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053246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绝缘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复合材料由环氧树脂、纳米碳化硅、纳米氧化锌、固化剂、增韧剂、硅烷偶联剂、促进剂和防沉剂制成。制备方法为:一、制得硅烷偶联剂丙酮溶液;二、制得含有纳米填料的第一混合液;三、制得含有环氧树脂的第二混合液;四、制备含有其余添加剂的第三混合液;五、升温固化和脱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复合材料的非线性电导性能优异、脆性小、无沉淀和加工性能好、应用于直流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或部件的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复合绝缘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绝缘材料制备
,涉及一种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聚合物绝缘材料在直流电场下的电气性能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在高压直流电场作用下,自由电荷可能聚集在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或内部,形成表面电荷或空间电荷。由于聚合物绝缘材料通常具有非常低的电导率,形成的表面电荷或空间电荷很难消散便会长时间存在于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或内部。积聚的表面电荷或空间电荷会诱发电场畸变,造成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或内部局部电场集中,可能引发沿面放电或击穿。因此,解决聚合物绝缘材料的表面或空间电荷积聚对于缓和特高压直流设备的局部电场强度,提高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设备设计和制造成本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聚合物绝缘材料的改性技术是实现抑制或消散聚合物绝缘材料的表面或空间电荷积聚的途径之一。通过在聚烯烃、硅橡胶等聚合物绝缘材料中添加纳米氧化镁、纳米氧化铝等无机填料,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绝缘性能,可以抑制聚合物绝缘材料的表面或空间电荷积聚。此外,通过在聚烯烃、硅橡胶等聚合物中掺杂碳化硅、氧化锌等无机半导体填料可以制得一种非线性自适应绝缘材料。这种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随外加电场的变化而变化,在低电场强度下表现为良好的绝缘性能,但在高电场强度下呈现出高导电性,使得绝缘材料表面或内部积聚的电荷消散,当电荷消散后,又表现为良好的绝缘性能,适合应用于直流高压电气绝缘设备或部件。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能、成本低廉和制造工艺简单等特性,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交、直流电压等级的套管、盆式绝缘子等电气绝缘设备或部件中,其电气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些电气绝缘设备或部件的安全。现有的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绝缘材料主要是由环氧树脂和微米无机半导体填料共混制得的。但是,在环氧树脂中掺杂纳米碳化硅、纳米氧化锌等无机纳米半导体填料时,容易出现纳米填料分散不均匀、沉淀和复合材料脆性大等问题,因此限制了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绝缘材料的生产和实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无机纳米半导体填料在环氧树脂分散不均匀、沉淀和复合材料脆性大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以质量份数计,由100份环氧树脂、0.5~50份纳米碳化硅或0.5~50份纳米氧化锌、75~85份固化剂、10~30份增韧剂、0.01~2份硅烷偶联剂、0.5~1.3份促进剂及0.6~1.3份防沉剂制成。以质量份数计,由100份环氧树脂、1~40份纳米碳化硅、78~82份固化剂、12~25份增韧剂、0.015~1.2份硅烷偶联剂、0.7~1.1份促进剂和0.8~1.1份防沉剂制成。以质量份数计,由100份环氧树脂、1~40份纳米氧化锌、78~82份固化剂、12~25份增韧剂、0.015~1.2份硅烷偶联剂、0.7~1.1份促进剂和0.9~1.2份防沉剂制成。所述环氧树脂为液体环氧树脂,纳米碳化硅的粒径为10~100nm,纳米氧化锌的粒径为10~100nm。所述固化剂为液态甲基苯酐。所述增韧剂为CMP-410环氧树脂活性增韧剂,促进剂为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防沉剂为气相二氧化硅。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质量份数计,取100份环氧树脂、75~85份固化剂、10~30份增韧剂、0.01~2份硅烷偶联剂、0.5~1.3份促进剂、0.6~1.3份防沉剂、0.5~50份纳米碳化硅或0.5~50份纳米氧化锌;2)将硅烷偶联剂溶解于至10~30份丙酮中,在20~30℃水浴中超声分散5~10分钟,制得硅烷偶联剂丙酮溶液;3)将纳米碳化硅或纳米氧化锌与步骤2)制得的硅烷偶联剂丙酮溶液进行混合,在20~30℃水浴中超声分散10~20分钟,制得第一混合液;4)将环氧树脂和防沉剂加入到第一混合液中,在55~65℃水浴中,利用超声振动和电动搅拌联合分散50~70分钟,再在55~65℃油浴中电动搅拌60~120分钟,去除残余丙酮,制得第二混合液;5)在第二混合液中加入固化剂、促进剂和增韧剂得到第三混合液,将第三混合液在55~65℃的油浴中电动搅拌30~50分钟,再真空脱气20~40分钟;6)将经脱气处理后的第三混合溶液,注入模具中,于恒温下固化,固化完成后,冷却至室温,从模具中取出,制得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所述环氧树脂为液体环氧树脂,纳米碳化硅的粒径为10~100nm,纳米氧化锌的粒径为10~100nm;所述固化剂为液态甲基苯酐;所述增韧剂为CMP-410环氧树脂活性增韧剂,促进剂为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防沉剂为气相二氧化硅。步骤6)所述的固化,是先在80℃下固化3.5~4.5小时,再在120℃下固化7.5~8.5小时。步骤6)所用的模具为经脱模剂处理过的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在复合材料中添加增韧剂,能够降低复合材料的脆性;添加促进剂,能够加速复合材料的交联反应过程;添加硅烷偶联剂,能够提高纳米填料与聚合物基体间的作用强度及其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度;添加防沉剂,可以防止复合材料中纳米填料的沉淀。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纳米复合绝缘材料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纳米碳化硅、纳米氧化锌等无机纳米半导体填料在环氧树脂分散不均匀、沉淀和复合材料脆性大等问题。该复合绝缘材料的非线性电导性能优异,无沉淀,脆性小,加工性能,适用于制备直流高压复合绝缘设备或部件。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操作简单,对设备要求低,环境友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实施例1的电流密度与电场强度关系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实施例2的电流密度与电场强度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实施例1本实施方式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以质量份数计,由100份环氧树脂、0.5~50份纳米碳化硅或0.5~50份纳米氧化锌、75~85份固化剂、10~30份增韧剂、0.01~2份硅烷偶联剂、0.5~1.3份促进剂及0.6~1.3份防沉剂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以质
量份数计,由100份环氧树脂、0.5~50份纳米碳化硅或0.5~50份纳米氧化锌、
75~85份固化剂、10~30份增韧剂、0.01~2份硅烷偶联剂、0.5~1.3份促进剂及
0.6~1.3份防沉剂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
料,其特征在于,以质量份数计,由100份环氧树脂、1~40份纳米碳化硅、
78~82份固化剂、12~25份增韧剂、0.015~1.2份硅烷偶联剂、0.7~1.1份促进剂
和0.8~1.1份防沉剂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
料,其特征在于,以质量份数计,由100份环氧树脂、1~40份纳米氧化锌、
78~82份固化剂、12~25份增韧剂、0.015~1.2份硅烷偶联剂、0.7~1.1份促进剂
和0.9~1.2份防沉剂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
合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树脂为液体环氧树脂,纳米碳化硅的粒径
为10~100nm,纳米氧化锌的粒径为10~10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
合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剂为液态甲基苯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
合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韧剂为CMP-410环氧树脂活性增韧剂,促
进剂为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防沉剂为气相二氧化硅。
7.一种环氧树脂基非线性自适应纳米复合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
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以质量份数计,取100份环氧树脂、75~85份固化剂、10~30份增韧剂、
0.01~2份硅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盛涛韩永森闵道敏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