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机组及其回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55448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0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机组及其回油装置,回油装置包括:油箱,油箱的油液面上部位置设有进油口和第一气态冷媒出口,第一气态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油气分离部件,油气分离部件具有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包括位于油腔和气腔,油腔设有出油口,气腔设有混合物引入口和第二气态冷媒出口,第二气态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第一引射器,与蒸发器和混合物引入口相连通;第二引射器,与出油口和进油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回油装置,各回油管路可集中在油箱附近,甚至可直接固定在油箱上。回油管路跨度较小,节省了较大的空间,而且抗振性较好、拆卸时不易碰损回油管路,不需要在压缩机上开设回油管路的接口,降低了密封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冷机组及其回油装置。
技术介绍
制冷机组的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压缩机内的部分润滑油会渗入冷媒系统,并最终在制冷机组的蒸发器内积累。如不及时将油分离出来,将影响机组换热效率和压缩机的轴承可靠性。为解决回油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将蒸发器内的油与冷媒混合物引入压缩机吸气口,此处,冷媒气化并被压缩机吸走,油则沉淀在吸气口底部。然后再通过回油管路将底部的油引射至油箱,达到分离油和冷媒的目的。由于压缩机的吸气口位置较高,且到油箱有较长距离,回油管路先引至吸气口,再引至油箱,回油管路跨度大,会占用较多空间且抗振性较弱。压缩机拆卸时,回油管路也容易被压缩机碰坏。另外需在压缩机铸件上开两个接口,增加了机加工作量,并加大了压缩机密封难度。因此,如何避免因设置回油管路而导致占用空间较多、抗振性较弱、回油管路容易被碰损以及加大了压缩机密封难度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回油装置,各回油管路可集中在油箱附近,甚至可直接固定在油箱上。回油管路跨度较小,节省出了较大的空间,而且抗振性较好、拆卸时不易碰损回油管路,不需要在压缩机上开设回油管路的接口,降低了密封难度。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回油装置的制冷机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冷机组的回油装置,包括:油箱,所述油箱的油液面上部位置设有进油口和第一气态冷媒出口,所述第一气态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油气分离部件,所述油气分离部件具有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包括位于其下部的油腔和位于所述油腔上部的气腔,所述油腔设有出油口,所述气腔设有混合物引入口和第二气态冷媒出口,所述第二气态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第一引射器,与蒸发器和所述混合物引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引射器通过高压气体将蒸发器内的冷媒和油的混合物引入至所述混合物引入口;第二引射器,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进油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引射器通过高压气体将所述油腔内的油引入至所述进油口。优选地,所述油气分离部件为“U”型管,所述“U”型管的下部管腔为所述油腔;所述第一气态冷媒出口通过冷媒管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所述“U”型管的两个上端口分别与所述冷媒管相连通。优选地,所述油气分离部件为“U”型管,所述“U”型管的下部管腔的高度大于所述下部管腔内的油液面的高度,所述“U”型管的一个上端口与第一气态冷媒出口通过冷媒管相连通,所述“U”型管的另一个上端口为所述第二气态冷媒出口、并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优选地,所述油气分离部件为直管状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射器和所述第二引射器与冷凝器的接口相连通、以通过所述冷凝器提供所述高压气体。优选地,所述第二气态冷媒出口位于所述混合物引入口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出油口设置在所述油腔的底部。优选地,所述油箱的第一气态冷媒出口处设有挡油装置。优选地,所述挡油装置包括至少两层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交错设置、以便形成反复迂回的气态冷媒通道。优选地,所述挡油装置还包括挡油网。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制冷机组,设有回油装置,所述回油装置为如上所述的回油装置。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油箱的上部的第一气态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由于压缩机的吸气口压力很低,油箱内的气态冷媒可被吸入到压缩机的吸气口中。本技术提供的回油装置还包括油气分离部件,该油气分离部件设有油腔和气腔,油腔设有出油口,气腔设有混合物引入口和第二气态冷媒出口,第二气态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第一引射器通过高压气体,将蒸发器内的油和冷媒的混合物引射至油气分离部件的混合物引入口,由于气腔通过第二气态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压缩机的吸气口处的压力很低,混合物中的冷媒将气化后被吸入到压缩机的吸气口,混合物中的油则沉淀下来流入到油腔中,持续一段时间后,蒸发器内的油累积在油气分离部件的油腔中,之后再通过第二引射器将油引入到油箱中,从而达到了油气分离的目的。如此设置,本方案在布置油管时,可集中在油箱附近,甚至可直接固定在油箱上。管路跨度更小,节省出更多空间、抗振性较好、拆卸时不易碰损回油管路,而且不需要在压缩机上开设回油管路的接口,降低了密封难度。同时可将这些管路作为组件,提前预装好后再整体装至机组,能够提升装配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回油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中回油装置的示意图;图1-图2中:油箱—11、油气分离部件—12、第一引射器—13、第二引射器—14、进油口—15、第一气态冷媒出口—16、油腔—17、气腔—18、出油口—19、第二气态冷媒出口—20、混合物引入口—21、冷媒管—22、挡油板—23、挡油网—24。具体实施方式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回油装置,各回油管路可集中在油箱附近,甚至可直接固定在油箱上。回油管路跨度较小,节省出了较大的空间,而且抗振性较好、拆卸时不易碰损回油管路,不需要在压缩机上开设回油管路的接口,降低了密封难度。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核心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该回油装置的制冷机组。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
技术实现思路
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请参考图1和图2,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回油装置,包括油箱11、油气分离部件12、第一引射器13和第二引射器14。其中,油箱11的油液面上部位置设有进油口15和第一气态冷媒出口16,第一气态冷媒出口16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油箱11的油液面上部位置,是指制冷机组在运行时,油箱11内的油量达到最大时的油液面。本实施例中油气分离部件12具有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包括油腔17和气腔18,由于油会向下沉积,油腔17设置在空腔结构的下部,气腔18位于油腔17上部,油腔17的设有出油口19,为了便于出油,出油口19优选设置在油腔17的底部,气腔18设有混合物引入口21,油气混合物通过该混合物入口进入到气腔18中,油气混合物中的油会向下流动沉积到油腔17中。混合物引入口21的上方位置设有第二气态冷媒出口20,第二气态冷媒出口20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本文中所述的“上部”、“下部”等方位词,是回油装置处于如图1和图2中的状态时之所指。第二气态冷媒出口20设置在混合物引入口21的上方位置,可使分离出来的气体向上流动,油向下沉积,避免油气再次混合。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油箱11的上部的第一气态冷媒出口16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由于压缩机的吸气口压力很低,油箱11内的气态冷媒可被吸入到压缩机的吸气口中。第一引射器13通过高压气体,将蒸发器内的油和冷媒的混合物引射至油气分离部件12的混合物引入口21,由于气腔18通过第二气态冷媒出口20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压缩机的吸气口处的压力很低,混合物中的冷媒将气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机组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11),所述油箱(11)的油液面上部位置设有进油口(15)和第一气态冷媒出口(16),所述第一气态冷媒出口(16)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油气分离部件(12),所述油气分离部件(12)具有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包括位于其下部的油腔(17)和位于所述油腔(17)上部的气腔(18),所述油腔(17)设有出油口(19),所述气腔(18)设有混合物引入口(21)和第二气态冷媒出口(20),所述第二气态冷媒出口(20)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第一引射器(13),与蒸发器和所述混合物引入口(21)相连通,所述第一引射器(13)通过高压气体将蒸发器内的冷媒和油的混合物引入至所述混合物引入口(21);第二引射器(14),与所述出油口(19)和所述进油口(15)相连通,所述第二引射器(14)通过高压气体将所述油腔(17)内的油引入至所述进油口(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机组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箱(11),所述油箱(11)的油液面上部位置设有进油口(15)和第一气态冷媒出口(16),所述第一气态冷媒出口(16)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油气分离部件(12),所述油气分离部件(12)具有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包括位于其下部的油腔(17)和位于所述油腔(17)上部的气腔(18),所述油腔(17)设有出油口(19),所述气腔(18)设有混合物引入口(21)和第二气态冷媒出口(20),所述第二气态冷媒出口(20)与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第一引射器(13),与蒸发器和所述混合物引入口(21)相连通,所述第一引射器(13)通过高压气体将蒸发器内的冷媒和油的混合物引入至所述混合物引入口(21);第二引射器(14),与所述出油口(19)和所述进油口(15)相连通,所述第二引射器(14)通过高压气体将所述油腔(17)内的油引入至所述进油口(1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部件(12)为“U”型管,所述“U”型管的下部管腔为所述油腔(17);所述第一气态冷媒出口(16)通过冷媒管(22)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通,所述“U”型管的两个上端口分别与所述冷媒管(22)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成召周堂刘魏张永斌尹威华周宇刘贤权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