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2677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0 0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具有:以主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第一至第三转动体;在主轴线的周向配置的行星辊;将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销;以及在包含主轴线的截面上将支承销支承为倾斜自如的行星辊支承部。行星辊在以支承销为中心的外周上具有圆环形状的凹部。第一转动体在比凹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从径向的一侧与行星辊的转动面接触。第一转动体在比凹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从径向的所述一侧与行星辊的转动面接触。第三转动体从径向的另一侧与行星辊的凹部接触,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行星辊支承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擦式无级变速器。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一种具有多个行星辊的无级变速器(例如,日本特开2011-231929号)。日本特开2011-231929号所记载的无级变速器在与轴正交的平面上分散有多个球。每个球在一侧接触输入盘,而在相反一侧接触输出盘,转矩通过球,从输入盘向输出盘传递。每个球具有能够改变倾斜度的球轴,并能够通过改变球轴相对于轴的倾斜角度,调整输入盘与输出盘的速度比。球被一对臂支承为能够改变倾斜度。支承球轴的两端的一对臂都安装于变速辊。因此,如果使变速辊沿轴移位,则球轴相对于轴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从而改变输出盘相对于输入盘的速度比。由于这种以往的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机构复杂,因而存在部件的个数增加、变速器的重量变重的问题。并且,存在难以降低制造成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供的一种以提高传递性能和减少部件个数为目的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环状的第一转动体,所述第一转动体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轴线为中心;环状的第二转动体,所述第二转动体以主轴线为中心;环状的第三转动体,所述第三转动体以主轴线为中心;多个行星辊;多个支承销;以及行星辊支承部。多个行星辊沿主轴线的周向配置。多个支承销分别将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行星辊支承部在包含主轴线的截面上将支承销支承为倾斜自如。行星辊在以支承销为中心的外周上具有圆环形状的凹部或凸部。第一转动体在比凹部或凸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从径向的一侧与行星辊的转动面接触,并且被轴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三转动体相对旋转。第二转动体在比凹部或凸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从径向的一侧与行星辊的转动面接触,并且被轴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三转动体相对旋转。第三转动体从径向的另一侧与行星辊的凹部或凸部接触,并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行星辊支承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如果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使第三转动体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则支承销倾斜,同时第二转动体相对于与行星辊的转动面接触的第一转动体的转速比发生变化。因此,不必采用复杂的机构就能够使变速比连续变化。根据本技术,不必采用复杂的机构就能够使速度比连续变化,且能够减少摩擦式无级变速器的部件的个数。参照附图,通过以下的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图。图2为关于第一转动体以及第二转动体的接触部的形状的说明图。图3为放大示出了图2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4A、图4B、图4C为关于变速比与旋转转矩的说明图。图5为示出了行星辊的凹部以及第三转动体的接触部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6为示出了行星辊的凹部以及第三转动体的接触部的形状的其他例子的图。图7为示出了关于本技术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主要部分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图。图8为示出了关于本技术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图。图9为示出了关于本技术的第四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图。图10为示出了关于本技术的第五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至104无级变速器10轴11勾爪12调整杆13中空部15第一轴16第二轴20行星辊21支承销22行星辊支承部22d下支承部22g引导部22h贯通孔22p固定销22u上支承部23转动面230凹部231第一圆锥面232第二圆锥面233凸部31第一转动体310第一转动体支承部310A小径支承部310B圆环部310C螺栓311第一转动体环状部312、315第一转动体圆筒部313第一转动体上支承部314第一转动体下支承部31A调压凸轮31C接触部31F法线力31f法线力的轴向成分32第二转动体320第二转动体上支承部321第二转动体下支承部322、325第二转动体圆筒部232第二转动体环状部324第二转动体支承部32A调压凸轮32C接触部32F法线力32f法线力的轴向成分33第三转动体330转动体支承部331转动体圆筒部33C接触部41、42A、42B、43、45、46、46A、46B、47、48轴承50链轮51马达支承部6马达64轴承70齿轮机构71调整杆72贯通孔8机壳80机壳下支承部81机壳上支承部82机壳圆筒部83机壳下圆筒部84机壳上圆筒部a1至a3a、b1至b3接触点J主轴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为方便起见,以无级变速器的主轴线J的方向为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但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无级变速器在使用时的姿势。并且,将主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主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主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第一优选实施方式图1为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100的一个构成例子的图,并示出了由包含主轴线J的平面剖切时的截面。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图1示出了夹着主轴线J在左侧和右侧各自不同的动作状态的截面。无级变速器100为自行车用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无级变速器100,例如作为具有变速功能的轮毂被组装到自行车的车轮。另外,本技术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不限定为自行车用。本技术所涉及的无级变速器也不限定为作为轮毂被组装到车轮。无级变速器100具有轴10、调整杆12、行星辊20、第一转动体31、第二转动体32以及第三转动体33。以下,对这些部件各自进行详细说明。[轴10]轴10为沿轴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的部件。轴10具有与主轴线J一致的中心轴线。轴10的两端被一对勾爪11支承。勾爪11为设置于自行车框架的轮毂安装部。在轴10内设有由沿轴向延伸的内侧面构成的中空部13。在中空部13内例如收纳有调整杆12。例如,中空部13为由在轴10内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内侧面构成的空间。在这种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包括:环状的第一转动体,所述第一转动体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轴线为中心;环状的第二转动体,所述第二转动体以所述主轴线为中心;环状的第三转动体,所述第三转动体以所述主轴线为中心;多个行星辊,所述行星辊在所述主轴线的周向配置;多个支承销,所述支承销分别将所述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行星辊支承部,所述行星辊支承部在包含所述主轴线的截面上将所述支承销支承为倾斜自如,其中,所述行星辊在以所述支承销为中心的外周上具有圆环形状的凹部或凸部,所述第一转动体在比所述凹部或所述凸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从径向的一侧与所述行星辊的转动面接触,并通过轴承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三转动体相对旋转,所述第二转动体在比所述凹部或所述凸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从径向的所述一侧与所述行星辊的转动面接触,并通过轴承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三转动体相对旋转,所述第三转动体从径向的另一侧与所述行星辊的所述凹部或所述凸部接触,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行星辊支承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9.30 JP 2014-2009911.一种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包括:
环状的第一转动体,所述第一转动体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主轴线为中心;
环状的第二转动体,所述第二转动体以所述主轴线为中心;
环状的第三转动体,所述第三转动体以所述主轴线为中心;
多个行星辊,所述行星辊在所述主轴线的周向配置;
多个支承销,所述支承销分别将所述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
行星辊支承部,所述行星辊支承部在包含所述主轴线的截面上将所述支承销支承为倾斜自如,其中,
所述行星辊在以所述支承销为中心的外周上具有圆环形状的凹部或凸部,
所述第一转动体在比所述凹部或所述凸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从径向的一侧与所述行星辊的转动面接触,并通过轴承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三转动体相对旋转,
所述第二转动体在比所述凹部或所述凸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从径向的所述一侧与所述行星辊的转动面接触,并通过轴承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三转动体相对旋转,
所述第三转动体从径向的另一侧与所述行星辊的所述凹部或所述凸部接触,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行星辊支承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体以及所述第二转动体从径向外侧与所述行星辊接触,
所述第三转动体从径向内侧与所述行星辊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沿所述主轴线配置的轴,
所述行星辊支承部固定于所述轴,
所述第一转动体以及所述第二转动体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轴相对旋转,
所述第三转动体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轴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体以及所述第二转动体从径向内侧与所述行星辊接触,
所述第三转动体从径向外侧与所述行星辊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具有:
第一轴以及第二轴,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彼此沿所述主轴线同轴配置且彼此能够相对旋转,
所述第一转动体固定于所述第一轴,
所述第二转动体固定于所述第二轴,
所述行星辊支承部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轴以及所述第二轴相对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转动体具有与所述行星辊的所述凹部的内表面接触的接触部,
所述凹部的内表面在包含所述主轴线的截面上呈圆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转动体的所述接触部为圆弧形状,
所述凹部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第三转动体的所述接触部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
所述凹部的内表面的圆弧的长度比所述第三转动体的所述接触部的圆弧的长度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转动体的所述接触部呈圆弧形状,
所述凹部的截面的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三转动体的所述接触部的曲率半径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转动体具有与所述行星辊的所述凸部接触的接触部,
所述第三转动体的所述接触部在包含所述主轴线的截面上位于形成为圆弧的所述第三转动体的凹陷的内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体具有:
第一转动体支承部,所述第一转动体支承部沿径向延伸;
第一转动体环状部,所述第一转动体环状部被所述第一转动体支承部的径向外端支承并位于比所述第一转动体支承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以及
第一转动体圆筒部,所述第一转动体圆筒部从所述第一转动体支承部的径向内端向轴向下方延伸,
所述第一转动体环状部与所述行星辊接触,
所述第一转动体圆筒部通过轴承被所述轴支承。
11.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村晖久夫井上仁出口德生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