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猪苓仿野生种植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05660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0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猪苓仿野生种植的栽培方法,可有效解决猪苓栽培成本高,时间长,产量低,质量欠佳的问题,方法是,选择坡向为西南、西北的二阳坡作为栽培土地;将蜜环菌环接入培养液中,培养20-22天成液体蜜环菌种;将猪苓下种到栽培土地上,按猪苓下种处倾倒液体蜜环菌种,再依次铺设沙、阔叶树树叶、混合培养料,如此重复3次,再覆盖沙土;猪苓下种后不能翻动,夏季使温度控制在26℃以下,冬季使温控控制在12℃以上,根据土质及气候状况,喷洒营养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5%~55%;防治病虫害,生长16-20个月即可采收,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易操作,原料丰富,无需培养菌棒,从而缩短猪苓栽培时间,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栽培,特别是一种猪苓仿野生种植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猪苓,又名野猪苓、猪屎苓、猪粪菌、猪灵芝、野猪粪、野猪食。真菌担子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其菌核为名贵药材。猪苓在我国分布较广,但现在面临药源严重不足、供不应求的局面,所以应注意保护现有资源,大力开展资源普查工作,有计划地扩大采挖面积外,加大科研开发力度,猪苓的研究从未停歇,如研究其适宜的生态环境、抱子繁殖法、猪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菌丝发酵培养工艺,我国的一些中草药材生产厂就进行过人工种植猪苓的探索研究。1965年山西省药材公司在古县海拔1500m的山区建立了猪苓试验场.进行人工栽培猪苓研究。1968年甘肃陇南武都区的药场用采挖野生菌核埋在树下的方式进行了多次仿野生栽培试验,但都未成功。此后,在采挖野生猪苓的过程中,根据野生猪苓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发现大多数野生猪苓菌核表面有蜜环菌索附殖,且蜜环菌越多猪苓生长越旺盛。加之从天麻和蜜环菌的共生关系中得到启发,1972年用带有蜜环菌菌索的菌材进行伴栽试验初获成功,采取蜜环菌伴栽猪苓的人工栽培方法开始在全国有关猪苓的产区推广。1978-199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徐锦堂教授在陕西省汉中的洛阳、宁强等地开展猪苓人工栽培,获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初,徐锦堂等叫用蜜环菌菌材伴栽猪苓试验成功,尤其在栽培穴中增放大量树叶后对提高猪苓产量起到很好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了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随着研究技术的进展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猪苓半野生栽培方法,并从理论上初步阐明了猪苓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猪苓的半野生栽培逐渐推向生产。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泛开展了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形成适合不同地区推广的多种栽培模式,但现有人工栽培方法培养菌棒投入成本高,花费时间长,而且产量低,质量欠佳,满足不了对猪苓的实际需要,因此,其栽培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猪苓仿野生种植的栽培方法,可有效解决猪苓栽培成本高,时间长,产量低,质量欠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1)、挖窖整地:选择坡向为西南、西北的二阳坡,坡度为20-30度的微酸性土壤,修成梯田,顺坡挖掘若干长宽深各80~100cm的地窖,地窖间距80~100cm,窖底铺10-12cm沙层,沙层上再铺10-12cm厚的阔叶树树叶,15-20cm厚的混合培养料,作为栽培土地;所述的混合培养料,是由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以相同体积比混合均匀制成,其中:组分A:由重量百分比计的:锯末50%、沙土30%、谷糠10%、碎木屑5%、玉米碎粒5%混合均匀成第一基料,每50kg第一基料中加入磷酸二氢钾12g、硫酸镁7g、萘乙酸0.1g、硼酸3g、白糖5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5%,成组分A;组分B: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玉米芯碎块40%、沙土40%、麸皮10%和玉米碎粒10%混合均匀成第二基料,每50kg第二基料中加入磷酸二氢钾12g、硫酸镁7g、萘乙酸0.1g、硼酸3g、白糖5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5%,成组分B;组分C:由重量百分比计的:阔叶树叶60%、腐殖土30%、谷糠5%、麸皮2.5%和玉米面2.5%混合均匀成第三基料,每100kg第三基料中加入磷肥10g、过磷酸钙4g、石膏2g、蔗糖5g、硫酸镁7g、磷酸二氢钾12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0%,成组分C;组分D:由重量百分比计的:豆秸35%、棉秆35%、沙土25%、玉米面2.5%和麸皮2.5%混合均匀成第四基料,每100kg第四基料中加入磷肥10g、过磷酸钙4g、石膏2g、蔗糖5g、硫酸镁7g、磷酸二氢钾12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0%,成组分D;所述的土豆液是由土豆10kg去皮切片,加水20kg,煮10分钟,过滤,得滤液,置冷,加水50kg,混匀制成(即质量浓度为20%的土豆液);(2)、配制培养液:将土豆液900-1100ml、葡萄糖18-22g、磷酸二氢钾2-4g、硫酸镁1-2g、大豆饼粉9-11g、维生素B19-11mg混合均匀即成培养液;(3)、制备蜜环菌种:将蜜环菌环接入培养液中,每100ml培养液中接入3-5g蜜环菌,在20-25℃不见光的环境中培养20-22天(待培养液里有黄豆大小、带有刺状小球或米粥样,振荡时有星星荧光),即成液体蜜环菌种;(4)、栽培下种:在温度15-25℃下,将猪苓下种到栽培土地上,行距10-15cm,按猪苓下种处倾倒液体蜜环菌种,液体蜜环菌种用量5000ml/m2,待液体被土壤吸收后,再铺设10-12cm厚的沙层,沙层上再铺10-12cm厚的阔叶树树叶,15-20cm厚的混合培养料;再下种猪苓,行距10-15cm,按猪苓下种处倾倒液体蜜环菌种,液体蜜环菌种用量5000ml/m2,待液体被土壤吸收后,再铺设10-12cm厚的沙层,沙层上再铺10-12cm厚的阔叶树树叶,15-20cm厚的混合培养料;如此重复3次,再覆盖10-12cm厚的沙土;(5)、田间管理:A、温度管理猪苓下种后不能翻动,以确保猪苓菌和蜜环菌菌索密切接触,夏季猪苓生长的土层,通过洒水、搭建阴棚或种植长蔓型植物遮阴进行降温,使温度控制在26℃以下;冬季土层温度通过覆盖草苫、柴草或秸秆进行增温,使温控控制在12℃以上,确保猪苓及蜜环菌的正常生长;B、水分管理播种后5-7d浇透水,此后,根据土质状况及气候状况,喷洒营养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5%~55%;春夏之交季节,通过泼水或表面覆盖秸秆、杂草、遮阳网等遮阴措施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预防因过度干燥使蜜环菌菌索生长缓慢、活力降低或死亡;当汛期雨水频繁且雨量大时,则将栽培窖加高或对地势低洼的窖挖沟排水,以保证土壤含水量在35%~55%;所述的营养水:由土豆液50kg,加入磷酸二氢钾5g、磷酸镁3g、白糖15g、维生素B110g、浓度为0.01mg/L的三十烷醇15ml混合均匀制成;C、防治病虫害猪苓的病虫害主要为蚂蚁、蛴螬和鼠害,下种时窖底施用质量浓度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每窖150g,栽后当有白蚁在窖表面,喷洒体积浓度70%的乙醇;(6)、采收:猪苓生长32-36个月即可采收,采收时,要天气晴好,对黑苓上不再分生白苓或猪苓已散架时,予以采挖;当蜜环菌菌材依然硬,只收获老苓、黑苓及灰苓,留下的白苓继续生长,当蜜环菌菌材已被充分腐解、不能继续为蜜环菌提供营养,则须全部取出,重新进行栽培;(7)、留种:采收后,留白苓、灰苓,用于栽培下种。本专利技术方法易操作,原料丰富,无需培养菌棒,从而缩短猪苓栽培时间,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开辟了猪苓栽培的新途径,是猪苓栽培上的创新,有效满足医药上对猪苓的需要,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中,由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猪苓仿野生种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挖窖整地:选择坡向为西南、西北的二阳坡,坡度为20‑30度的微酸性土壤,修成梯田,顺坡挖掘若干长宽深各80~100cm的地窖,地窖间距80~100cm,窖底铺10‑12cm沙层,沙层上再铺10‑12cm厚的阔叶树树叶,15‑20cm厚的混合培养料,作为栽培土地;所述的混合培养料,是由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以相同体积比混合均匀制成,其中:组分A:由重量百分比计的:锯末50%、沙土30%、谷糠10%、碎木屑5%、玉米碎粒5%混合均匀成第一基料,每50kg第一基料中加入磷酸二氢钾12g、硫酸镁7g、萘乙酸0.1g、硼酸3g、白糖5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5%,成组分A;组分B: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玉米芯碎块40%、沙土40%、麸皮10%和玉米碎粒10%混合均匀成第二基料,每50kg第二基料中加入磷酸二氢钾12g、硫酸镁7g、萘乙酸0.1g、硼酸3g、白糖5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5%,成组分B;组分C:由重量百分比计的:阔叶树叶60%、腐殖土30%、谷糠5%、麸皮2.5%和玉米面2.5%混合均匀成第三基料,每100kg第三基料中加入磷肥10g、过磷酸钙4g、石膏2g、蔗糖5g、硫酸镁7g、磷酸二氢钾12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0%,成组分C;组分D:由重量百分比计的:豆秸35%、棉秆35%、沙土25%、玉米面2.5%和麸皮2.5%混合均匀成第四基料,每100kg第四基料中加入磷肥10g、过磷酸钙4g、石膏2g、蔗糖5g、硫酸镁7g、磷酸二氢钾12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0%,成组分D;所述的土豆液是由土豆10kg去皮切片,加水20kg,煮10分钟,过滤,得滤液,置冷,加水50kg,混匀制成;(2)、配制培养液:将土豆液900‑1100ml、葡萄糖18‑22g、磷酸二氢钾2‑4g、硫酸镁1‑2g、大豆饼粉9‑11g、维生素B1 9‑11mg混合均匀即成培养液;(3)、制备蜜环菌种:将蜜环菌环接入培养液中,每100ml培养液中接入3‑5g蜜环菌,在20‑25℃不见光的环境中培养20‑22天,即成液体蜜环菌种;(4)、栽培下种:在温度15‑25℃下,将猪苓下种到栽培土地上,行距10‑15cm,按猪苓下种处倾倒液体蜜环菌种,液体蜜环菌种用量5000ml/m2,待液体被土壤吸收后,再铺设10‑12cm厚的沙层,沙层上再铺10‑12cm厚的阔叶树树叶,15‑20cm厚的混合培养料;再下种猪苓,行距10‑15cm,按猪苓下种处倾倒液体蜜环菌种,液体蜜环菌种用量5000ml/m2,待液体被土壤吸收后,再铺设10‑12cm厚的沙层,沙层上再铺10‑12cm厚的阔叶树树叶,15‑20cm厚的混合培养料;如此重复3次,再覆盖10‑12cm厚的沙土;(5)、田间管理:A、温度管理猪苓下种后不能翻动,以确保猪苓菌和蜜环菌菌索密切接触,夏季猪苓生长的土层,通过洒水、搭建阴棚或种植长蔓型植物遮阴进行降温,使温度控制在26℃以下;冬季土层温度通过覆盖草苫、柴草或秸秆进行增温,使温控控制在12℃以上,确保猪苓及蜜环菌的正常生长;B、水分管理播种后5‑7 d浇透水,此后,根据土质状况及气候状况,喷洒营养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5%~55%;春夏之交季节,通过泼水或表面覆盖秸秆、杂草、遮阳网等遮阴措施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预防因过度干燥使蜜环菌菌索生长缓慢、活力降低或死亡;当汛期雨水频繁且雨量大时,则将栽培窖加高或对地势低洼的窖挖沟排水,以保证土壤含水量在35%~55%;所述的营养水:由土豆液50kg,加入磷酸二氢钾5g、磷酸镁3g、白糖15g、维生素B1 10g、浓度为0.01mg/L的三十烷醇15ml混合均匀制成;C、防治病虫害猪苓的病虫害主要为蚂蚁、蛴螬和鼠害,下种时窖底施用质量浓度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每窖150g,栽后当有白蚁在窖表面,喷洒体积浓度70%的乙醇;(6)、采收:猪苓生长16‑20个月即可采收,采收时,要天气晴好,对黑苓上不再分生白苓或猪苓已散架时,予以采挖;当蜜环菌菌材依然硬,只收获老苓、黑苓及灰苓,留下的白苓继续生长,当蜜环菌菌材已被充分腐解、不能继续为蜜环菌提供营养,则须全部取出,重新进行栽培;(7)、留种:采收后,留白苓、灰苓,用于栽培下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猪苓仿野生种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挖窖整地:
选择坡向为西南、西北的二阳坡,坡度为20-30度的微酸性土壤,修成梯田,顺坡挖掘若干长宽深各80~100cm的地窖,地窖间距80~100cm,窖底铺10-12cm沙层,沙层上再铺10-12cm厚的阔叶树树叶,15-20cm厚的混合培养料,作为栽培土地;
所述的混合培养料,是由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以相同体积比混合均匀制成,其中:
组分A:由重量百分比计的:锯末50%、沙土30%、谷糠10%、碎木屑5%、玉米碎粒5%混合均匀成第一基料,每50kg第一基料中加入磷酸二氢钾12g、硫酸镁7g、萘乙酸0.1g、硼酸3g、白糖5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5%,成组分A;
组分B:由重量百分比计的:玉米芯碎块40%、沙土40%、麸皮10%和玉米碎粒10%混合均匀成第二基料,每50kg第二基料中加入磷酸二氢钾12g、硫酸镁7g、萘乙酸0.1g、硼酸3g、白糖5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5%,成组分B;
组分C:由重量百分比计的:阔叶树叶60%、腐殖土30%、谷糠5%、麸皮2.5%和玉米面2.5%混合均匀成第三基料,每100kg第三基料中加入磷肥10g、过磷酸钙4g、石膏2g、蔗糖5g、硫酸镁7g、磷酸二氢钾12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0%,成组分C;
组分D:由重量百分比计的:豆秸35%、棉秆35%、沙土25%、玉米面2.5%和麸皮2.5%混合均匀成第四基料,每100kg第四基料中加入磷肥10g、过磷酸钙4g、石膏2g、蔗糖5g、硫酸镁7g、磷酸二氢钾12g,用土豆液拌料,使其含水重量为60%,成组分D;
所述的土豆液是由土豆10kg去皮切片,加水20kg,煮10分钟,过滤,得滤液,置冷,加水50kg,混匀制成;
(2)、配制培养液:
将土豆液900-1100ml、葡萄糖18-22g、磷酸二氢钾2-4g、硫酸镁1-2g、大豆饼粉9-11g、维生素B19-11mg混合均匀即成培养液;
(3)、制备蜜环菌种:
将蜜环菌环接入培养液中,每100ml培养液中接入3-5g蜜环菌,在20-25℃不见光的环境中培养20-22天,即成液体蜜环菌种;
(4)、栽培下种:
在温度15-25℃下,将猪苓下种到栽培土地上,行距10-15cm,按猪苓下种处倾倒液体蜜环菌种,液体蜜环菌种用量5000ml/m2,待液体被土壤吸收后,再铺设10-12cm厚的沙层,沙层上再铺10-12cm厚的阔叶树树叶,15-20cm厚的混合培养料;再下种猪苓,行距10-15cm,按猪苓下种处倾倒液体蜜环菌种,液体蜜环菌种用量5000ml/m2,待液体被土壤吸收后,再铺设10-12cm厚的沙层,沙层上再铺10-12cm厚的阔叶树树叶,15-20cm厚的混合培养料;如此重复3次,再覆盖10-12cm厚的沙土;
(5)、田间管理:
A、温度管理
猪苓下种后不能翻动,以确保猪苓菌和蜜环菌菌索密切接触,夏季猪苓生长的土层,通过洒水、搭建阴棚或种植长蔓型植物遮阴进行降温,使温度控制在26℃以下;冬季土层温度通过覆盖草苫、柴草或秸秆进行增温,使温控控制在12℃以上,确保猪苓及蜜环菌的正常生长;
B、水分管理
播种后5-7d浇透水,此后,根据土质状况及气候状况,喷洒营养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5%~55%;春夏之交季节,通过泼水或表面覆盖秸秆、杂草、遮阳网等遮阴措施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预防因过度干燥使蜜环菌菌索生长缓慢、活力降低或死亡;当汛期雨水频繁且雨量大时,则将栽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一硕王明豪臧云彩王旭若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