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建军专利>正文

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057892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0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包括:主支架和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的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第二连通捕捉机构;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所述第二连通捕捉机构分别用于与呈夹角设置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所述第二连通捕捉机构能够相对运动以相互连通,从而实现运载罐在二者间的交换。上述中转站能够代替直径较大的弯管完成运载罐在气动管道内的换向发送,能够有效地节约安装空间,而且还可以降低气动管道铺装的难度。同时,上述结构便于实现自动化操作,对接方式快捷方便,结构紧凑合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管道传输的
,尤其是涉及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
技术介绍
气动管道物流系统主要应用在银行、医院、饭店、行政中心等行业,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气流传动的原理实现各个位置间的物料传输,从而省去人工搬运的工序,提高物料传输的效率,以及节省人工成本。在气动管道物流系统中使用运载罐作为物料的载体,运载罐放在管道内,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运载罐能够在管道内移动,从而完成物料在各地间的传输。以在医院中应用为例,为将装有药物的运载罐运输到各个护士站、药房中,需要在空间交错设置多条管道;具体地: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多条垂直管道,在水平方向上设置多条水平管道,而为了实现垂直管道和水平管道之间的连通,现有技术中,通常都是在二者之间连接弯管,而为了确保运载罐能够顺利通过该弯管,弯管的直径通常都设计的较大,而较大直径的弯管就会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而且还会给管道的铺装带来一定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要直径较大的弯管连接不同方向上的各个管道,而直径较大的弯管会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而且还会给管道的铺装带来一定难度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包括:主支架和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的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第二连通捕捉机构;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所述第二连通捕捉机构分别用于与呈夹角设置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所述第二连通捕捉机构能够相对运动以相互连通,从而实现运载罐在二者间的交换。进一步,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包括第一连通管和第一捕捉管,所述第一捕捉管和所述第一连通管分别转动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且二者能够连通;所述第二连通捕捉机构包括第二连通管和第二捕捉管,所述第二捕捉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第二捕捉管、所述第一捕捉管与所述第二连通管分别能够连通设置;所述第一连通管用于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和所述第二捕捉管用于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进一步,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所述第一捕捉管和所述第一连通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捕捉管和所述第一连通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隔板相对设置的两端面均呈向内凹陷的弧形,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一捕捉管互相靠近的一端均呈与所述第一隔板相配合的向外凸起的弧形;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隔板靠近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一端端面呈向内凹陷的弧形,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另一端呈与所述第二隔板相配合的向外凸起的弧形。进一步,还包括移动门,所述移动门滑动设置在所述主支架靠近所述第一捕捉管的一侧;所述移动门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能够与所述第一捕捉管连通;所述移动门和所述第一捕捉管相对的端面分别呈向内和向外凹陷的弧形,且相互配合。进一步,所述第二连通捕捉机构还包括堵板,所述堵板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所述第二捕捉管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时,所述堵板能够封闭所述第二捕捉管的底部。进一步,还包括风管,所述风管与所述第二连通管连通。进一步,所述第一捕捉管和所述第二捕捉管上均设置有缓冲部,对应的所述缓冲部用于降低进入所述第一捕捉管或者所述第二捕捉管内的运载罐的速度。进一步,所述缓冲部为多个通气孔,且所述第一捕捉管或者所述第二捕捉管的每层圆周面上的所述通气孔的数量沿所述运载罐的运动方向逐渐减少。进一步,所述第一捕捉管、所述第二捕捉管、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上均设置有限位机构,对应的所述限位机构分别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捕捉管、所述第二捕捉管、所述第一连通管或者所述第二连通管内运载罐的位置。进一步,所述第一捕捉管和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下方均设置有推送机构,所述推送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捕捉管或者所述第一连通管内的运载罐分别推送至所述第二连通管和所述第二捕捉管内。本技术提供的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利用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第二连通捕捉机构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实现二者的连通,以完成在具有夹角的两条管道间运载罐的交换,从而可以代替直径较大的弯管完成运载罐在气动管道内的换向发送,能够有效地节约安装空间,而且还可以降低气动管道铺装的难度。同时,上述结构便于实现自动化操作,对接方式快捷方便,结构紧凑合理。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的轴侧图;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连通捕捉机构的轴侧图;图3为图2所示的第二捕捉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移动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第一支架的部分示意图;图6为限位机构的轴侧图;图7为图6所示的限位机构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主支架;2-第一连通捕捉机构;3-第二连通捕捉机构;4-推送机构;5-限位机构;21-第一连通管;22-第二连通管;23-第一支架;24-第二支架;25-第一管道;26-移动门;31-第二连通管;32-第二捕捉管;33;第二管道;51-电机;52-连接板;53-套筒;54-插销锁舌;55-丝杠;56-导柱;57-凹槽;58-销轴;231-第一通孔;261-第三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的轴侧图;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连通捕捉机构的轴侧图;图3为图2所示的第二捕捉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移动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第一支架的部分示意图;图6为限位机构的轴侧图;图7为图6所示的限位机构的剖视图。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架和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的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第二连通捕捉机构;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所述第二连通捕捉机构分别用于与呈夹角设置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所述第二连通捕捉机构能够相对运动以相互连通,从而实现运载罐在二者间的交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支架和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的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第二连通捕捉机构;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所述第二连通捕捉机构分别用于与呈夹角设置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和所述第二连通捕捉机构能够相对运动以相互连通,从而实现运载罐在二者间的交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包括第一连通管和第一捕捉管,所述第一捕捉管和所述第一连通管分别转动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且二者能够连通;所述第二连通捕捉机构包括第二连通管和第二捕捉管,所述第二捕捉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第二捕捉管、所述第一捕捉管与所述第二连通管分别能够连通设置;所述第一连通管用于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和所述第二捕捉管用于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捕捉机构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所述第一捕捉管和所述第一连通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捕捉管和所述第一连通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隔板相对设置的两端面均呈向内凹陷的弧形,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一捕捉管互相靠近的一端均呈与所述第一隔板相配合的向外凸起的弧形;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连通管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隔板靠近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一端端面呈向内凹陷的弧形,所述第一连通管的另一端呈与所述第二隔板相配合的向外凸起的弧形。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君委
申请(专利权)人:胡建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