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39241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1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上的管理员使用单元、被检者使用单元和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中控平台,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用于与所述中控平台进行信息交互,便于管理员监控和调整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操作;所述被检者使用单元受控于所述中控平台采集被检者的图像信息和身份信息,并传送到所述中控平台;所述中控平台接收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和所述被检者使用单元传输的信息,与远程服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对所述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完成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操作,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具有可移动性,用户可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提高虹膜识别速度和准确度,且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虹膜识别装置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
技术介绍
虹膜识别是目前已知最先进的新型生物识别技术,以其准确性、稳定性、安全性、实用性和非接触性等显著优势渐已成为生物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虹膜识别非常适用于对安全级别要求较高的身份认证场合,如巡警或安检人员在机场、车场、检查站等重点管控区域对可疑人员实施高效的身份认证及安全预警,但目前市场上的虹膜识别产品不具备便携性和移动性,无法供巡警或安检人员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处使用,并且由于被检者对虹膜识别过程不熟悉导致虹膜识别准确率和识别效率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具有可移动性,用户可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提高虹膜识别速度和准确度,且方便携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壳体;管理员使用单元,设在壳体的管理员使用侧;被检者使用单元,设在壳体的被检者使用侧;和中控平台,置于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用于向所述中控平台传输控制信息,并接收所述中控平台的反馈信息,监控和调整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操作;所述被检者使用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中控平台的控制信息,采集被检者的图像信息和身份信息,并传送到所述中控平台;所述中控平台接收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和所述被检者使用单元传输的信息,与远程服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对所述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完成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操作。优选的,所述管理员使用侧包括触控显示屏和管理员身份证读取模块。优选的,所述双目虹膜图像采集模块包括高灵敏度红外相机和大景深宽视场定焦镜头。优选的,所述大景深宽视场定焦镜头的表面设有半透半反提示镜、红外滤光板和近红外光源灯组。优选的,所述双目虹膜图像采集模块包括高灵敏度红外相机、大景深宽视场定焦镜头。优选的,所述中控平台集成有无线通信模块。优选的,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3G/4G无线通信模块和Wi-Fi无线通信模块。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一个用于本地数据导入或导出的数据传输模块。优选的,所述装置包括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便携装置。优选的,所述便携装置为手拎带和手握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具有可移动性,用户可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调整,提高虹膜识别速度和准确度,且方便携带,可随时、随处使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的管理员使用侧结构示意图。图2为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的被检者使用侧结构示意图。图3为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的使用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设有管理员使用侧2和被检者使用侧3的壳体1、管理员使用单元、被检者使用单元和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中控平台,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和被检者使用单元分别设在壳体1的管理员使用侧2和被检者使用侧3。所述壳体1还可以包括数据传输模块4和电池充电模块5,优选的,数据传输模块4为一个USB接口,用于本地数据导入或导出;电池充电模块5为一个Micro-USB接口。管理员使用单元:设在壳体1的管理员使用侧2,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包括触控显示屏21和管理员身份证读取模块22,优选的,还包括电源开关按钮23和操作指示灯24。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用于向所述中控平台传输控制信息,并接收所述中控平台的反馈信息,监控和调整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操作。被检者使用单元:设在壳体1的被检者使用侧3,被检者使用单元包括采集被检者的双目虹膜数据的双目虹膜图像采集模块31、用于采集被检者图像数据的人像采集模块32和被检者身份证读取模块33,所述双目虹膜图像采集模块31包括高灵敏度红外相机和大景深宽视场定焦镜头,其中,大景深宽视场定焦镜头表面嵌入半透半反提示镜、红外滤光板和近红外光源灯组,优选的,还包括使用提示灯组34和扬声器35,所述被检者使用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中控平台的控制信息,采集被检者的图像信息和身份信息,并传送到所述中控平台。中控平台: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中控平台接收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和所述被检者使用单元传输的信息,与远程服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对所述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完成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操作。所述中控平台可集成于集成电路板卡上,所述集成电路板卡上还可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和为所述装置提供电能的供电模块,其中,无线通信模块可包括3G/4G无线通信模块和Wi-Fi无线通信模块,供电模块包括电源控制模块、电池,其中电池可选用聚合物锂电池,并可采用所述壳体1上的嵌入的电池充电模块5为所述电池充电。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进一步可以设置连接于所述壳体1的便携装置,可选用便于携带的手拎带6和便于单手手持操作的手握带7。下面通过一个优选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3所示的一种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在使用时,通过长按所述装置的电源开关按钮23使装置开机,在管理员使用侧2的管理员身份证读取模块22读取管理员的身份信息,同时在触控显示屏21上采用身份证号码和密码验证的方式获得管理员操作权限,同时控制中控平台与远程服务器进行连接,然后选择虹膜身份注册或虹膜身份认证模式。管理员可通过手握带7单手手持该虹膜识别装置,另一只手操作触控显示屏21。当进入虹膜身份注册模式时,被检者使用侧3的被检者身份证数据读取模块33读取被检者的身份信息,包括身份证上的人脸图片,然后管理员单手手持本专利技术所述装置对准被检者面部区域,触发人像采集模块32动态实时拍摄被检者的面部图像,中控平台将采集到的被检者的面部图像与身份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比对失败,则扬声器35发出警报,同时提示灯组34的红色指示灯亮起,如果比对成功,则中控平台通过无线通信模块连接远程服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查询,如果未查询到此人虹膜身份注册信息,则管理员可触发双目虹膜图像采集模块31,提示灯组34的黄色提示灯亮起,提示被检者虹膜身份注册就绪,扬声器35发出“请双眼注视镜子”的语音提示,被检者需要从双目虹膜图像采集模块表面的半透半反提示镜中看到自己的双眼,此时双目虹膜图像采集模块左右两侧的近红外光源灯组点亮,高灵敏度红外相机动态实时拍摄被检者的双目图像,同时使用提示灯组34的黄色指示灯开始闪烁,表示正在采集双目虹膜图像,如果从拍摄画面中检测不到被检者的双眼,扬声器35会发出“请双眼对准镜子”的语音提示被检者看向半透半反提示镜,同时,当被检者不在虹膜识别的有效距离内时,操作指示灯24变成红色表示装置与被检者之间的距离不在虹膜识别的有效距离内,提示管理员手持前后调节装置的位置,直至操作指示灯24变成绿色,表示此时距离在虹膜识别的有效距离内,管理员通过触控显示屏21实时观察被检者的虹膜位置,并及时调整装置的位置进行虹膜识别,直到虹膜身份注册成功。中控平台会自动从实时拍摄到的双目虹膜图像序列中选取质量合格的图像进行虹膜特征编码和身份注册,之后中控平台将被检者的虹膜身份注册信息存储到本地,并通过无线通信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壳体;管理员使用单元,设在所述壳体的管理员使用侧;被检者使用单元,设在所述壳体的被检者使用侧;和中控平台,置于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用于向所述中控平台传输控制信息,并接收所述中控平台的反馈信息,便于管理员监控和调整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操作;所述被检者使用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中控平台的控制信息,采集被检者的图像信息和身份信息,并传送到所述中控平台;所述中控平台接收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和所述被检者使用单元传输的信息,与远程服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对所述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完成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操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虹膜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壳体;管理员使用单元,设在所述壳体的管理员使用侧;被检者使用单元,设在所述壳体的被检者使用侧;和中控平台,置于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用于向所述中控平台传输控制信息,并接收所述中控平台的反馈信息,便于管理员监控和调整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操作;所述被检者使用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中控平台的控制信息,采集被检者的图像信息和身份信息,并传送到所述中控平台;所述中控平台接收所述管理员使用单元和所述被检者使用单元传输的信息,与远程服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对所述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完成对被检者的虹膜识别操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员使用侧包括触控显示屏和管理员身份证读取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者使用侧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慧杰韩一梁杨昆王超楠杨倩倩张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