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092684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7 2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组合物由如下方法制成:取黄芪1-10重量份,红景天2-12重量份,五味子2-16重量份,蛤蚧1-10重量份,制成临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片剂、胶囊剂、散剂、软胶囊剂、丸剂、颗粒剂、蜜炼膏剂、缓释制剂、速释制剂、口服液体制剂。该中药组合物具有补益肺肾脾之气、敛肺纳气,提高缺氧耐受力、改善脑缺血缺氧、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抗肺纤维化、抗疲劳作用。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prepared by the following methods: Astragalus 1-10 weight, Rhodiola 2-12 weight portions of Schisandra 2-16 weight portions of gecko 1-10 weight portions, made of 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tablets, capsules, powder, soft capsules, pills, granules, honey ointment, rapid release preparation,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 oral liquid preparation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has the functions of Tonifying the lung, kidney, spleen, Qi and lung, improving the hypoxia tolerance, improving the cerebral ischemia and anoxia, improving the bronchial asthma, chronic bronchitis, pulmonary fibrosis and anti fatigue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补益肺肾脾之气、敛肺纳气,提高缺氧耐受力、改善脑缺血缺氧、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抗肺纤维化、抗疲劳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背景中医学认为,耐缺氧能力的降低与肺肾气虚关系密切。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气者,人之根本。生命物质的气与其所构成的形体,共同构成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肺主一身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中藏经》也指出:“肺者,生气之源。”肺为气之主,功能主气,司呼吸。《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云“其肺气虚,谓之不足,则短乏少气。”《脉经·卷二》言:“肺虚……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朝津液。”《医经秘旨·卷上》云“肺虚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于鼻为衄”,言气虚则血失于摄;《丹台玉案·卷四》云“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故毫毛疏豁,汗流不禁”,言气虚则汗不得固。《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大气下陷方》云:“夫大气者,内气也。呼吸之气,外气也。人觉有呼吸之外气与内气不相接续者,即大气虚而欲陷,不能紧紧包举肺外也。”“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吸顿停,昏然罔觉。”肺气虚是指由于肺功能活动减弱,其临床表现有:咳喘无力、吐痰清稀、面色淡白、神疲体倦、少气短息、语声低怯、虚汗自出,舌淡苔白,脉弱。同时,肺朝百脉,肺气虚时运血无力,血脉淤阻,故见心悸,胸闷,头晕,喘促气急,舌唇青紫,舌质紫暗,肢冷,指甲青紫。上述肺气虚的表现与缺氧耐受力下降的表现颇为相似。呼吸运动虽为肺脏所主,但亦与其他脏腑有关。《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由于肾藏精,为“封藏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肾(命门)为“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王肯堂《灵兰要览》),而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灵枢。经脉》),“肾上连肺”(《灵枢·本输》),故肾的封藏作用能摄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以使呼吸调匀,深长有力。正如《医碥》所说:“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肺居上焦而司呼吸,肾位下焦而主纳气,肺肾相合,吸纳相因,则呼吸深长,节律调匀。《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肾有两枚,……纳气收血,化精,为封藏之本。”肾精充足,则纳气正常,呼吸深长有力;若肾精不足,肾气亏虚,摄纳无力,则既不能摄纳由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又不能调节呼吸之深度,从而导致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气息不续等症。即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证治准绳》曰:“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奔,……乃气不归元也。”肾主纳气,肾气衰惫,摄纳无权,故见气喘难续,夜尿频多;肾虚精亏,不能温养腰膝,故见腰膝酸软;肾精不足,髓海不充,故见耳鸣。因此,对缺氧耐受能力的降低,与肺肾气虚关系密切。针对肺肾气虚的人群,采用补益肺肾脾之气,敛肺纳气的保健方法,可从根本上提高缺氧耐受力。脑缺血缺氧是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病理过程。缺血缺氧破坏血脑屏障,血管系统的促炎分子表达,引发炎症反应,最初表现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浸润等。伴随早期白细胞浸润,其他炎症因子显著积累,启动复杂信号转导途径,使内皮细胞表面表达各种勃附分子。同时,聚集的炎症细胞释放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及细胞激动素等,直接损伤内皮细胞,进一步破坏血脑屏障,使外周血单核细胞更易豁附于内皮细胞,最终游移到受损脑组织。炎症细胞到达受损脑组织后,释放多种炎症因子、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再进一步促使炎症细胞浸润,如此循环,加重脑缺血损伤。脑缺血根据其病理表现和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缺血中风”的范围。中医学认为缺血中风的发生主要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但各家立论均不相同,具体如下:(1)风:即内、外风之别,如《内经》有“内虚邪中”“风为百病之长”之外风说,《临证指南》“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张景岳有“非风”论。风之产生是由于肝肾阴精亏耗,阴亏于下,风动于上而产生。中风后,因痰浊、瘀血内阻,瘫肢失用,营卫失于正常功能,机体失去抵御外邪之能力,致“虚而受邪”,气血不得畅行而致肿胀疼痛。(2)痰与瘀:痰瘀痹阻经脉是其重要的发病机理。因瘀血阻碍津液敷布,而易致痰生,且痰瘀互换,痰瘀痹阻贯穿中风始终。(3)火:主要为内生之火,心肝之火。刘河间认为“心火暴甚”“五志过极”可发生中风。姬晓东认为中风病以阴虚为本,而七情六欲刺激为导致机体阴虚的主要因素,如怒气伤肝,则肝火炽盛,而有冲逆薄厥之势;或由生活失调饮食不节,热炽肠胃,伤及阴液则易致肝阳上亢。发病机理为肝、肾、心三经阴阳失去平衡,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使气血向上冲逆犯脑,震扰脑络所致。(4)虚:主要为气虚、阴虚。发病机理由气虚致阴血虚所致。徐木林:“气阴两虚血瘀是对—切中风病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病机。”张树泉则认为肾虚血瘀痰阻是中风的基本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微血栓和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障碍与中医的“血瘀”观是一致的。血瘀是脑缺血的病理基础。因此,长期以来都主张使用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治则来治疗本病。同时中医又认为气血相关,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非瘀即阻。气虚可致血瘀,血瘀日久又可耗气而致气虚,二者互为因果,因此气虚血瘀是脑缺血的主要病机。中医药利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的方药治疗脑缺血,其作用与现代医学的扩血管抗凝、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局部细胞代谢功能是一致的。近年来中医治疗中风病有了理论上的突破,在重视传统风、火、痰、虚、瘀等发病机理的基础上,随着对传统毒邪认识的深化,逐渐认识到毒邪与中风发病密切相关,认为“毒损脑络”是中风发病的关键。“脑络”是经络在脑内之络等,是络脉与腠理、组织进行气血交换之所。具有“溢奇邪以通荣卫”(《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的作用。中风病发病是由于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急瘀闭,气血输注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脑络瘀阻导致营卫失和,卫气壅滞而化生火毒进一步损伤脑络是中风病康复困难的病机关键。随着对中风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毒损脑络”病机假说提供了现代生物学依据。脑缺血局部的缺血再灌注,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基和代谢毒性物质及兴奋性氨基酸,超过了机体对这些物质的清除能力,即成为有害的毒性物质。它们通过各自特有的途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相关脑区微血管灌流障碍,微循环淤滞。因此,缺血缺氧再灌注对血管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由如下方法制成:该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黄芪1‑10重量份        红景天2‑12重量份五味子2‑16重量份      蛤蚧1‑10重量份;制备方法为:步骤1、取黄芪、红景天、五味子,加水煎煮,浓缩,得混合稠膏;步骤2、取蛤蚧,用乙醇闷润灭菌,再与混合稠膏混合,共同干燥粉碎;步骤3、取黄芪、红景天、五味子、蛤蚧混合干膏粉,按照常规工艺,制成临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片剂、胶囊剂、散剂、软胶囊剂、丸剂、颗粒剂、蜜炼膏剂、缓释制剂、速释制剂、口服液体制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由如下方法制成:
该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
黄芪1-10重量份红景天2-12重量份
五味子2-16重量份蛤蚧1-10重量份;
制备方法为:
步骤1、取黄芪、红景天、五味子,加水煎煮,浓缩,得混合稠膏;
步骤2、取蛤蚧,用乙醇闷润灭菌,再与混合稠膏混合,共同干燥粉碎;
步骤3、取黄芪、红景天、五味子、蛤蚧混合干膏粉,按照常规工艺,制成临床或药学上可
接受的片剂、胶囊剂、散剂、软胶囊剂、丸剂、颗粒剂、蜜炼膏剂、缓释制剂、速释制剂、口服液
体制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该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取黄芪、红景天、五味子,加水浸泡1-3h,煎煮提取1-2次,加水量分别为8-10倍,
每次1-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得混合水煮液,减压浓缩成60℃时相对密度为1.15~1.20稠
膏;
步骤2:取蛤蚧去除杂质,破碎,加1-2倍量70-80%乙醇混合均匀,密闭1-2小时,得到灭
菌蛤蚧,温度60-80℃干燥1-2小时,得到干燥蛤蚧;
步骤3:取黄芪、红景天、五味子的混合稠膏和干燥蛤蚧,混合,减压干燥,得混合干膏,
粉碎,得到混合干膏粉;
步骤4:取混合干膏粉、按照常规工艺,制成临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片剂、胶囊剂、散剂、
软胶囊剂、丸剂、颗粒剂、蜜炼膏剂、缓释制剂、速释制剂、口服液体制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取黄芪、红景天、五味子,加水浸泡2h,煎煮提取2次,加水量分别为10、8倍,每次
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得混合水煮液,在压力0.08MPa,温度60℃条件下减压浓缩成60℃
时相对密度为1.15~1.20稠膏;
步骤2:取蛤蚧去除杂质,破碎,加1倍量75%乙醇混合均匀,密闭1小时,得到灭菌蛤蚧,
温度70℃干燥2小时,得到干燥蛤蚧;
步骤3:取黄芪、红景天、五味子的混合稠膏和干燥蛤蚧,混合,在压力0.08MPa,温度60
℃条件下减压干燥,得混合干膏,粉碎,过80目筛,得到混合干膏粉;
步骤4:取混合干膏粉、按照常规工艺,制成临床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片剂、胶囊剂、散剂、
软胶囊剂、丸剂、颗粒剂、蜜炼膏剂、缓释制剂、速释制剂、口服液体制剂。
5.一种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
该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
黄芪1-10重量份红景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林元张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采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