及某些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眼科方面的疾病,都与活性氧尤其是与自由基损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羟自由基(·OH)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最为严重。因此,人们试图通过抑制体内的活性氧,尤其是通过清除体内的过量自由基来预防与治疗上述疾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日本三菱东京制药株式会社开发的脑保护剂《Radicut》注射剂,就是一种通过清除脑缺血再灌注时产生的过量自由基,从而保护脑细胞,减轻脑血栓引起的后遗症的新药,自上市以来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抗氧化作用最强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由于它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氧、清除自由基作用,同时毒副作用相对小于化学合成药,所以人们一直努力从黄酮类化合物中寻找药用活性物质。目前已有一些以黄酮类化合物为有效成份的新药在临床得到应用,如银杏叶总黄酮就是其中一种。目前银杏叶总黄酮已用于治疗冠心病、脑供血不足及老年痴呆等疾病,临床疗效很好。总之,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高效清除自由基的一类天然化合物,在预防与治疗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的疾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有效成分的能够用来制备预防与治疗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的疾病的药物的一种新的天然药物有效部位以及它的制备方法及其药物组合物。本专利技术所述狗枣猴猴桃叶总黄酮是指从狗枣猕猴桃叶中提取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天然混合物。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完成的。具体内容包括狗枣猕猴桃叶中黄酮类成份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狗枣猴猴桃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狗枣猕猴桃叶总黄酮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研究,最终完成了本专利技术。(1)狗枣猕猴桃叶中黄酮类成份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狗枣猕猴桃是猕猴桃科猕猴桃属多年生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地,吉林省长白山区资源较为丰富。曾有文献报道,狗枣猕猴桃的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但是除了常晓丽等人报道从狗枣猕猴桃的叶中分得山柰甲黄素-7-O-鼠李糖苷(Kaempferide-7-O-rhamnoside)和山柰甲黄素-7-O-鼠李糖基-3-O-芸香糖苷(Kaempferide-7-O-rhamnosyl-3-O-rutinoside)(中草药、1993年、第24卷第6期、283-285页)外,未见其他报道。本专利技术人对狗枣猕猴桃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首先将狗枣猕猴桃叶用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得乙醇提取物。此提取物再溶于水制成混悬液,分别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得到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和正丁醇萃取部分,经减压浓缩、干燥后分别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取正丁醇萃取物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粗分离,再利用ODS柱层析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最终分离鉴定了8种黄酮类化合物。它们分别是山柰酚(Kaempferol)-3-O-葡萄糖苷(化合物1);山柰酚-3-O-芸香糖苷(化合物2);槲皮素3-O-葡萄糖苷(化合物3);山柰甲黄素(Kaempferide)-3-O-葡萄糖苷(化合物4);山柰甲黄素-7-O-鼠李糖基-3-O-芸香糖苷(化合物5);山柰甲黄素-3-O芸香糖苷(化合物6);山柰甲黄素-7-O-(4-O-乙酰基-鼠李糖基)-3-O-葡萄糖苷(化合物7);山柰甲黄素-7-O-(4-O-乙酰基-鼠李糖基)-3-O-芸香糖苷(化合物8)。上述8种化合物中除了化合物5之外,其余七种均为首次从狗枣猕猴桃叶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而且化合物6、化合物7、化合物8为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6、化合物7、化合物8结构鉴定过程如下化合物6化合物6为淡黄色粉末,高分辨质谱(HR-FABMS)给出分子量为609.1834,分子式为C28H31O15。1H-NMR给出的化学位移为6.43ppm(1H,d,J=1.8)和6.21ppm(1H,d,J=1.8)的两个双重峰,说明化合物6中存在1对处于苯环的间位的氢原子,另外在8.08ppm(1H,d,J=8.8)和7.06ppm(1H,d,J=8.8)处出现的两个双重峰,说明化合物6中存在两对处于苯环的邻位的氢原子,同时在12.50ppm(1H,S)处出现的单峰,说明有一个与羰基氧形成氢键的羟基氢,在3.85ppm(3H,S)处出现的一个很强的单峰,说明存在一个甲氧基。根据上述推测,再参考相关文献,确定化合物6的骨架为山柰甲黄素(Kaempferide)。另外,化合物6的1H-NMR、13C-NMR给出了一个葡萄糖和一个鼠李糖的信号,因此可推测化合物6为黄酮苷类化合物。由于13C-NMR给出的葡萄糖的第6位碳的化学位移为66.63ppm,表明葡萄糖与鼠李糖(6-1)结合,形成了芸香糖。同时化合物6的C-2的化学位移为156.39ppm,比其苷元山柰甲黄素的C-2化学位移增加约10个ppm,C-3的化学位移则减少了约2个ppm,说明3位上连有糖,而C-7的化学位移与山柰甲黄素比较几乎没有变化,说明7位没连有糖,因此可判定芸香糖连接在3位上。综合上述判断,再根据化合物6的DEPT、1H-1HCOSY、.HMBC、HMQC、NOESY、MS等光谱数据给出的信息,确定化合物6的结构为山柰甲黄素-3-O-芸香糖苷(Kaempferide-3-O-rutinoside)。结构式如下 化合物6 表1化合物6的1H-NMR、13C-NMR数据(400MHz、δppm from TMS in DMSO-d6J=Hz)1H-NMR13C-NMRKaempferide(aglycone) Kaempferide(aglycone) 3-O-RutinosylOH-512.50(1H,s) C-2 156.39 GlcH-6 6.43(1H,d,J=1.8)C-3 133.46 C-1101.37H-8 6.21(1H,d,J=1.8)C-4 177.31 C-274.05H-2′,6′ 8.08(2H,d,J=8.8)C-5 161.11 C-375.59H-3′,5′ 7.06(2H,d,J=8.8)C-6 98.72 C-469.624′-OCH33.85(3H,S)C-7 164.24 C-576.25C-8 93.72 C-666.633-O-Rutinosyl C-9 156.47 RhaGlcC-10 103.94 C-1100.38H-1 5.35(1H,d,J=7.6)C-1′ 122.32 C-270.55H-2 3.16(1H,m)C-2′ 130.63 C-370.26H-3 3.25(1H,m)C-3′ 113.61 C-471.71H-4 3.08(1H,m)C-4′ 161.13 C-568.16H-5 3.21(1H,m)C-5′ 113.61 C-617.62H-6 3.69(1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永日桂明玉李绪文
申请(专利权)人:金永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