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智能配餐电蒸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35446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0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配餐电蒸锅,包括锅体,锅盖与所述锅体铰接,于所述锅盖上设置蒸汽外排口,于所述锅体内由上至下设置外舱与内舱,于所述内舱的舱口设置用于封闭内舱的内舱盖;在所述内舱内设置托架及蒸汽发生器,一对用于放置肉类食材的第一配餐盘及用于放置米饭的主食盒自上而下设置于所述托架上,于所述外舱内自上而下分别设置用于放置蔬菜的第二配餐盘及一对用于放置鱼类、蛋类的第三配餐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在内舱盖上布置气阀实现了内舱排气方式的变化,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由内舱直接向锅体外排蒸汽或由内舱到外舱、最后在排出锅体外的排气方式,由此实现锅体内各食材在同一时间蒸熟,并且各种食材蒸煮到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智能配餐电蒸锅
技术介绍
电蒸锅也称电蒸笼,其利用电蒸汽原理清蒸各种美食的厨房生活电器。现有市场上的电蒸锅结构采用分层结构,该分层结构的设计原理是在同一锅体内的物品加热时间相同,这就导致当不同食材(例如蔬菜或肉类、米饭)放入电蒸锅内蒸煮时,易出现蔬菜煮烂而米饭或肉类未蒸熟的情况。另外现有电蒸锅的锅体截面为圆形,而碗、盘的造型也为圆形,这就导致电蒸锅锅内较多空间被浪费;同时现有电蒸锅体积庞大、占用空间大,缺乏设计感与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智能配餐电蒸锅,通过采用内舱盖上气阀实现排气方式的变化,实现了不同食材在不同舱体内在同一时间蒸熟,体积小巧,占用空间少。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配餐电蒸锅,包括锅体,锅盖与所述锅体铰接,于所述锅盖上设置蒸汽外排口,于所述锅体内由上至下设置外舱与内舱,于所述内舱的舱口设置用于封闭内舱的内舱盖;在所述内舱内设置托架及蒸汽发生器,一对用于放置肉类食材的第一配餐盘及用于放置米饭的主食盒自上而下设置于所述托架上,于所述外舱内自上而下分别设置用于放置蔬菜的第二配餐盘及一对用于放置鱼类、蛋类的第三配餐盘;所述内舱盖的具体结构如下:包括盖板体,于所述盖板体的底盖部设置把手;以所述把手为中心、于所述盖板体上分别设置一对外排气口及内排气口;于所述盖板体的底部还设置用于控制内舱盖排气方向的金属接点,在所述盖板体上还设置气阀。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排气口与外舱内的通气道相连通,所述通气道与蒸汽外排口连通;所述内排气口为长条形斜孔,所述内排气口的孔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90°;于所述内舱的舱壁上还向外延伸形成一对用于卡接第一配餐盘的内舱筋条;沿所述外舱的舱壁上还向外延伸形成一对用于卡接第二配餐盘的第一外舱筋条及用于卡接第三配餐盘的第二外舱筋条;所述托架包括提拉纵杆,于所述提拉纵杆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一对提拉折弯部,所述提拉折弯部以所述提拉纵杆为中心对称布置;于所述提拉纵杆的底部还向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一对用于放置主食盒的横板,于所述横板的端部设置防止主食盒掉出的限位折弯部;至少在一个第三配餐盘的内部设置隔板,所述隔板将第三配餐盘的内腔一分为二;于所述锅盖上还设置有锁扣及第一透明玻璃视窗,于所述锅体的正前方设置控制面板及第二透明玻璃视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在内舱盖上布置气阀实现了内舱排气方式的变化,使本技术可以实现由内舱直接向锅体外排蒸汽或由内舱到外舱、最后在排出锅体外的排气方式,由此实现锅体内各食材在同一时间蒸熟,并且各种食材蒸煮到位,各配餐盘与主食盒的布置使锅体内空间利用率更为紧凑,同时不同体积的配餐盘及主食盒引导人们对食物量进行合理的分配管理,使膳食结构更加合理。托架的布置使主食盒及配餐盘的拿取更为方便快捷,不会烫手,同时通过在内舱及外舱舱壁设置筋条可以便于将各配餐盒之间分隔,从而使各配餐盘及主食盒拥有充分的加热空间。另外本技术整体体积小于传统电蒸锅,而食物加工量增加,造型美观时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Ⅰ。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第三配餐盘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Ⅱ。图5为本技术中内舱盖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托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锅盖;101、锁扣;2、锅体;201、外舱;202、内舱;203、内舱筋条;3、内舱盖;301、把手;302、外排气口;303、内排气口;4、第一配餐盘;5、主食盒;6、托架;601、提拉折弯部;602、提拉纵杆;603、横板;604、限位折弯部;7、第二配餐盘;701、凸缘;8、第三配餐盘;9、隔板;10、第一外舱筋条;11、第二外舱筋条;12、蒸汽发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智能配餐电蒸锅包括锅体2,锅盖1与锅体2铰接,于锅盖1上设置蒸汽外排口、锁扣101及第一玻璃透明视窗(蒸汽外排口、第一玻璃透明视窗图中未示出),于锅体2正前方设置控制面板及用于观察米饭膨胀过程的第二透明玻璃视窗。如图1所示,于锅体2内由上至下设置外舱201与内舱202,于内舱202的舱口设置用于封闭内舱202的内舱盖3;在内舱202内设置托架6及蒸汽发生器12,一对用于放置肉类食材的第一配餐盘4及用于放置米饭的主食盒5自上而下设置于托架6上,于外舱201内自上而下分别设置用于放置蔬菜的第二配餐盘7及一对用于放置鱼类、蛋类的第三配餐盘8,如图3所示,至少在一个第三配餐盘8的内部设置隔板9,隔板9将第三配餐盘8的内腔一分为二。如图1、图2及图4所示,于内舱202的舱壁上还向外延伸形成一对用于卡接第一配餐盘4的内舱筋条203。沿外舱201的舱壁上还向外延伸形成一对用于卡接第二配餐盘7的第一外舱筋条10及用于卡接第三配餐盘8的第二外舱筋条11。上述第二外舱筋条11及内舱盖3的把手301的顶部表面形成三点支撑使第三盘餐盘8平稳摆放。如图1、图4及如图5所示,内舱盖3的具体结构如下:包括盖板体,于盖板体的底盖部设置把手301;以把手301为中心、于盖板体上分别设置一对外排气口302及内排气口303;于盖板体的底部还设置用于控制内舱盖3排气方向的金属接点,在盖板体上还设置气阀。上述外排气口302与外舱201内的通气道相连通,通气道与蒸汽外排口连通;内排气口303为长条形斜孔,内排气口303的孔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90°。如图6所示,上述托架6包括提拉纵杆602,于提拉纵杆602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一对提拉折弯部601,提拉折弯部601以提拉纵杆602为中心对称布置;于提拉纵杆602的底部还向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一对用于放置主食盒5的横板603,于横板603的端部设置防止主食盒5掉出的限位折弯部604。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通过控制面板设置蒸煮时间为20分钟,外舱201为15分钟,本技术工作后,由内舱盖3将蒸汽通过外排气口302、通气道及蒸汽外排口排出锅体2外部,从而实现了内舱202内食物的加热,内舱202加热结束后,在最后5分钟内,舱体电流通过金属接点传输至内舱盖3上,内舱盖3上的气阀旋转,将排气方式改为上排气,从而将内舱202内的热蒸汽通过内排气口303排入外舱201内,实现了本技术锅体2内的联通循环蒸汽,蒸汽通过内排气口303向外舱202两侧喷射,内排气口303设置为斜孔避免蒸汽笔直向上受第三配餐盘8阻挡。5分钟之后实现内舱202与外舱201内的食材同时出锅,以上描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不是对技术的限定,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技术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技术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智能配餐电蒸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2),锅盖(1)与所述锅体(2)铰接,于所述锅盖(1)上设置蒸汽外排口,于所述锅体(2)内由上至下设置外舱(201)与内舱(202),于所述内舱(202)的舱口设置用于封闭内舱(202)的内舱盖(3);在所述内舱(202)内设置托架(6)及蒸汽发生器(12),一对用于放置肉类食材的第一配餐盘(4)及用于放置米饭的主食盒(5)自上而下设置于所述托架(6)上,于所述外舱(201)内自上而下分别设置用于放置蔬菜的第二配餐盘(7)及一对用于放置鱼类、蛋类的第三配餐盘(8);     所述内舱盖(3)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盖板体,于所述盖板体的底盖部设置把手(301);以所述把手(301)为中心、于所述盖板体上分别设置一对外排气口(302)及内排气口(303);于所述盖板体的底部还设置用于控制内舱盖(3)排气方向的金属接点,在所述盖板体上还设置气阀。

【技术特征摘要】
1.智能配餐电蒸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2),锅盖(1)与所述锅体(2)铰接,于所述锅盖(1)上设置蒸汽外排口,于所述锅体(2)内由上至下设置外舱(201)与内舱(202),于所述内舱(202)的舱口设置用于封闭内舱(202)的内舱盖(3);在所述内舱(202)内设置托架(6)及蒸汽发生器(12),一对用于放置肉类食材的第一配餐盘(4)及用于放置米饭的主食盒(5)自上而下设置于所述托架(6)上,于所述外舱(201)内自上而下分别设置用于放置蔬菜的第二配餐盘(7)及一对用于放置鱼类、蛋类的第三配餐盘(8);
所述内舱盖(3)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盖板体,于所述盖板体的底盖部设置把手(301);以所述把手(301)为中心、于所述盖板体上分别设置一对外排气口(302)及内排气口(303);于所述盖板体的底部还设置用于控制内舱盖(3)排气方向的金属接点,在所述盖板体上还设置气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配餐电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气口(302)与外舱(201)内的通气道相连通,所述通气道与蒸汽外排口连通;所述内排气口(303)为长条形斜孔,所述内排气口(303)的孔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90°。
3.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景瑞张凌浩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