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大流速条件下的隧道沉管管节出坞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103673 阅读:3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8 1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大流速条件下的隧道沉管管节出坞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大流速条件下的沉管法隧道管节出坞施工方法,首先在沉管管节预制干坞的坞顶制作地锚,并安装相应的绞车、导向滑轮;在干坞的外水域中开挖锚块坑,并安装水下锚块;在干坞的外水域布置拖轮及工程船;在干坞的外水域布置工程船,带缆至水下锚块,并在工程船上安装绞车;在管节管面上安装绞车,并带缆至坞顶地锚及水下锚块;然后采用工程船绞车、管面绞车、坞顶绞车、拖轮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管节出坞及移位。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大流速条件下难以进行管节出坞施工的缺点,增加了管节出坞施工窗口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大流速条件下的隧道沉管管节出坞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沉管法隧道施工包括管节预制、出坞、浮运、沉放安装、管内施工等工序,其中管节出坞、浮运及沉放安装明显受施工水域流速影响。目前国内施工的沉管法隧道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其施工水域的明显特征为日潮、半日潮特征,即存在流速缓慢的平潮期,其施工要求的水文条件窗口期有足够的保证。内河流域的特征为河流流量、水位及流速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枯水期时水位低、流速慢,洪水期时水位高、流速快,与管节出坞及浮运要求的高水位、低流速存在矛盾,施工要求的水文条件窗口期无法保证,而水位是管节出坞及浮运的必要条件,为保证足够的施工窗口期,即存在在高水位、大流速期间进行管节出坞及浮运的情况。中国专利CN1884723公开了一种移动干坞预制沉管隧道管段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利用半潜驳(或浮船坞)作为移动干坞,利用合适的码头在移动干坞上进行沉管隧道管段的预制,管段预制完成后,把移动干坞拖运至隧址附近已开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适用于大流速条件下的隧道沉管管节出坞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大流速条件下的隧道沉管管节出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一个侧面设有坞口(13)的矩形干坞(7)安装2个地锚块(1),将2个所述地锚块(1)安装在坞口(13)对面的坞墙(12)的坞顶上;分别在坞口(13)同侧的两侧坞墙(12)和在坞口(13)的左侧和右侧坞墙(12)坞顶上安装的一个绞车(2)和一个转向滑轮(3),所述绞车(2)与地锚块(1)之间和转向滑轮(3)与锚块(1)之间采用钢丝绳(10)连接牢固;步骤2,分别在步骤1中所述坞口(13)的外侧水域布设锚块坑,所述锚块坑包括成对设置在所述坞口(13)上游和下游位置的两对锚块坑,每对锚块坑包括按照与坞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大流速条件下的隧道沉管管节出坞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一个侧面设有坞口(13)的矩形干坞(7)安装2个地锚块(1),将2个所
述地锚块(1)安装在坞口(13)对面的坞墙(12)的坞顶上;分别在坞口(13)同侧的两
侧坞墙(12)和在坞口(13)的左侧和右侧坞墙(12)坞顶上安装的一个绞车(2)和一个
转向滑轮(3),所述绞车(2)与地锚块(1)之间和转向滑轮(3)与锚块(1)之间采用钢
丝绳(10)连接牢固;
步骤2,分别在步骤1中所述坞口(13)的外侧水域布设锚块坑,所述锚块坑包括成对
设置在所述坞口(13)上游和下游位置的两对锚块坑,每对锚块坑包括按照与坞口(13)
的距离远近相对应设置的近距离锚块坑和远距离锚块坑,所述上游的锚块坑和下游的锚块
坑之间和锚块坑与坞口(13)之间的距离数值按照沉管管节(9)长度的倍数设定,每个所
述锚块坑内安装有水下锚块(4);
步骤3,在步骤2中所述坞口(13)的外侧水域布置一个工程船(5)和至少两个拖轮
(6),所述工程船(5)布置在坞口(13)的上游位置,所述拖轮(6)布置在坞口(13)
的下游位置,所述工程船(5)与水下锚块(4)之间使用钢丝绳(10)连接牢固,所述工
程船(5)上安装两台绞车(2);
步骤4,将步骤1所述矩形干坞(7)内的沉管管节(9)的管面两端位置和中间位置分
别成对布设有系缆桩(11),在中间位置的两个系缆桩(11)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绞车(2),
所述绞车(2)与系缆桩(11)之间使用钢丝绳(10)连接牢固;
步骤5,分别将步骤4中所述沉管管节(9)的管面上的2台绞车(2)的钢丝绳带缆至
步骤2中所述近距离锚块坑的水下锚块(4)用来提供前进动力;将设置沉管管节(9)的
管面上的另外2台绞车(2)的钢丝绳带缆至地锚块(1)用来提供尾部系留力;将步骤1
所述坞顶的绞车(2)的钢丝绳(10)分别带缆至沉管管节(9)上的系缆桩(11),用来提
供侧向调节力;
步骤6,使用步骤5中的所有绞车(2)进行相互配合牵引移动,将沉管管节(9)向前
绞移动100m,将坞顶的绞车(2)的带缆位置由沉管管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胜何晓波宫学君邢永辉赵勇刘国秀赵宝锋张柯蒋树锋弋强王政贺劲徐烁李少贤李志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