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69027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4 0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若干光源和导光板,所述若干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边缘,所述导光板包括:设置在导光板入光面的网点面;设置在若干光源和网点面之间的第一散光结构,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线均匀地散射出去;以及设置在网点面上的第二散光结构,用于将来自网点面的光线散射至所述导光板内部。其中,第一散光结构为紧贴在网点面边缘的长条立方体结构,正面设有若干相邻对称的V型凸棱组;所述V型凸棱组的V型凸棱相互均匀、平行排布,并与第一散光结构长边边缘形成一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改进,提供了一种新型背光模组,能再减少光源光线损失的同时,避免LCD显示面板产生边缘发黄、发暗或明暗不均现象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LCD液晶模组已经在液晶电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导光板则在LCD液晶模组和手机背光模组等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液晶显示的主观效果——亮度均匀的一致性。评价一片导光板做得好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导光板入光侧是否有亮暗不均(hotspot)现象。Hotspot现象就是指在用LED作发光源的侧导光背光模组中,由于LED光源的发散角受到限制,在导光板靠近LED光源的区域出现光柱亮区,而产生亮暗不均的现象。参照图1所示,常见的避免Hotspot现象的方式是在光源1’与普通导光2’板的散光板之间设置微晶条25,微晶条25为长条状,并在靠近光源1’的一面上布满了许多细小的纵向V形凹槽,这种V形凹槽其实是一种散光结构,能将光源1’射向导光板2’的光柱打散成均匀的光线,避免在手机屏幕的显示区域形成光斑。然而,光源1’的光线在射入V形凹槽表面的同时也会发生反射,从而损失大量的光线,造成LCD显示屏亮度下降,这显然不符合消费者对高亮手机屏追求的趋势。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升显示区域较大且背光光源数量较少时的LCD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且不会造成LCD显示面板产生边缘发黄、发暗或明暗不均现象的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若干光源和导光板,所述若干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边缘,所述导光板包括:设置在导光板入光面的网点面;设置在若干光源和网点面之间的第一散光结构,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线均匀地散射出去;以及设置在网点面上的第二散光结构,用于将来自网点面的光线散射至所述导光板内部。更优地,所述第一散光结构为紧贴在网点面边缘的长条立方体结构,第一散光结构的正面设有若干V型凸棱组,每相邻的两V型凸棱组对称放置;所述V型凸棱组的V型凸棱均匀排布并相互平行,V型凸棱与第一散光结构长边边缘还形成一夹角。更优地,V型凸棱组中相邻两V型凸棱之间的距离为9~15µm。更优地,所述V型凸棱的高度为1.5~4.5µm。更优地,所述V型凸棱与第一散光结构长边边缘形成的夹角为20~40°。更优地,相邻两V型凸棱组的V型凸棱形成“八”字结构,所述光源设置在“八”字结构的小开口端。更优地,所述第二散光结构在靠近网点面一侧留有一空白区域;所述空白区域设置在靠近光源的一侧。更优地,所述第二散光结构为V-cut结构。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通过改进,在若干光源和网点面之间引入第一散光结构,使得光线能够水平、均匀射入导光板,减少原有散光结构反射光源射出的光线的损失,在第一散光结构正面设置了V型凸棱组能有效地将光源射出的光线在表面打散,避免在LCD显示面板边缘产生明暗不均现象。在第二散光结构在靠近网点面一侧留有一空白区域,能使LCD显示面板边缘光线更柔和、均匀。以上技术汇集在一起,在避免LCD显示面板边缘产生发黄、发暗或明暗不均现象的前提下,提升了LCD的显示亮度,保证了LCD产品的品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3中A-A处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横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2至图3所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达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若干光源1和导光板2,所述若干光源1设置在导光板2的一侧,所述导光板2包括:设置在导光板2入光面的网点面22;设置在若干光源1和网点面22之间的第一散光结构21,用于将来自光源1的光线均匀地集散射出去;以及设置在网点面22上的第二散光结构23,用于将来自网点面22的光线散射至所述导光板2内部。由于第一散光结构21两侧紧贴光源1与网点面22,因此,光源1发射出的光线被第一散光结构21收集并均匀后,再通过网点面22进入第二散光结构23。网点面22采用具有极高反射率且不吸光的高分子材料在导光板2上印上导光网点,这样,从光源1发出的光进入导光板2后,射到各个导光网点时,光线在板材内部的全反射遭到破环,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由导光板2正面射出,通过调整网点的排布,可使导光板2均匀发光;网点面22将射入入光面的线光源1变成了面光源。面光源的光线再由第二散光结构23将导光板2内部的光线变得更加均匀后射出。其中,请参照图5所示,所述第一散光结构21为紧贴在网点面22边缘的长条结构,正面设有若干V型凸棱组211,第一散光结构21的横截面可以为五边形结构,也可以为直角梯形结构。当横截面为五边形结构时,第一散光结构21的正面可见的两个面布满V型凸棱组211,其中一个面与其余三个面共同组成的四个面中相邻两面相互垂直;当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结构时,直角梯形的斜边对应的面布满V型凸棱组211。本实施例以横截面可以为直角梯形结构的第一散光结构21为例,请再参照图2至图5所示,此时光源1设置在直角梯形长边对应的面的一边,直角梯形短边对应的面的一边紧贴网点面。光源1射出的光线可从直角梯形短边对应的面射入网点面,也可以从斜边对应的面射出。第一散光结构21的正面沿长度方向设有一排V型凸棱组211,两两相邻的两V型凸棱组211左右对称放置;所述V型凸棱组211的V型凸棱2111均匀排布并相互平行。其中,本技术的V型凸棱2111也可以是V型凹槽、圆形凸棱、圆形凹槽等一切可以散光的结构,本技术以V型凸棱2111为例。V型凸棱组211中相邻两V型凸棱之间的距离为12µm。所述V型凸棱的高度为3µm。由于V型凸棱2111与第一散光结构21长边边缘还形成一30°夹角。所以,相邻两V型凸棱组211的V型凸棱形成“八”字结构,所述光源设置在“八”字结构的小开口端。采用第一散光结构21能最大程度保留光源射入网点面的光线,减小光亮损失,第一散光结构21正面沿长度方向设置的V型凸棱组211中,V型凸棱2111最佳的尺寸、间距以及角度范围均通过计算和试验得出,能最大程度将光源1从第一散光结构21正面射出的光线打散,均匀,并在第一散光结构21正面形成均匀光带,可以在避免在LCD显示面板边缘出现明暗不均现象的前提下,提升了LCD显示面板的亮度。更优地,所述第二散光结构23在靠近网点面22一侧留有一空白区域221;所述空白区域221设置在靠近光源1的一侧。该空白区域221可使通过第一散光结构21的进入网点面22后被散射得更加均匀后再进入第二散光结构23,避免了LCD显示面板边缘的光线明暗不均。更优地,所述第二散光结构23为V-cut结构。也就是说,设置在所述导光板2网点面22上的第二散光结构23可以优先选择V-cut结构,V-cut结构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具有散光功能的设计结构,V-cut结构由一连串三角小缺口起连接而成,当然,在实际的结构设计当中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的缺口进行设计,例如半圆形,半椭圆形等,只要设计的结构能将来自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背光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若干光源和导光板,所述若干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边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设置在导光板入光面的网点面;设置在若干光源和网点面之间的第一散光结构,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线均匀地散射出去;以及设置在网点面上的第二散光结构,用于将来自网点面的光线散射至所述导光板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若干光源和导光板,所述若干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边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设置在导光板入光面的网点面;设置在若干光源和网点面之间的第一散光结构,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线均匀地散射出去;以及设置在网点面上的第二散光结构,用于将来自网点面的光线散射至所述导光板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光结构为紧贴在网点面边缘的长条结构,第一散光结构的正面设有若干V型凸棱组,每相邻的两V型凸棱组对称放置;所述V型凸棱组的V型凸棱均匀排布并相互平行,V型凸棱与第一散光结构长边边缘还形成一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良松查显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