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事故安全弹出逃生舱,包括舱体、安全座椅、碰撞传感器和弹射系统,所述逃生舱的初始状态位于车轮底座以上的部分环形区域,所述逃生舱的最终状态位于汽车主体后上方,所述安全座椅位于舱体内,所述弹射系统包括弹射控制器、用于将舱体与汽车主体分离的弹射装置和用于发出警报的弹射警报系统,所述碰撞传感器通过事先设定碰撞传感器的碰撞强度阈值,当检测的碰撞强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碰撞强度阈值,则将弹射信号传输给弹射控制器,弹射控制器通过接收碰撞传感器的弹射信号来触发弹射装置和弹射警报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车内所有乘客、触发时间控制精确、维护方便、安全性良好的汽车事故安全弹出逃生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驾驶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事故安全弹出逃生舱。
技术介绍
在交通事故中,追尾事故占了很大一部分。为降低乘客在追尾事故中遭受到的最大损害,目前几乎所有轿车在发动机舱的前纵梁都有溃缩吸能的作用,通过车头的溃缩减少冲击力,其缺陷是容易造成驾驶舱压缩。如果是高速行驶的轿车追尾货车,一般是由于轿车驾驶舱挤压,造成人员伤亡。如何使轿车驾驶员及乘客在遇到追尾事故时,在保留溃缩吸能的同时,生命安全得到保障,驾驶舱的安全防护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公开号为CN104941088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逃生舱,能够保证在灾难发生时,能及时为人员提供避难场所以及争取救援时间。该装置的设计包括控制系统,弹射系统,安全气囊系统和降落伞系统。舱内人员可以启动逃生控制系统,启动弹射控制系统,触发助推装置,产生巨大推力,将逃生舱按照弹射装置上的滑轨弹射出去。公开号为CN103507740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事故弹出逃生舱,正副驾驶座前后通过采用八根钢管支撑,形成一个逃生舱。钢管的下侧有前后弹簧夹板,夹板下方设有弹簧,弹簧压缩在钢管中。当轿车发生碰撞后,弹簧便立即弹出,使驾驶员弹出驾驶舱。以上的逃生舱的缺点有:1、发生重大撞击时,后座乘客无法使用逃生舱;2、弹射装置的触发时间不易控制;3、弹射装置维护比较困难。4、逃生舱掉落,容易引发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已有汽车逃生舱的无法适用于后座乘客、触发时间不易控制、维护困难、安全性较差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车内所有乘客、触发时间控制精确、维护方便、安全性良好的汽车事故安全弹出逃生舱。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事故安全弹出逃生舱,包括舱体、安全座椅、碰撞传感器和弹射系统,所述逃生舱的初始状态位于车轮底座以上的部分环形区域,所述逃生舱的最终状态位于汽车主体后上方,所述安全座椅位于舱体内,所述弹射系统包括弹射控制器、用于将舱体与汽车主体分离的弹射装置和用于发出警报的弹射警报系统,所述碰撞传感器通过事先设定碰撞传感器的碰撞强度阈值,当检测的碰撞强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碰撞强度阈值,则将弹射信号传输给弹射控制器,弹射控制器通过接收碰撞传感器的弹射信号来触发弹射装置和弹射警报系统。进一步,所述弹射装置由四根弹射气撑杆组成,分别位于前排驾驶座位及后排座位两侧,所述弹射气撑杆的下方与汽车底座相连接。再进一步,所述弹射气撑杆包括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气缸、活塞、活塞连杆、轴承座和密封导向套,所述轴承座位于弹射气撑杆底部并与汽车底座连接,用于固定弹射气撑杆;所述活塞连杆一端与轴承座连接,所述活塞连杆的另一端与活塞连接,活塞设于气体发生气缸内部,所述气体发生器位于气体发生气缸内部,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触发装置与弹射控制器连接,气体发生器内填充联氨或硝酸铵,所述密封导向套位于弹射气撑杆底部,所述密封导向套与轴承座连接。更进一步,所述逃生舱还包括快速充气安全气垫,所述快速充气安全气垫安装在逃生舱外围,用于弹出后减缓外部冲击,安全气垫内填充气体发生剂。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为:汽车事故安全弹出逃生舱包括碰撞传感器,弹射系统,快速充气安全气垫。所述逃生舱初始状态位于车轮底座以上的部分环形区域,为避免由于逃生舱掉落而引发二次事故,本专利技术的逃生舱的最终状态位于汽车主体后上方。当汽车发生严重碰撞时,所述弹射系统将逃生舱往汽车后上方弹射出一定距离,有效减少驾驶舱挤压带来的伤害。所述碰撞传感器与弹射系统通过信号电缆相连接。所述安全座椅位于逃生舱内。当车辆发生大型追尾事故时,本专利技术在保留溃缩吸能的同时,转移逃生舱的位置,往汽车后上方弹射一定距离,使逃生舱脱离碰撞后的汽车主体。避免由于逃生舱变形,驾驶员及乘客被挤压而引起人身伤亡,从而增加车内人员逃生的几率。本专利技术采用逃生舱弹射技术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当发生严重碰撞时,若汽车碰撞强度大于或等于碰撞传感器内的碰撞强度阈值,碰撞传感器将弹射信号发送至弹射控制器,弹射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立即触发弹射警报系统和弹射装置;适用于车内所有乘客、触发时间控制精确、维护方便、安全性良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工作流程图。图2为汽车逃生舱主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汽车逃生舱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汽车逃生舱弹射过程示意图。图5为弹射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弹射舱体、2、弹射装置、3、安全座椅、4、碰撞传感器、5、弹射控制器、6、安全气垫、7、活塞、8、气体发生气缸、9、活塞连杆、10、密封导向套、11、轴承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照图1~图5,一种汽车事故安全弹出逃生舱,包括弹射舱体1,安全座椅3,碰撞传感器4,弹射系统,快速充气安全气垫5。如图2所示,所述逃生舱1初始状态位于车轮底座以上的部分环形区域,如图4所示,为避免逃生舱掉落而引发二次事故,逃生舱的最终状态位于汽车主体后上方。所述碰撞传感器4与弹射系统通过信号电缆相连接。所述安全座椅3位于逃生舱1内。弹射系统包括弹射控制器5、弹射装置2和弹射警报系统。弹射控制器5通过接收碰撞传感器4的碰撞强度信号来触发弹射装置2和弹射警报系统。碰撞传感器4通过事先设定碰撞传感器4的碰撞强度阈值,当碰撞强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碰撞强度阈值,则将弹射信号传输给弹射控制器5。当弹射控制器5接收到弹射信号,立即触发弹射警报系统和弹射装置2。弹射警报系统触发后发出连续蜂鸣声,提醒周围群众,最大程度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并且弹射警报系统与手机蓝牙相连接,同步发送请求支援信息和地理坐标,为驾驶员及乘客争取最大救援时间。弹射控制器5接收到弹射信号后,启动弹射装置2,将逃生舱1与汽车主体分离。弹射装置2由四根弹射气撑杆组成,分别位于前排驾驶座位及后排座位两侧。气撑杆的下方与汽车底座相连接。考虑到现有气撑杆采用压缩空气填充,推动力无法将逃生舱快速弹射出车体,并且弹射速度缓慢,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弹射气撑杆区别于现有技术,采用化学物质进行填充。弹射气撑杆组成结构包括气体发生器、活塞7、气体发生气缸8、活塞连杆9、密封导向套10和轴承座11等。所述轴承座11位于弹射气撑杆底部,并与汽车底座连接,用于固定弹射气撑杆。所述活塞连杆9一端与轴承座11连接,另一端与活塞7连接。活塞7设于气体发生气缸8内部,活塞7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活塞连杆9带动逃生舱1脱离汽车主体。所述气体发生器位于气体发生气缸8内部,其触发装置与弹射控制器5连接,气体发生器内填充联氨或硝酸铵。所述密封导向套10位于弹射气撑杆底部,与轴承座11连接,密封导向套10起支撑作用,保证活塞连杆和气体发生气缸位于同个轴度。当汽车受到猛烈撞击,碰撞传感器4将弹射信号传输给弹射控制器5,从而触发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内的填充物急速发生化学反应,在气体发生气缸8一侧产生高压气体,使得活塞7两侧受到的压力不等。因此,气撑杆利用压力差将逃生舱弹射出车体。快速充气安全气垫6安装在逃生舱外围,用于弹出后减缓外部冲击。安全气垫内填充气体发生剂。当逃生舱1与汽车主体分离后,发生剂燃烧并产生大量气体(氮气N2),从而使得安全气垫6膨胀。如图2~图4所示,汽车逃生舱1的外舱体装有快速充气安全气垫6,避免逃生舱掉落时,由于产生的巨大冲力或者汽车自燃对驾驶员及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事故安全弹出逃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安全座椅、碰撞传感器和弹射系统,所述逃生舱的初始状态位于车轮底座以上的部分环形区域,所述逃生舱的最终状态位于汽车主体后上方,所述安全座椅位于舱体内,所述弹射系统包括弹射控制器、用于将舱体与汽车主体分离的弹射装置和用于发出警报的弹射警报系统,所述碰撞传感器通过事先设定碰撞传感器的碰撞强度阈值,当检测的碰撞强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碰撞强度阈值,则将弹射信号传输给弹射控制器,弹射控制器通过接收碰撞传感器的弹射信号来触发弹射装置和弹射警报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事故安全弹出逃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安全座椅、碰撞传感器和弹射系统,所述逃生舱的初始状态位于车轮底座以上的部分环形区域,所述逃生舱的最终状态位于汽车主体后上方,所述安全座椅位于舱体内,所述弹射系统包括弹射控制器、用于将舱体与汽车主体分离的弹射装置和用于发出警报的弹射警报系统,所述碰撞传感器通过事先设定碰撞传感器的碰撞强度阈值,当检测的碰撞强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碰撞强度阈值,则将弹射信号传输给弹射控制器,弹射控制器通过接收碰撞传感器的弹射信号来触发弹射装置和弹射警报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事故安全弹出逃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射装置由四根弹射气撑杆组成,分别位于前排驾驶座位及后排座位两侧,所述弹射气撑杆的下方与汽车底座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俊,吴斐斐,王国华,周行羽,陆佳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