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0795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3 1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降噪支撑结构,用于将制件安装于振动源上,其包括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于第一承载件上形成有第一承载面,于第一承载件上设有与制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于第二承载件上形成有与第一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二承载面,于第二承载件上设有与制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与制件构成相连的邻接件的第三连接部;在制件与第一承载件和/或第二承载件之间设有弹性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噪支撑结构可在制件安装时使与制件连接的第一承载件及第二承载件沿振动源的振动方向设置,从而可使制件安装于第一承载件及第二承载件上后,处于与振动源的振动方向垂直的状态,以可有效衰减振动源传递到制件上的振动,降低制件产生的噪声。

Noise reduction support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upport structure for noise reduction, the parts installed in the vibration sourc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bearing and the second bearing parts, in the first bearing a first bearing surface formed pieces, in the piec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connecting parts of the first carrying on; second bearing with a first bearing surface in the same a plane carrying second surface to form the carrier, and the connecting piece is provided with a connecting part carrying second parts in second, and is used to connect parts connected adjacent parts of the third connecting part; in the part with the first bearing member and / or second bearing piec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elastic member. The utility model reduction support structure first bearing piece and the two connecting parts and bearing set pieces along the vibration direction of the vibration source of the parts installed, so that the workpiece is mounted on the first bearing piece and the two bearing piece, in the direction of vibration and vibration source of the vertical state, to effectively attenuate the vibration source vibration of parts, reduce the noise produced by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减振降噪
,特别涉及一种降噪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针对车辆上中冷管路的噪声问题,一般采用在中冷管路上增加谐振腔、消音器或包袱层,以及通过增大中冷管路直径来改善扩张比的方式对中冷管路进行降噪。上述方案对中冷管路虽具有一定的降噪效果,但是上述方法降噪效果差,且大多都需要在中冷管路上增加附加结构,导致中冷系统的结构及控制复杂化而影响中冷管路的性能,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产品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降噪支撑结构,以提高降噪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降噪支撑结构,用于将制件安装于振动源上,包括:第一承载件,形成有第一承载面,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上设有与所述制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承载件,形成有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面与所述第一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于所述第二承载件上设有与所述制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与所述制件构成相连的邻接件的第三连接部;弹性件,设于所述制件与所述第一承载件之间,和/或所述第二承载件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承载件包括形成有通孔的底板,所述第一承载面形成于所述底板的端面之一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对应于所述通孔而固连于所述底板另一端面上的螺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承载件包括呈H形的主体,所述第二承载面形成于所述主体的端面之一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三连接部为固连于所述第二承载面上的螺柱。进一步的,于所述主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凸起。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包括呈圆柱状的本体,于所述本体的中部形成有贯穿孔,于所述弹性件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内凹的凹槽,所述弹性件经由所述凹槽卡置于所述制件上。进一步的,于所述制件与所述弹性件之间夹设有防护件。进一步的,所述防护件包括抵靠于所述本体端部的护板,以及设于所述护板中部的、插装于所述贯穿孔内的护套。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降噪支撑结构,可在制件安装时使与制件连接的第一承载件及第二承载件沿振动源的振动方向设置,从而可使制件安装于第一承载件及第二承载件上后,处于与振动源的振动方向垂直的状态,以可有效衰减振动源传递到制件上的振动,同时,设置弹性件可进一步衰减传递到制件上的振动,从而降低制件由于振动产生的噪声。另外,通过第二承载件对制件与邻接件的同时连接,也可有效消除两者之间的同步噪声,从而使得该降噪支撑结构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2)主体呈H形,可使第二承载件对制件及邻接件施加均匀的支撑力,且便于于主体上设置相对称的结构特征。(3)设置凸起可衰减第二承载件的振幅,进而降低传递到制件上的振动。(4)设置防护件可避免由于制件对弹性件造成损伤,而降低弹性件的减振效果。(5)通过凹槽将弹性件卡置于制件上,可提高弹性件与制件之间连接的紧固性。(6)防护件上设置的护板及护套可分别对弹性件的端面及贯穿孔起到保护作用,以避免在连接过程中对弹性件造成损伤。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其包括连接有中冷管路的发动机,所述中冷管路通过如上所述的降噪支撑结构装设于所述发动机上。本技术的车辆和降噪支撑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降噪支撑结构的应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B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C-C向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防护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中冷管路与发动机的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中冷管路,11-第一安装板,12-第二安装板,2-第一承载件,21-底板,22-通孔,23-螺母,3-第二承载件,31-主体,32-螺柱,33-不规则凸起,34-圆形凸起,35-长形孔,4-增压器,5-弹性件,51-本体,52-凹槽,53-贯穿孔,54-突起,6-防护件,61-护板,62-护套,7-螺栓,8-连接螺母,9-发动机。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本技术涉及一种降噪支撑结构,用于将制件安装于振动源上,其包括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于第一承载件上形成有第一承载面,于第一承载件上还设有与制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于第二承载件上形成有与第一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第二承载面,于第二承载件上也设有与制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与制件相连的邻接件的第三连接部。本降噪支撑结构通过将第一承载面及第二承载面设于同一平面内,该平面可沿振动源的最大振幅方向设置,因此,可使制件连接于第一承载件及第二承载件上后处于与振动源的最大振幅方向相垂直的方位,以能够有效降低制件的振动,进而减小制件由振动产生的噪声。另外,第二承载件也可同时承载制件及与制件相连的邻接件,以消除制件与邻接件之间的同步噪声,及使制件与邻接件可预先组装,而实现于振动源上的一体化组装。基于如上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所述的降噪支撑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以中冷管路1于发动机上的安装为例进行说明,具体来讲,前述的振动源为发动机,制件为中冷管路1,而邻接件则为与中冷管路1相连的增压器4。当该降噪支撑结构应用于其他制件于振动源上的安装时,其结构与下文描述类似,将不再详述。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中冷管路1与第一承载件2及第二承载件3的连接,如图2及图3中所示,于中冷管路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板11及第二安装板12,且于第一安装板11及第二安装板12上分别形成有供螺栓7或螺柱32通过的连接孔,中冷管路1即通过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分别与第一承载件2及第二承载件3相连。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发动机传递到中冷管路1上的振动力,在第一安装板11与第一承载件2之间以及第二安装板12与第二承载件3之间分别设有弹性件5,以缓冲振动,降低噪声。当然,除了在第一承载件2及第二承载件3上均设置弹性件5,也可只在第一承载件2或第二承载件3两者之一上设置弹性件5,但此设置会降低该降噪支撑结构的减振效果。另外,为了避免安装过程中,螺栓7及螺柱32对弹性件5造成损伤,而降低弹性件5的使用效果,于第一安装板11与弹性件5及第二安装板12与弹性件5之间设有防护件6。防护件6的设置也可减小螺栓7及螺柱32因与弹性件5接触而产生的摩擦阻力,而可便于安装。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承载件2包括形成有通孔22的底板21,且第一承载面形成于底板21的其中一侧端面上,第一连接部为对应于通孔22固连于底板21另一端面上的螺母23。底板21具体包括基板及由基板的边缘向同一方向折弯延伸的多个侧板,通孔22即形成于基板的中部,以供与螺母23配合的螺栓7通过,且此时基板与侧板围构成一容纳部,螺母23则容置于该容纳部内、并与通孔22同轴固连于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降噪支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降噪支撑结构,用于将制件安装于振动源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载件(2),形成有第一承载面,于所述第一承载件(2)上设有与所述制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承载件(3),形成有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面与所述第一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于所述第二承载件(3)上设有与所述制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与所述制件构成相连的邻接件的第三连接部;弹性件(5),设于所述制件与所述第一承载件(2)之间,和/或所述第二承载件(3)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噪支撑结构,用于将制件安装于振动源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载件(2),形成有第一承载面,于所述第一承载件(2)上设有与所述制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承载件(3),形成有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面与所述第一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于所述第二承载件(3)上设有与所述制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用于连接与所述制件构成相连的邻接件的第三连接部;弹性件(5),设于所述制件与所述第一承载件(2)之间,和/或所述第二承载件(3)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件(2)包括形成有通孔(22)的底板(21),所述第一承载面形成于所述底板(21)的端面之一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对应于所述通孔(22)而固连于所述底板(21)另一端面上的螺母(2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件(3)包括呈H形的主体(31),所述第二承载面形成于所述主体(31)的端面之一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噪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麒李晓娟赵铁成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