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4539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7 16:34
一种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套设于一马达核心组件,包含一框架本体与多个散热鳍片。框架本体包含一第一框架与一第二框架。第一框架具有一内环面与一外环面,并自一第一端口沿一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口。第二框架自一第三端口沿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四端口,环设于内环面,并开设有多个自第三端口延伸至第四端口的散热通道,其中,第三端口邻近于第一端口,第二端口邻近于第四端口,散热通道环状排列,并供一散热气流流通以逸散散热气流的热能。散热鳍片环状排列设置于外环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马达框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用以供散热气流进行内循环的通气通道的马达框架。
技术介绍
马达是一种藉由电磁感应,将电能转换成动能的装置。在将电能转换成动能的过程当中,电流会在转子内的线圈导通,藉以产生磁效应。但在导通的过程中,会因为线圈本身所包含的电阻,使得电流会有所损耗(例如为铜损与铁损),进而产生多余的热能。这些热能会对马达内部的原件产生破坏,进而影响马达的运作。更详细地说明,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图1显示现有技术的马达框架的前视透视图;图2显示图1的A-A剖面图。如图所示,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马达框架PA1,包含一框架本体PA11与多个散热鳍片PA12。在框架本体PA11外设有四个鳍片设置部PA111、PA111a、PA111b、PA111c,在其中三个鳍片设置部PA111、PA111a、PA111b之间设有二个接线通道PAT1(在此仅标示其中一者)。接线通道PAT1具有一通道内壁PA112与一通道外壁PA113。请参阅图3,图3显示现有技术的马达框架配合马达核心组件的运转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马达核心组件PA2包含一第一风扇PA21、一第二风扇PA22、一定子PA23、一转子PA24、一前端盖PA25与一背端盖PA26。转子PA24内设有转子散热通道PAT2。第一风扇PA21与第二风扇PA22分别设置于转子PA24的中心轴两端。前端盖PA25与背端盖PA26盖设与框架本体PA11的两端,使得框架本体11内形成一封闭的空间。当马达PA100在运转时,电能转换成动能的过程中会产生多余的热能,使得马达内部元件的温度升高。当转子PA24运转时,第一风扇PA21与第二风扇PA22会带动框架本体PA11内部空气流动,进而产生一散热气流PAF。散热气流PAF会吸收转子散热通道PAT2内的热能,使热能随着散热气流PAF被传递至接线通道PAT1中。藉由热传导的方式,能进一步将接线通道PAT1中的热能传递至接线通道PAT1外部,并逸散至外界环境。然而,在作为内气循环散热通道的接线通道PAT1内通常会有温度较高的地方(热点)的产生,使得马达整体框架温度分布较不均匀。另外,来自于散热气流PAF的热能会经由通道内壁PA112传递至通道外壁PA113,并经由通道外壁PA113逸散至外界环境当中。其中,由于通道内壁PA112的表面积过小,使得散热气流PAF的热能传递至通道内壁PA112的效率不佳。另外,由于通道外壁PA113的表面积太小,使得热能逸散至外界环境的效率过低。综上所述,在现有技术的马达框架中PA1,通道内壁PA112与通道外壁PA113表面积过小,使得热能逸散至外界环境的效率过低。另外,在接线通道PAT1中会有热点的产生,使得马达整体框架温度分布较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在现有技术中,接线通道吸收热能的面积与散热面积过小,造成散热效率不佳。因此,马达较为内部的马达核心组件长期处于高温,进而对马达产生不可避免地破坏。此外,利用接线通道散热,会使得马达整体框架温度分布不均匀。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套设于一马达核心组件,其包含:一框架本体,包含:一第一框架,具有一内环面与一外环面,并自一第一端口沿一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口;及一第二框架,自一第三端口沿该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四端口,环设于该内环面,并开设有多个自该第三端口延伸至该第四端口,并用以供一散热气流流通的散热通道,其中,该第三端口邻近于该第一端口,该第二端口邻近于该第四端口,该些散热通道环状排列;以及多个散热鳍片,环状排列设置于该外环面。上述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其中更包含一用以固定该框架本体的架立结构,该架立结构设置于该框架本体。上述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其中该第一框架沿该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一框架延伸长度,该第二框架沿该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二框架延伸长度,该第一框架延伸长度大于该第二框架延伸长度,藉以在该第一端口与该第三端口之间形成一用以容置一第一风扇的第一风扇容置环槽。上述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其中在该第二端口与该第四端口之间形成一用以容置一第二风扇的第二风扇容置环槽。上述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其中该马达核心组件开设有一转子通气通道,该第一风扇容置环槽、该转子通气通道、该第一风扇容置环槽与该第二风扇容置环槽围构出一用以供该散热气流循环性地流通的气流循环空间。上述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其中该些散热通道的两相邻者设有一用以增加与该散热气流的接触面积的通道隔板。上述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其中该第一框架与该第二框架为一体成型。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提供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是利用流通于马达内部的马达核心组件的散热气流,将马达核心组件的热能在散热气流流经藉由通道隔板分隔的散热通道,将热能逸散到框架本体。接着,藉由表面积较大的散热鳍片,将热能逸散至外界环境中。总体来说,因为通道隔板的设置,增加了散热气流将热能逸散至框架本体散热面积,因此增加了散热效率。另外,设在散热通道外侧的散热鳍片增加了热能逸散至空气中的面积,因此也增加了散热效率。如此一来,即不需要藉由接线通道来逸散来自于马达核心组件的热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显示现有技术的马达框架的前视透视图;图2显示图1的A-A剖面图;图3显示现有技术的马达框架配合马达核心组件的运转状态示意图;图4显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的立体图;图5显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的前视示意图;图6显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的B-B剖图;以及图7显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配合马达核心组件的散热气流流动状态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PA100马达PA1马达框架PA11框架本体PA111、PA111a、鳍片设置部PA111b、PA111cPA112通道内壁PA113通道外壁PA12散热鳍片PA2马达核心组件PA21第一风扇PA22第二风扇PA23定子PA24转子PA25前端盖PA26背端盖PAF散热气流PAT1接线通道PAT2转子散热通道1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11框架本体111第一框架1111鳍片设置部112第二框架1121通道隔板113第一风扇容置环槽114第二风扇容置环槽12散热鳍片13架立结构2马达核心组件21定子22转子23前端盖24背端盖25内风扇E延伸方向F散热气流L1第一框架延伸长度L2第二框架延伸长度P1第一端口P2第二端口P3第三端口P4第四端口S1内环面S2外环面T1散热通道T2转子通气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图4显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的立体图;图5显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的前视示意图;图6显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的A-A剖图。如图所示,本作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1,套设于一马达核心组件2(显示于图7),包含一框架本体11、多个散热鳍片12(仅标示其中一者)与一架立结构13。框架本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套设于一马达核心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框架本体,包含:一第一框架,具有一内环面与一外环面,并自一第一端口沿一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口;及一第二框架,自一第三端口沿该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四端口,环设于该内环面,并开设有多个自该第三端口延伸至该第四端口,并用以供一散热气流流通的散热通道,其中,该第三端口邻近于该第一端口,该第二端口邻近于该第四端口,该些散热通道环状排列;以及多个散热鳍片,环状排列设置于该外环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套设于一马达核心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框架本体,包含:一第一框架,具有一内环面与一外环面,并自一第一端口沿一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口;及一第二框架,自一第三端口沿该延伸方向延伸至一第四端口,环设于该内环面,并开设有多个自该第三端口延伸至该第四端口,并用以供一散热气流流通的散热通道,其中,该第三端口邻近于该第一端口,该第二端口邻近于该第四端口,该些散热通道环状排列;以及多个散热鳍片,环状排列设置于该外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用以固定该框架本体的架立结构,该架立结构设置于该框架本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散热通道的马达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架沿该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一框架延伸长度,该第二框架沿该延伸方向具有一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孟原王祈欣蔡承翰
申请(专利权)人:东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