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40298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1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该托换装置包括两个托换梁、连接肩梁及两个支承柱,两个托换梁分别设置于待拆承重墙顶端的前后两侧,且顶端紧贴上层楼板,连接肩梁位于两个托换梁之间,连接肩梁将两个托换梁连为一体,两个支承柱位于托换梁两端的下方,且两个支承柱分别与两个侧墙固定连接,托换梁、连接肩梁与支承柱共同组成内置框架,内置框架与上层楼板、圈梁和侧墙形成一个整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内置框架改变了荷载的传递路线,保证了上部荷载可以有效地传递,提高了结构的承载力、安全性和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加固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
技术介绍
砖混结构在进行承重墙拆除时,上部荷载的传递路线会发生改变。原本由待拆承重墙所传递的荷载会通过圈梁传递到侧墙上,而圈梁属于非结构构件,其承载力明显不足,同时,圈梁两端的集中荷载传到侧墙上,造成侧墙局部受压承载力难以满足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于待拆承重墙上端设置托墙大梁承受上部楼层的荷载,同时于梁两端设立支承柱承担梁传递的荷载。现有砖混结构中拆除承重墙的墙梁托换技术主要有一种,即先拆除承重墙,设置临时支撑承担上部楼层的荷载,在墙体圈梁下方或上方直接施工托换梁,并在托换梁两端的下方新增混凝土支撑柱,与原来部分端墙形成组合柱,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100%设计强度后拆除临时支撑。这种方法通过单支梁承受上部楼层的荷载,使得梁的截面高度较大,对房屋的净空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临时支撑中的钢顶撑浇筑在混凝土里面不能拆除重复使用,耗费钢材量大,而且工人操作不能容许有半点疏忽,施工安全性和经济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以保证结构的施工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所述托换装置用于待拆承重墙,所述待拆承重墙两端的墙体为侧墙,所述待拆承重墙顶端的楼板为上层楼板、底端的楼板为下层楼板,所述上层楼板和待拆承重墙之间设有圈梁,所述托换装置包括两个托换梁、连接肩梁及两个支承柱,所述两个托换梁分别设置于所述待拆承重墙顶端的前后两侧,且所述两个托换梁顶端紧贴所述上层楼板,所述连接肩梁位于所述两个托换梁之间,所述连接肩梁将所述两个托换梁连为一体,所述两个支承柱位于托换梁两端的下方,且所述两个支承柱分别与两个侧墙固定连接,所述托换梁、连接肩梁与支承柱共同组成内置框架,所述内置框架与所述上层楼板、圈梁和侧墙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支承柱通过连接钢筋与所述对应的侧墙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肩梁设有多个,多个连接肩梁沿着所述托换梁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多个连接肩梁中,相邻两个连接肩梁的间距不大于1米。所述支承柱为钢筋混凝土柱,所述托换梁和连接肩梁为钢筋混凝土梁。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多个连接肩梁的设置不仅保证了双托换梁之间的有效连接,也起到了传递剪力的作用,同时由托换梁、圈梁、连接肩梁及待拆承重墙上端形成的组合梁可以有效地传递上部荷载。2、本技术提供的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支承柱通过连接钢筋与所述对应的侧墙固定连接,使得支承柱与相应侧墙形成组合柱,提高了侧墙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和稳定性。3、本技术提供的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其托换梁、连接肩梁与支承柱组成的内置框架与上层楼板、圈梁和侧墙的有效连接,使得结构的传力明确,同时内置框架与上层楼板、圈梁和侧墙通过钢筋的拉结和混凝土的粘结力组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上部荷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托换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图3为图1的B-B剖面图。图4为图2的C-C剖面图。图5为图4的D-D剖面图。图中标号:1为下层楼板,2为侧墙,3为支承柱,4为待拆承重墙,5为连接钢筋,6为连接肩梁,7为上层楼板,8为圈梁,9为托换梁,10为托换梁钢筋,11为连接肩梁钢筋,12为支撑柱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5,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包括两个托换梁9、连接肩梁6及两个支承柱3。两个托换梁9设置于待拆承重墙4顶端的前后两侧,且两个托换梁9顶端紧贴上层楼板7,连接肩梁6为多个,位于两个托换梁9之间,并沿着托换梁9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但相邻的两个连接肩梁6的间距不大于1米,连接肩梁6将两个托换梁9连接在一起,同时托换梁9、圈梁8、连接肩梁6及待拆承重墙4上端可形成组合梁,该组合梁可以有效地传递上部荷载;两个支承柱3位于托换梁9左右两端的下方,且两个支承柱3通过连接钢筋5分别与对应的侧墙2固定连接,托换梁9、连接肩梁6与支承柱3共同组成内置框架,内置框架与上层楼板7、圈梁8和侧墙2形成一个整体。支承柱3为钢筋混凝土柱,托换梁9和连接肩梁6为钢筋混凝土梁。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基于如上的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施工方法按如下步骤依次进行:(1)连接钢筋的锚固:先顺皮凿除待拆承重墙4左右两端,墙体从下层楼板1顶面拆至上托换梁9梁顶以下一皮砖,形成两个支承柱容纳孔,待拆承重墙4的马牙槎及墙体拉结钢筋保留,然后在两个侧墙2上位于支承柱容纳孔的范围内,用钻孔机械从上至下密排钻用于插入连接钢筋5的多个盲孔,并清洗干净,这样保证了连接钢筋5与侧墙2的有效粘结,盲孔的形状及尺寸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再在多个盲孔内预埋连接钢筋5,灌入膨胀砂浆进行锚固,膨胀砂浆是在水泥砂浆里加入了一定量的膨胀剂,它是一种功能性砂浆,以补偿水泥砂浆的收缩,通过膨胀砂浆的灌入盲孔锚固连接钢筋5保证了支承柱3与相应侧墙2的有效连接。(2)支承柱3的施工:先在两个支承柱容纳孔内分别预埋支承柱12钢筋,支承柱钢筋的12上下端应与相应圈梁8采用植筋连接,植筋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其次,在两个支承柱容纳孔内分别设置支承柱模板,然后向支承柱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待支承柱模板内的混凝土终凝后与支承柱钢筋12共同构成支承柱3,支承柱3设置于托换梁9两端下方,有效地承担了托换梁9传递来的荷载,同时,支承柱3通过连接钢筋5与对应的侧墙2固定连接,使得支承柱3与相应侧墙2形成组合柱,提高了侧墙2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和稳定性;(3)托换梁9及连接肩梁6的施工:首先在待拆承重墙4的上端钻出连接肩梁容纳孔,施工中为避免损坏圈梁8,应采用机械钻孔设备,连接肩梁6、容纳孔顶端面延伸至圈梁8的底端面,同时应在待拆承重墙4顶端前后两侧被托换梁9覆盖的区域内,剔除墙面抹灰和对竖向及水平砖缝向内剔深10mm,这保证了托换梁9、连接肩梁6与圈梁8及待拆承重墙4上端的有效粘结。其次,在连接肩梁容纳孔内预埋连接肩梁钢筋11,在待拆承重墙4顶端的前后两侧对应托换梁9的位置绑扎托换梁钢筋10,在进行钢筋绑扎时,连接肩梁钢筋11应伸入托换梁9中,托换梁钢筋10应伸入支承柱3中,伸入长度均应满足规范要求;然后在托换梁钢筋10外围设置托换梁模板,托换梁模板直接支承于托梁下的待拆承重墙4上,向托换梁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待托换梁模板内的混凝土终凝后与托换梁钢筋10和连接肩梁钢筋11共同构成托换梁9及连接肩梁6,托换梁9、连接肩梁6与支承柱3形成内置框架,内置框架与上层楼板7、圈梁8和侧墙2通过钢筋的拉结和混凝土的粘结力组成一个整体,使得结构的传力明确,共同承受上部荷载。(4)拆除待拆承重墙4:待拆承重墙4的拆除必须在托换梁9的强度达到100%设计强度后才能进行,用钻孔机械沿待拆墙体周边钻密排孔,然后从上至下拆,钻孔和凿墙时需要避免较大振动,以免对结构安全造成影响。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所述托换装置用于待拆承重墙,所述待拆承重墙两端的墙体为侧墙,所述待拆承重墙顶端的楼板为上层楼板、底端的楼板为下层楼板,所述上层楼板和待拆承重墙之间设有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换装置包括两个托换梁、连接肩梁及两个支承柱,所述两个托换梁分别设置于所述待拆承重墙顶端的前后两侧,且所述两个托换梁顶端紧贴所述上层楼板,所述连接肩梁位于所述两个托换梁之间,所述连接肩梁将所述两个托换梁连为一体,所述两个支承柱位于托换梁两端的下方,且所述两个支承柱分别与两个侧墙固定连接,所述托换梁、连接肩梁与支承柱共同组成内置框架,所述内置框架与所述上层楼板、圈梁和侧墙形成一个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1.砖混结构中承重墙的托换装置,所述托换装置用于待拆承重墙,所述待拆承重墙两端的墙体为侧墙,所述待拆承重墙顶端的楼板为上层楼板、底端的楼板为下层楼板,所述上层楼板和待拆承重墙之间设有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换装置包括两个托换梁、连接肩梁及两个支承柱,所述两个托换梁分别设置于所述待拆承重墙顶端的前后两侧,且所述两个托换梁顶端紧贴所述上层楼板,所述连接肩梁位于所述两个托换梁之间,所述连接肩梁将所述两个托换梁连为一体,所述两个支承柱位于托换梁两端的下方,且所述两个支承柱分别与两个侧墙固定连接,所述托换梁、连接肩梁与支承柱共同组成内置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道政王晴陆宝金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