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无级变速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22928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30 0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星变速机构,具体的说是行星无级变速机构,属于变速传动技术领域。其包括太阳轮、内侧行星轮、行星架、行星轮轴、外侧行星轮、驱动机构和内齿轮,行星架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多个行星轮轴,每个行星轮轴上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内侧行星轮和至少一组外侧行星轮,行星架外侧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行星架外侧中心位置连接,通过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能够带动行星架围绕中心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齿轮由驱动机构驱动转动,通过控制外轮的转速,达到控制整个传动系统传动比的目的,从而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无级变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行星变速机构,具体的说是行星无级变速机构,属于变速传动

技术介绍
行星变速传动机构由行星轮(多个行星轮装在一个刚性行星轮架上)、太阳轮和内齿圈(外轮)组成,通常情况下分别对应输入轴、输出轴和机座(固定参考系),对于一般的行星变速机构,总是有一个齿轮,譬如外轮是固定的,这样另外两个齿轮轴的传动比也就固定下来,如果要在这样的机构中实现变速,就要考虑增加传递路线,然后在传递路线中增加可以变动的部分来达到变速目的。增加传递路线就会增加结构上的复杂性,增加结构重量,降低传递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行星无级变速机构,能够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无级变速,从而获得更佳的变速性能改善和更佳的适应性。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行星无级变速机构包括太阳轮、内侧行星轮、行星架、行星轮轴、外侧行星轮、驱动机构和内齿轮,其特征是:行星架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多个行星轮轴,每个行星轮轴上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内侧行星轮和至少一组外侧行星轮,内侧行星轮位于行星架内侧,外侧行星轮位于行星架外侧;行星架内侧设有太阳轮,太阳轮与行星架的多个内侧行星轮共同啮合连接;行星架外侧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行星架外侧中心位置连接,通过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能够带动行星架围绕中心转动;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上设有换挡轴套,换挡轴套只能够沿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左右移动,并且随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带动转动;换挡轴套上设有与外侧行星轮组数相同的至少一组内齿轮,推动换挡轴套移动左右位置,能够实现不同组别的内齿轮与对应的一组外侧行星轮对应啮合连接。进一步的,驱动机构为变频调速电机。进一步的,行星轮轴上连接一组外侧行星轮,外侧行星轮位于行星架外侧,换挡轴套上设有一组内齿轮,推动换挡轴套移动到位后,内齿轮与外侧行星轮啮合连接。进一步的,行星轮轴上连接两组外侧行星轮,分别为第一外侧行星轮和第二外侧行星轮,换挡轴套上设有两组内齿轮,分别为第一内齿轮和第二内齿轮,推动换挡轴套移动到第一传动位置,第一外侧行星轮与第一内齿轮啮合连接,往前推动换挡轴套移动到第二传动位置,第二外侧行星轮与第二内齿轮啮合连接。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内齿轮由驱动机构驱动转动,通过控制外轮的转速,达到控制整个传动系统传动比的目的,从而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无级变速,系统的效率由控制系统和行星齿轮系统共同决定。通过设置不同组数的外轮,能够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传动比变化,从而获得更佳的变速性能改善和更佳的适应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太阳轮、2-内侧行星轮、3-行星架、4-行星轮轴、5-外侧行星轮、6-驱动机构、7-内齿轮、8-换挡轴套、9-第一外侧行星轮、10-第二外侧行星轮、11-第一内齿轮、12-第二内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本技术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轮1、内侧行星轮2、行星架3、行星轮轴4、外侧行星轮5、驱动机构6和内齿轮7,行星架3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多个行星轮轴4,每个行星轮轴4上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内侧行星轮2和至少一组外侧行星轮5,内侧行星轮2位于行星架3内侧,外侧行星轮5位于行星架3外侧。行星架3内侧设有太阳轮1,太阳轮I与行星架3的多个内侧行星轮2共同啮合连接。行星架3外侧设有驱动机构6,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与行星架3外侧中心位置连接,通过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能够带动行星架3围绕中心转动。所述驱动机构6为变频调速电机。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上设有换挡轴套8,换挡轴套8只能够沿着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左右移动,并且随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带动转动。换挡轴套8上设有与外侧行星轮5组数相同的至少一组内齿轮7,推动换挡轴套8移动左右位置,能够实现不同组别的内齿轮7与对应的一组外侧行星轮5对应啮合连接。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中,行星轮轴4上连接一组外侧行星轮5,外侧行星轮5位于行星架3外侧,换挡轴套8上设有一组内齿轮7,推动换挡轴套8移动到位后,内齿轮7与外侧行星轮5啮合连接。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二中,行星轮轴4上连接两组外侧行星轮5,分别为第一外侧行星轮9和第二外侧行星轮10。换挡轴套8上设有两组内齿轮7,分别为第一内齿轮11和第二内齿轮12,推动换挡轴套8移动到第一传动位置,第一外侧行星轮9与第一内齿轮11啮合连接;往前推动换挡轴套8移动到第二传动位置,第二外侧行星轮10与第二内齿轮12啮合连接,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传动比变化。本技术的内齿轮由驱动机构驱动转动,通过控制外轮的转速,达到控制整个传动系统传动比的目的,从而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无级变速,系统的效率由控制系统和行星齿轮系统共同决定。通过设置不同组数的外轮,能够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传动比变化,从而获得更佳的变速性能改善和更佳的适应性。【主权项】1.一种行星无级变速机构,包括太阳轮(I)、内侧行星轮(2)、行星架(3)、行星轮轴(4)、外侧行星轮(5)、驱动机构(6)和内齿轮(7),其特征是:行星架(3)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多个行星轮轴(4),每个行星轮轴(4)上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内侧行星轮(2)和至少一组外侧行星轮(5),内侧行星轮(2)位于行星架(3)内侧,外侧行星轮(5)位于行星架(3)外侧;行星架(3)内侧设有太阳轮(1),太阳轮(I)与行星架(3)的多个内侧行星轮(2)共同啮合连接;行星架(3)外侧设有驱动机构(6),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与行星架(3)外侧中心位置连接,通过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能够带动行星架(3)围绕中心转动;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上设有换挡轴套(8),换挡轴套(8)只能够沿着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左右移动,并且随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带动转动;换挡轴套(8)上设有与外侧行星轮(5)组数相同的至少一组内齿轮(7 ),推动换挡轴套(8 )移动左右位置,能够实现不同组别的内齿轮(7 )与对应的一组外侧行星轮(5)对应啮合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无级变速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6)为变频调速电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无级变速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行星轮轴(4)上连接一组外侧行星轮(5),外侧行星轮(5)位于行星架(3)外侧,换挡轴套(8)上设有一组内齿轮(7),推动换挡轴套(8)移动到位后,内齿轮(7)与外侧行星轮(5)啮合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无级变速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行星轮轴(4)上连接两组外侧行星轮(5),分别为第一外侧行星轮(9)和第二外侧行星轮(10),换挡轴套(8)上设有两组内齿轮(7 ),分别为第一内齿轮(11)和第二内齿轮(12 ),推动换挡轴套(8 )移动到第一传动位置,第一外侧行星轮(9)与第一内齿轮(11)啮合连接,往前推动换挡轴套(8)移动到第二传动位置,第二外侧行星轮(10)与第二内齿轮(12)啮合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行星变速机构,具体的说是行星无级变速机构,属于变速传动
其包括太阳轮、内侧行星轮、行星架、行星轮轴、外侧行星轮、驱动机构和内齿轮,行星架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多个行星轮轴,每个行星轮轴上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内侧行星轮和至少一组外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星无级变速机构,包括太阳轮(1)、内侧行星轮(2)、行星架(3)、行星轮轴(4)、外侧行星轮(5)、驱动机构(6)和内齿轮(7),其特征是:行星架(3)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多个行星轮轴(4),每个行星轮轴(4)上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内侧行星轮(2)和至少一组外侧行星轮(5),内侧行星轮(2)位于行星架(3)内侧,外侧行星轮(5)位于行星架(3)外侧;行星架(3)内侧设有太阳轮(1),太阳轮(1)与行星架(3)的多个内侧行星轮(2)共同啮合连接;行星架(3)外侧设有驱动机构(6),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与行星架(3)外侧中心位置连接,通过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能够带动行星架(3)围绕中心转动;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上设有换挡轴套(8),换挡轴套(8)只能够沿着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左右移动,并且随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带动转动;换挡轴套(8)上设有与外侧行星轮(5)组数相同的至少一组内齿轮(7),推动换挡轴套(8)移动左右位置,能够实现不同组别的内齿轮(7)与对应的一组外侧行星轮(5)对应啮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淳浩卞玲艳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创明传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