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的纵向运动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7198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18: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的纵向运动控制装置,包括:艇体、前水翼、后水翼、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第四支柱、前襟翼、后襟翼和连接轴。其中,所述前襟翼的前部上开设有前连接轴连接孔,所述前襟翼通过穿过所述前连接轴连接孔的前连接轴与所述前水翼可旋转连接;所述后襟翼的前部开设有后连接轴连接孔,所述后襟翼通过穿过所述后连接轴连接孔的后连接轴与所述后水翼可旋转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前水翼上设置了前襟翼,在后水翼上设置了后襟翼,通过前襟翼和后襟翼之间的差动控制,可以有效减轻水翼艇在翼航时的升沉运动和纵摇运动,从而提高全浸式水翼艇翼航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Longitudinal motion control device of full immersion hydrofoil boat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control device, the longitudinal motion of a submerged hydrofoil craft including hull, before and after hydrofoil hydrofoil, the first pillar, the second pillar, the third pillar, the fourth pillar, the front wing, a wing and a connecting shaft. The front part of the front wing is arranged on the front connecting shaft hole, the front wing through the front connecting shaft connecting hole of the front connecting shaft and the front foil rotatably connected; wherein the front flap is opened after the connecting shaft connecting hole, the rear flap by crossing the connecting shaft connecting hole connecting shaft and the rear hydrofoils are rotatably connected. The invention is provided with the front wing in front of hydrofoil, the flap is arranged in the rear hydrofoils, controlled by the differential between the front wing and a w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ydrofoil in wing navigation heave motion and pitch mo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hydrofoil wing navigation immer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性能艇舶运动姿态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的纵向运动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船舶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航运事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船舶的航行速度,操纵控制,航行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度等要求不断提高,由此,高性能船舶应运而生。如小水线面双体船、穿浪船、全浸式水翼艇、气垫船等。全浸式水翼艇的发展较为迅速,具有耐波性好、操纵灵活、航迹小等特点。但因为全浸式水翼艇设计不具有自我稳定的特性,需要一定的控制和辅助设备对其航行姿态进行控制。但在增设水翼提高船的航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随着重心的抬升,其稳性降低,抵抗海洋环境影响的能力下降。在翼航时,由于其大部分不断被托出水面,其升沉运动和纵摇运动较为剧烈。因此,减轻全浸式水翼艇在翼航时的升沉运动和纵摇运动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以减轻水翼艇在航行时的升沉运动和纵摇运动的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的纵向运动控制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的纵向运动控制装置,包括:艇体;前水翼和后水翼;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所述第一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水翼的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前部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的右侧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右后侧位置,所述第三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的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后部中间位置,所述第四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的左侧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左后侧位置;前襟翼和后襟翼,所述前襟翼的前部上开设有前连接轴连接孔,所述前襟翼通过穿过所述前连接轴连接孔的前连接轴与所述前水翼可旋转连接;所述后襟翼的前部开设有后连接轴连接孔,所述后襟翼通过穿过所述后连接轴连接孔的后连接轴与所述后水翼可旋转连接;所述前连接轴嵌接在所述前水翼中,且其轴线与所述前水翼左右两端点间的连线平行设置,所述后连接轴嵌接在所述后水翼中,且其轴线与所述后水翼左右两端点间的连线平行设置。本专利技术在前水翼上设置了前襟翼,在后水翼上设置了后襟翼,通过前襟翼和后襟翼之间的差动控制,可以有效减轻水翼艇在翼航时的升沉运动和纵摇运动,从而提高全浸式水翼艇翼航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选地,所述前襟翼设置在所述前水翼上与所述前襟翼形状相匹配的前凹槽中,所述后襟翼设置在所述后水翼上与所述后襟翼形状相匹配的后凹槽中。可选地,所述前襟翼包括第一前襟翼和第二前襟翼,所述第一前襟翼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柱右侧部分的前水翼上,所述第二前襟翼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柱左侧部分的前水翼上,且所述第一前襟翼与所述第二前襟翼相对所述前水翼的左右方向的对称中心面对称设置;所述后襟翼包括第一后襟翼和第二后襟翼,所述第一后襟翼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柱和所述第三支柱中间部分的后水翼上,所述第二后襟翼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中间部分的后水翼上,且所述第一后襟翼与所述第二后襟翼相对所述后水翼的左右方向的对称中心面对称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柱、所述第二支柱、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的横截面形状均为粗部在中前部的纺锤形,具有平滑曲线型外缘。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柱、所述第二支柱、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的侧面均为方形。可选地,所述前水翼、所述后水翼、所述前襟翼和所述后襟翼的横截面形状均为粗部在中前部的纺锤形,具有平滑曲线型外缘。可选地,在所述前水翼和所述后水翼的横截面上,上表面边缘的长度均大于下表面边缘的长度。可选地,所述前水翼、所述后水翼、所述前襟翼和所述后襟翼的上表面均为方形,所述前水翼、所述后水翼、所述前襟翼和所述后襟翼的下表面均为方形,所述前襟翼的后缘与所述前水翼的后缘平齐,所述后襟翼的后缘与所述后水翼的后缘平齐。可选地,所述前水翼、所述后水翼、所述第一支柱、所述第二支柱、所述第三支柱、所述第四支柱、所述前襟翼和所述后襟翼均为NACA系列翼型。可选地,,所述前襟翼在所述前水翼下方转动,所述前襟翼与所述前水翼的夹角范围为0°~20°,所述后襟翼在所述后水翼下方转动,所述后襟翼与所述后水翼的夹角范围为0°~20°。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纵向运动控制装置的三维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纵向运动控制装置的前水翼部分的三维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纵向运动控制装置的前水翼部分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纵向运动控制装置的后水翼部分的三维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纵向运动控制装置的后水翼部分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纵向运动控制装置的水翼和支柱连接部位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纵向运动控制装置的水翼和襟翼连接部位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纵向运动控制装置的艇体坐标系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艇体2前水翼3后水翼4第一支柱5第二支柱6第三支柱7第四支柱8前襟翼81第一前襟翼82第二前襟翼9后襟翼91第一后襟翼92第二后襟翼10连接轴101前连接轴102后连接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的纵向运动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纵向运动控制装置包括:艇体1、前水翼2、后水翼3、第一支柱4、第二支柱5、第三支柱6、第四支柱7、前襟翼8、后襟翼9和连接轴10。所述第一支柱4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水翼2的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1的前部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支柱5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3的右侧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1的右后侧位置,所述第三支柱6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3的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1的后部中间位置,所述第四支柱7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3的左侧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1的左后侧位置;所述连接轴10包括前连接轴101和后连接轴102,所述前连接轴101嵌接在所述前水翼8中,且其轴线与所述前水翼8左右两端点间的连线平行设置,所述后连接轴102嵌接在所述后水翼9中,且其轴线与所述后水翼9左右两端点间的连线平行设置;所述前襟翼8的前部上开设有前连接轴连接孔,所述前襟翼8通过穿过所述前连接轴连接孔的前连接轴101与所述前水翼8可旋转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的纵向运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艇体(1);前水翼(2)和后水翼(3);第一支柱(4)、第二支柱(5)、第三支柱(6)和第四支柱(7),所述第一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水翼的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前部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的右侧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右后侧位置,所述第三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的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后部中间位置,所述第四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的左侧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左后侧位置;前襟翼(8)和后襟翼(9),所述前襟翼的前部上开设有前连接轴连接孔,所述前襟翼通过穿过所述前连接轴连接孔的前连接轴(101)与所述前水翼可旋转连接;所述后襟翼的前部开设有后连接轴连接孔,所述后襟翼通过穿过所述后连接轴连接孔的后连接轴(102)与所述后水翼可旋转连接;所述前连接轴嵌接在所述前水翼中,且其轴线与所述前水翼左右两端点间的连线平行设置,所述后连接轴嵌接在所述后水翼中,且其轴线与所述后水翼左右两端点间的连线平行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浸式水翼艇的纵向运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艇体(1);前水翼(2)和后水翼(3);第一支柱(4)、第二支柱(5)、第三支柱(6)和第四支柱(7),所述第一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前水翼的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前部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的右侧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右后侧位置,所述第三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的中间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后部中间位置,所述第四支柱一端连接在所述后水翼的左侧位置,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艇体的左后侧位置;前襟翼(8)和后襟翼(9),所述前襟翼的前部上开设有前连接轴连接孔,所述前襟翼通过穿过所述前连接轴连接孔的前连接轴(101)与所述前水翼可旋转连接;所述后襟翼的前部开设有后连接轴连接孔,所述后襟翼通过穿过所述后连接轴连接孔的后连接轴(102)与所述后水翼可旋转连接;所述前连接轴嵌接在所述前水翼中,且其轴线与所述前水翼左右两端点间的连线平行设置,所述后连接轴嵌接在所述后水翼中,且其轴线与所述后水翼左右两端点间的连线平行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运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襟翼设置在所述前水翼上与所述前襟翼形状相匹配的前凹槽中,所述后襟翼设置在所述后水翼上与所述后襟翼形状相匹配的后凹槽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向运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襟翼包括第一前襟翼(81)和第二前襟翼(82),所述第一前襟翼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柱右侧部分的前水翼上,所述第二前襟翼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柱左侧部分的前水翼上,且所述第一前襟翼与所述第二前襟翼相对所述前水翼的左右方向的对称中心面对称设置;所述后襟翼包括第一后襟翼(91)和第二后襟翼(92),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胜牛鸿敏张兰勇徐树鹏李冰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